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639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docx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

教学案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

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日益商品化:

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1)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2)为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

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1)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1936年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沉重

打击

抗战爆发后

(1)沦陷区:

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高频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例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观点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A

【变式探究】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

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传统小农的生产结构是“男耕女织”,洋纱的进口,不会改变这一形态,故A项错误;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消减洋布的进口,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纺织并用,洋纱的大量进口,会使纺线与织布分离,故C项正确;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例2.“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洋务运动达到高潮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答案】D

【变式探究】张之洞曾说: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从“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可以看出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情况,并非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辅助于军事工业,并非满足人们的需求,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三、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例3.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

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答案】A

【变式探究】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94~1913”,即甲午战后到一战前。

结合所学知识,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正确。

A项不符合该时期的时代特点;B项中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C项中华民国政府建立于1927年。

高频考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例3.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

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

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D

【变式探究】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

该题是图表材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表格中1936年较之于1912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大幅减少、出口比例大幅增加以及重化工产品出口比例的增加都是重要信息,关键是要能把这些数据的变化放到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

正确答案C项。

高频考点五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例5.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B

【变式探究】1929年国民党通过某决议案,主要内容如下:

确定国家、省、县行政经费及地方行政经费之分配;整理税制,杜绝收税机关之一切积弊;整理币制,巩固金融;分别整理外债,筹备偿还外债之方法等。

据此可知该决议案(  )

A.促成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力图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为全面抗战提前做经济准备

D.增强国家实力以镇压工农运动

【答案】B

【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旨强调国家对财政的控制,与国民党刚结束军阀混战的背景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日本侵华是始于1931年9月18日,不存在所谓全面抗战的问题,故C项错误;增强国家实力以镇压工农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6)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4)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

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

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

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3.(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22.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

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准备:

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

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

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

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4.(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8)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

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5.(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选C。

6.(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D

【解析】“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日本在甲午战后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对华输出占据主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B错误;德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

7.(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民众开始使用洋货,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外来技术的传入破坏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小农经济在此时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直到近代结束还深受影响;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从鸦片战争开始,时间点上也不符合。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

业的兴起·影响

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

此人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奕D.左宗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由材料中的“无湘不成军”“中兴第一名臣”“洋务派之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人是曾国藩,故选A项。

C项奕是中央的代表,不是地方军队的创立者,排除;B、D两项不是湘军的创立者,排除。

【考点】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

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

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B.同文馆C.军机处D.外务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到关键信息。

首先第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外交事务”,同文馆是教育机构,不管理外交事务,因此排除B项;另外一个关键信息就是“现代化项目”,外务部是《辛丑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