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7059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docx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

2010年3月

第2期

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Unive~ityfPhilosophy&SocialScience)

Mal".2010

No.2

唐诗"对话"中的初唐洛阳

——

试以城市生活方式看初唐洛阳和唐诗的关系

陈燕妮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本文试从城市与文学的角度,从城市与城市居民最寻常的关系点,一个城市得以扩大发展的核心因

素——城市生活方式,来观照初唐洛阳与唐诗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洛阳城市发展最盛的初唐时期,在城市功

能完备的城市体系中考察有关这个城市的诗歌.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城市,"唐诗"成为社交圈的主要话语.诗歌的

创作和应答构成城市的主要生活方式..

关键词:

初唐洛阳城;初唐诗;城市生活方式;"对话"

中图分类号:

I20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4403(2010)02.OO64-05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风潮,是这个帝国以及帝

国各个城市的主要文化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社会是

个家国天下的意识组合体,也是由此构建层层扩

大的建筑版图.在这其中,城市就是帝国的缩影,

更不用说承载了帝国象征意义的首都了.洛阳在初

唐三帝的经营下达到这个城市发展的巅峰——一

个几乎囊括所有城市功用的城市.它在唐代是"统

治的中心地带",是"商业和统治的前哨",也是"军

事营地"(德里克?

肯因《城市与帝国》)¨Jo所以,

可以说作为唐代的都城之一的洛阳在创造了一个

以诗歌风行一代文学的过程中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和位置.本文试从城市与文学的角度,从城市与城

市居民最寻常的关系点,一个城市得以扩大发展的

核心因素,其中居民适应城市获得城市居住最好环

境的关键——城市生活方式这点来观照初唐洛阳

与唐诗的关系.

初唐洛阳城市生活方式概论

杨东平认为:

"城市文明,它究竟是由什么和

怎样构成的呢?

答案是两个字,交往……交往,对

话和沟通,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本质和精髓."…芒

福德也说到这点:

"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

式之一……城市这个演戏场内包括的人物的多样

性使对话成为可能……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于社交圈子的扩大,以致最终使所有人都能参加

对话.不止一座历史名城在一次决定其全部生活经

验的对话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极限."一个城

市因为"天下熙熙攘攘"往来的积聚日渐扩大.人

群的种种活动填充了作为场所的城市,可以说城市

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人的活动所致.在古代中国,

城市就是乡村的延伸,是何以区别于与城市相距不

是甚远,边缘接壤的乡村,正是这"熙熙攘攘"活

动的目的——"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达成的效果.

"利"是财富,财富的聚集,财富的私人拥有.在古

代中国,财富也因商业而成,但不同于西方的是,

古代中国重视欣赏的是政治上成功从而获得的财

富.而政治上的成功只能通过这个帝国统治者的垂

青或者最重要制度的认可,即在唐代完善的科举制

度.

唐代历代帝王对诗歌的爱好更使诗歌成为这

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个人才华的体现.太宗作为这

宏大传统的奠基者,功不可没.清代《全唐诗》的

编者说: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启之焉."

收稿日期:

2009—08—12

作者简介:

陈燕妮(198l一),女,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

?

64?

这种君王对诗的热爱,进一步扩展到国家重要的

制度之中,"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

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

阶."(康熙《全唐诗序》)这种说法其实不是很确

切.唐代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为人所重,其考试内

容在天宝以后是诗文并重的.而在天宝之前,士人

可以以杰出的才华和声望直接越过考试,进入到帝

王的视野之中.于是,这种帝王的偏好和制度就使

政治与文学创作在这个时代功利的目的上紧密结

合起来.即在某种程度上文学(诗歌)上的成功等

于政治上的成功,而政治上的成功即意味着个体的

全面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财富的拥有,

这意味着个体乃至整个家族能够进入贵族阶层或

者维持贵族的家风,从而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可和艳

羡.

