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405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四川雅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

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

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

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

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

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

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

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

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

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

申道: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

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

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周代时,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

“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

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

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

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

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

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

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

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

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

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

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

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

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

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

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

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

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

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

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

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

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

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

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

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

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

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5.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8题。

(6分,每小题3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下列语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      既:

已经

B.将焉取之       之:

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

厌烦

8.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

动词。

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

介词。

用,拿。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

代词。

怎么。

D.将焉取之       焉:

代词。

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19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

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鞠武曰:

“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

“然则何由?

”太傅曰:

“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否?

”鞠武曰:

“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

“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

南宋鲍彪注:

“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②道:

导,引导。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B.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C.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D.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造焉      造:

到……去

B.却行为道却:

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逮:

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

超过

1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3分)

(2)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3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11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

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

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4.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舸(gě) 忤视(wǔ)   樊於期(yū) 挥斥方遒(qiú)

B.叱骂 (chì)    卮酒(zhī) 青荇(xìng)      若不阙秦(què) 

C.菲薄(fěi)  颓圮(pǐ)    参乘(shèng)    杞人忧天(qǐ)

D.下载(zǎi)   长篙(gāo)    泥(nì)古      夜缒而出(zuì)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峥嵘陷阱干练坚决勠力同心

B.寥廓喋血皆为戮没浪谒飞舟

C.桀骜笙箫万户候陨身不恤

D.苍茫租赁竟自由义气用事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②《西游记》英译为《猴》,《红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简直不可理喻。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05年,我国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B.恢复升降级的中超06赛季即将打响,人们担心的假球、黑哨等不安定因素,会不会将日渐失去公信力的中国足球,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呢?

C.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改变气质的价值不可小视。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书①借鉴别人的经验。

切勿忘记②关注学生读些什么书,他是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的。

③当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④当他不仅有书⑤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⑥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A

一定

那么

/

并且

B

可以

/

只有

只有

而且

C

如果

那么

/

D

最好

必须

因为

所以

/

2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

(6分)

 

22.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两位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

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

(4分)

例句:

没有过人的胆略,荆轲就不敢图穷匕见,不图穷匕见,华夏何人夸壮士?

答:

 

 

四、写作(60分)

23.请以“别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写成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

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

选C 原文为“取名并不避粗鄙”,部分名字并不粗鄙。

2.解析:

选A 原文为“没有必要过于讲究”。

3.解析:

选B 强加因果。

4.D(3分)(桂枝知道连婶家情况已有改善,“帮助”不像以往那么迫切;当时对连婶的承诺也只是顺着连婶心意;况且,明年连婶会添外孙,定难再脱身来摘棉花。

但她还是决定“明年还种棉花”,突出表现的是她在感情上是将连婶当婆婆、当亲人看,心中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同时,如果明年还种棉花,那她就能够以摘棉花的名义再请连婶来家相聚)

5.(5分)①朴实善良,做事实在:

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

②能吃苦耐劳:

连续多年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棉花的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

③讲诚信,重情义:

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

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答对2点记4分,答对3点记5分。

6.(6分)观点一:

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

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

②“种棉花”贯串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

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②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共6分。

观点2分,每条理由各2分。

7.D8.A

9.A

10.解析:

选D 过:

拜访。

11.解析:

选A “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12.

(1)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

(2)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

(3)略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

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

太子丹担心灾祸将至,于是很忧愁。

对他的太傅鞠武说:

“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

”鞠武回答说:

“秦地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

为什么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

”太子说:

“那么,怎样才好呢?

”太傅说:

“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鞠武说:

“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

”太子说:

“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

”鞠武说:

“可以。

”太傅去见田光,称太子说:

“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

”田光说:

“我恭敬地接受命令。

”于是(田光)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

田先生坐定后,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

“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田光说:

“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

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却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

虽然这样,我不敢以此怠慢国事。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

”太子说:

“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

”田光说:

“可以。

”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

“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

”田光低头一笑说:

“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去见荆轲,说:

“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

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

‘燕、秦势不两立,愿先生有好主意。

’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

”荆轲说:

“我恭敬地接受命令。

”田光说:

“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

‘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

’这是太子怀疑我。

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

”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

“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

”于是自杀而死。

13.C、E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比兴”错。

(对一个2分,对2个5分)

14. (6分)情感:

①希望终老田园;②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6分,每点2分)

15.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