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439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x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太阳系图: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2、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

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CC

 

2

4

A

D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B

1

3

                      图1                                                 图2

(1)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自转和公转方向

(3)日期及节气

(4)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

(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

(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

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

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

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

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

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

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

季风的共性特点:

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

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

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

高低压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图:

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南顺北逆

向下

亚洲高压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1、燃烧矿石燃料

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1、  海平面上升(原因?

)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2、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1、最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2、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

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

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

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冷凝

变质

变质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

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

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

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

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

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

地表水、

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

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

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5、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

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