唐代的洛阳城是具备提供这一切的一个处所,

尤其是在初唐时期.初唐太宗就制《令河北淮南诸

州举人诏》,首开唐代洛阳科举之风气.至于高宗,

"始置两都举,礼部侍郎官号,皆以两都为名,每

岁两地别放及第.自大历十二年停东都举,是后不

置."(《唐会要》卷七《东都选》)可见洛阳贡举由此

而拉开序幕.①除此之外,洛阳还是铨选官员的中心

之一,有别于长安的铨选称为"东选",这些贡举

铨选活动在武后将洛阳作为"神都"时达到鼎盛.于

是这座城市拥有了士人想于此获得"利"的最基本

条件.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社交圈子的

扩大,以致最终使所有人都能参加对话".在某种程

度上,唐诗正是使"所有人都能参加对话"明的

话语.唐人以诗干谒,以诗惊世,以诗交友,以诗会

友,以此在洛阳或者其他城市获得参与的话语权.

洛阳作为城市不仅提供了足够的政治氛围,有足够

的贵族居住于此,还有着天然浑成的山水风貌,由

时间维度形成的城市人文景观等.这一切使诗歌创

作获得极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以及极开阔的视野

心理的同时,还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代表帝国部分

或者全部权威的城市中,渐渐变成一种表演性的艺

术,"是文化和地位的标志"I-4J289~

从文学的内部发展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唐诗的发展是这样渐渐风生水起的.宇文所安在他

的论着中提出"京城诗"这个概念.概括而言,"京

城诗"之一是承接两汉京都赋演化而来的产物,是

士人面对城市一种传统式的思维方式.同时它"涉

及京城上流社会所创作和欣赏的社交诗和应景诗

的各种准则"[424[5]81-94,呈现出华丽雅致的情调,与

"宫廷诗"相区别开来."宫廷诗"因为上行下效,很

快从宫廷内阁走向城市中的种种应景场合风行开

来,成为"京城诗"的前声.而诗歌向"京城诗"的

变化发展也是一个社交圈子扩大的表现,因为"和

宫廷诗一样,京城诗是一种社交现象,通过实践和

诗歌交换而掌握".,它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创

作准则.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逐渐凝聚的过程.还

有一部分诗歌的作者希望从这个圈子的最外层进

入到最里层,进入到"宫廷诗"的社交圈子之中.初

唐洛阳这种意识形态的轨迹尤为明显.

二,初唐帝王的"宫廷诗""对话''圈

从上节可以看出那些"宫廷诗"是这个时代文

学样式以及这座城市中士人普遍生活方式的滥觞.

《仪鸾殿早秋》,《赋得樱桃》,《临洛水》都是太宗流

连在洛阳的作品.《全唐诗》对他的介绍中提到:

"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

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

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

他在洛阳逗留期间,创作的这些诗歌必然有朝臣相

和.兹以太宗洛阳一次朝堂诗歌"对话"为例.太宗

在洛阳宫仪鸾殿设宴,太宗有《仪鸾殿早秋》,许敬

宗和为《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这两首诗都是典型

宫廷诗的代表,体现为一种华丽典雅的格调.许的

诗歌正是宫廷诗的模板,恭谦安和地情感抒发,对

偶工整的律诗体,形成一种"由主题,描写式展开

和发应三部分构成"的"三部式结构".

还有沈俭期的《奉和洛阳玩雪应制》,姚崇的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张九龄

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等都是这种宫廷诗的模式,

只不过渐渐从太宗朝娱乐性质转向一种浓厚的颂

圣味道.许敬宗虽然貌似恭谦地参与了这个圈子的

对话,但终归是有着戏谑的轻松味道,"大造谅难

酬".但后期这些宫廷诗的对话中充满了隐喻或是

明确的颂圣口吻,如"周王甲子旦,汉后德阳宫"(沈

俭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尧樽临上席,舜乐下

①郭绍林在《唐五代洛阳的科举活动与河洛文化的地位》(《洛

阳大学)2oo1年第l期)中对此提出疑问.并认为"早于永昌元

年四个年头的垂拱元年洛阳即有科举活动的".

