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354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docx

三轮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2013-2017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①体液:

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注: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

③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的成分

含量 

 90%

 7%-9%

 1%

 血液运输的物质

 物质

 水

 蛋白质

 无机盐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特点

 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

2、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

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织水肿】

(1)组织水肿:

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

①过敏反应:

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②毛细淋巴管受阻:

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

二、稳态的调节

激素的分泌调节与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例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____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分泌量__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__的发育受到影响最大。

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 增强

(3)增加 神经系统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血糖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3)、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4)、糖尿病

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例:

1、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错误的是()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3、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参考:

BAA

4、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A、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5、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

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6、无机盐调节:

(负反馈)

过程:

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

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三、动物激素的种类、作用

 

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激素

释放激素

蛋白质

促进垂体释放相应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

9肽

从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骨生长。

蛋白质合成

促…激素

蛋白质

促进相应腺体的发育和激素分泌

催乳素

蛋白质

促照顾幼崽及合成食物器官的发育(鸽乳)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衍生物

促进代谢,生长发育(脑),神经系统兴奋

胰岛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浓度(促进糖去路,抑制糖来源)

胰高血糖素

29肽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糖来源,抑制糖去路)

性腺

雄性激素

类固醇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生殖细胞成熟维持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

类固醇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

促代谢,升体温,升血糖

醛固酮

脂质

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保钠排钾

作用特点

(1)产生部位体液运输作用部位(靶器官)。

(2)含氮类激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发调节效应;固醇类激素与靶细胞内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发调节效应。

(3)在完成调节作用时即发生代谢性失活。

(4)激素调节中,对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

①血糖调节中的激素关系

拮抗作用: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协同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②体温调节中的激素关系:

协同作用——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

③生长发育中的激素关系:

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特别提醒:

(1)生长激素不同于生长素,因为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而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它们的分泌部位和性质均不同。

(2)激素对于某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一般不是由一种激素完成的,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

(3)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但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生长,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发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一、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是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调节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有的,不经过大脑皮层。

条件反射: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

例:

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②③,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①④⑤。

①望梅止渴 ②膝跳反射 ③眨眼反射 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⑤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

(2).反射弧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控制

高级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部位

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低级部位

神经中枢

 

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脑:

大脑、小脑、脑干)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

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短期记忆:

当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

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静息电位:

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K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中部,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4.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

5.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次数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突触的常见类型:

甲.轴突—胞体型:

乙.轴突—树突型:

3、传递过程:

电信号→化学电信号→电信号

★4、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常考)

②突触延隔

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

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

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至突触间隙共穿越几层生物膜?

哪些细胞器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0层膜,高尔基体、线粒体)

5、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上的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的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神经递质相关考点

①神经递质:

 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在神经元细胞内合成。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

②类型: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因此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注:

说明:

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差)变化,但电性不变(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③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④递质的去向: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递质去向:

①酶水解②载体运回突触小泡

⑤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7、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外,K+外流。

(协助扩散)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

(协助扩散)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协助扩散)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协助扩散)

de段——(Na+-K+泵将细胞外钾离子泵入,将细胞内钠离子泵出,主动运输)

【拓展】

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

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拓展】

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如扁桃体、淋巴结、脾、胸腺、骨髓

吞噬细胞等

T细胞(胸腺中成熟)

免疫免疫细胞

系统淋巴细胞

  位于:

淋巴液、血液、B细胞(骨髓中成熟

淋巴结

免疫活性物质:

、、等

注意: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二、免疫的类型: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免疫

免疫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生来就有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多种病原体

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

_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体液免疫的过程:

1.初次免疫:

多数抗原经过细胞的,将抗原呈递给,刺激T细胞产生,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的作用下,开始,小部分形成细胞,大部分分化为细胞,产生。

与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细胞吞噬消化。

2.二次免疫: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少量的记忆细胞和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二次免疫的特点:

产生抗体的速度,数量,发挥作用的时间。

细胞免疫的过程:

1.靶细胞:

被抗原(细菌、病毒等)感染的宿主细胞。

2.初次免疫;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的过程与体液免疫相同。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小部分形成细胞,大部分分化为细胞,效应T细胞与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抗原被释放,由细胞吞噬、消化。

3.二次免疫:

与体液免疫的原理相同。

免疫细胞的生理作用

①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功能完全丧失,功能也几乎完全丧失。

②吞噬细胞既参与,又参与。

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T细胞、和效应T细胞。

浆细胞(能或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④能增殖分化的免疫细胞有、T细胞和等。

⑤浆细胞可由和增殖分化产生

防卫功能失调

(1)

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接受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进行攻击。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缺乏T细胞或B细胞。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以艾滋病为例)

原因:

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攻击免疫系统,破坏细胞,导致患者直接死因是

等疾病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能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唯一能产生抗体,但又无识别抗原功能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细胞

体液免疫的实质: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与寄主细胞表面结合的能力;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使抗原失去活动能力。

 

1.(2017•海南卷.1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

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2.(2017•海南卷.12)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产生维生素D3(VD3),活化的VD3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离子。

对于因缺乏VD3引起缺钙的人群来说,为缓解缺钙这一状况,下列做法不应选择的是

A.适量进行日光浴

B.增加室外活动

C.补充适量鱼肝油

D.补充胡萝卜素

3.(2017•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4.(2017•海南卷.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D.牛排尿量减少

5.(2017•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6.(2017•海南卷.16)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7.(2017•海南卷.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8.(2017•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

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

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

的转运和

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

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9.(2017•新课标Ⅱ卷.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0.(2017•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