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568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西藏拉萨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西藏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2分)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2.(2分)《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3.(2分)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卿大夫由周王分封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

C.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

4.(2分)《史记·平准书》记载: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

”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

这表明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5.(2分)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除主要靠行政法规和由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敇等的指导外,还通过上级考核以及派遣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这种行政机构运行模式

A.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促使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健全

C.消除了地方割据产生的基础D.能够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

6.(2分)高一

(1)班开展了主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的活动,张华同学以“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点”为突破口进行论证,下列能够为张华提供论据的是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7.(2分)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8.(2分)《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9.(2分)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人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

此举

A.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B.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D.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10.(2分)钱穆说:

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

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

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

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11.(2分)《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12.(2分)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13.(2分)(2018年山东德州高三预测)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D.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14.(2分)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15.(2分)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

“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这一制度

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16.(2分)近代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以一种新眼光审视世界。

这一新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7.(2分)“元行省制中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材料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完全摈弃了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缺点

18.(2分)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19.(2分)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分)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1.(2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22.(2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

23.(2分)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AB.BC.CD.D

24.(2分)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

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

坛、提勺、漏斗、壶)。

其政治寓意是

中国现形记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25.(2分)下图是美国《马蜂杂志》登载的一幅题为《中国问题》的漫画,图中头顶斗笠、手持烟锅昏昏欲睡的农夫代表中国,其他为了争夺农夫果实打得不可开交的人代表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正跃跃欲试。

据此推断,该图最早绘制于

A.1860年B.1894年C.1898年D.1901年

26.(2分)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7.(2分)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

这一变化体现出()

A.有效的加强了君主专制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28.(2分)(题文)“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

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

”此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D.太平天国运动

29.(2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30.(2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

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4分)

32.(22分)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

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三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四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五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香港回归。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所说“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

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有真正实行过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三,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4分)

(3)据材料四,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

(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分)

(4)据材料五,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

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6分)

参考答案

1.B2.B3.A4.B5.A

6.C7.C8.A9.D10.C

11.C12.C13.A14.D15.C

16.C17.A18.B19.C20.A

21.A22.C23.B24.A25.C

26.D27.D28.D29.A30.A

31.

(1)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

趋势: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措施:

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

(3)模式:

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汉武帝时的“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4)认识: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32.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原因:

具有空想性,违背了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私有和自私的本性,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2)不同: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3)观点:

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4)信息:

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场景:

中英《南京条约》:

“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

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