②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太宗时,以岁早

谷贵,东人选者集于洛州,称为'东选'."

?

65?

前溪"(姚崇《春日洛阳城侍宴》)等.这些都成为帝

王与他的臣子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

亲密的表现.

而武后时期的宋之问更是借诗歌直接获得武

后青睐,甚至想要获得自己意愿中的官职.宋之问

以武后所好的七言歌行体《龙门应制》创造了"夺

袍"的佳话后,以另一篇七言歌行体《明河篇》获得

武后激赏,而此中"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

问津"的求官意愿却未遂.由此可看出诗歌作为

个人话语的表达,已经有功利化的倾向.更不必言

此时已成为万千举子谋求"进身之阶"的应试都城

"神都"洛阳了.

唐代在洛阳安家的官员很多,在此偶然参与到

宫廷诗的圈子之中,平时与同僚好友宴集酬唱,成

为他们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但在这座京城的生活

因为与政治接壤太近,这些天子近臣很有可能突

然因为某种原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

千",从此不得不远离洛阳,到异地流放或任职.比

如沈俭期因为武后失势,被复兴的李唐政权流放到

罐州.他在流放之地日夜思念着昔日居住的洛阳,

如在《初达罐州》有"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

在《罐州南亭夜望》中有"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

中",在《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中有"洛浦风光何

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等等.这些思念固然是他

对君王的思念:

"何时重谒圣明君"(《遥同杜员外

审言过岭》),同时也是失却政治地位之后的哀叹.

他还有《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天津御柳碧遥

遥,轩骑相从半下朝.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

晚春饶.红妆楼下东回辇,青草洲边南渡桥.坐见

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这首诗中,诗人着

意地提到了伴驾的生活细节.这意味着在士人心中

初唐的洛阳是一座具有无限可能接近帝王接近权

势的城市,是否在此居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明示了

个体成功与失败.这些诗歌虽然已经脱离了"宫廷

诗"的固定模式,但它们指向的对象无一不是那座

欲望都城,还有进入这座城市的野心以及对能居于

此中的怀想.从描写对象上而言,它们成为"宫廷

诗"的附庸.

三,初唐官员私家园林中模拟"宫廷诗"

的"对话"圈

"宫廷诗""对话"活动以宴游为主要形式.朝堂

?

66?

和皇家宫苑是宴游的一个场所,除此之外,官员的

私家园林同样是一个适合宴游的场所.初唐私家园

林雅会在歌咏之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参与者获

得朝廷重臣认可,进而获得可能进阶之缘的机会.

这种雅集充满了急于获得政治地位的士人,借助参

与各种贵族私家园林中文学活动以达到个人形象凸

显的目的.来自蜀中的陈子昂参加了"高正臣林亭

雅集"和"王明府山亭雅会"两次"对话",是这个时

期士人以诗歌向中心话语圈靠近的典型行为.

《全唐诗》卷七二高正臣有《晦日置酒林亭》及

《晦日重宴》组诗.据其自注可知首"宴二十一人参

加,皆以华字为韵赋诗,陈之昂为之序";重"宴九

人,皆以池字为韵,周彦晖为之序".初宴二十一

人,多数是不见记录的"高宗时人",主人高正臣则

为天子近臣.《唐音癸签》对此次盛会也有所记录,

并对高正臣的身份有所揭示:

"正臣官卫尉卿,善

书,陈子昂为其晦日诗序,称为渤海宗英,平阳贵

戚,其豪盛可知."(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此

时与会众人都亦步亦趋地按照主人歌咏的景物加

以唱和.主人高正臣首吟其私园如隐于城市中的

"山家",此诗意偏闲散,"正月符嘉节,三春玩物华.

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