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263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docx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

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背景

①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内外交困。

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慈禧太后认为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性质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

④创办新式学堂

结果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评价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失败原因

外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内因

①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②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有限。

③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背景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序幕

公车上书

发展

建立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

高潮

百日维新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作用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局限

①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背景

根本:

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国际:

列强以华治华;西方思想传播。

国内:

民族危机、民族资本发展,改良之路失败,革命运动兴起。

酝酿

经济

民族资本初步发展,奠定革命物质基础。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组织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军事

革命党起义。

爆发

1911年武昌起义。

发展

各省独立。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失败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性质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论

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华行不通。

 

4.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②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③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旗帜

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基本内容

前期:

四提倡、四反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积极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二)剖析重、难点

 

1.近代化的含义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2.近代化的主要内容(1840—1919年)

 

(1)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①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大夫: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等主张民主、共和,用武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以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①戊戌变法时期──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

变法本身虽失败,但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②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但没有贯彻执行下去。

 

(3)经济的近代化──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①近代化的开始──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中国近代企业。

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些海外的资产阶级和海外的华侨投身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它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4)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②19世纪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训练新式军队。

 

3.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②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③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从其产生来看:

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②阻力大:

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

 

③在阶级力量上: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④在内容上:

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⑤地区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

 

⑥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5.什么是“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内忧是指当时把矛头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指列强对我国的侵略。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他们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要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

有的人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拒绝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人就不是洋务派,而是封建顽固派。

还有不少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巩固封建统治,也不能叫洋务派。

 

6.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8.洋务运动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①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

 

②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③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

他们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④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

 

⑤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9.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10.洋务运动性质的分析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

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又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11.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

 

①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12.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意义

局限性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维新派的主要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没在变法的法令中得到体现,这是维新派斗争的一种策略。

因为维新派发起变法是依靠光绪帝的支持,而光绪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如果直接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恐怕难以为光绪帝所接受。

 

13.图说戊戌变法中“帝党”“后党”和维新派之间的关系

 

 

 

1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5.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条件

 

(1)可能性:

 

①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派形成。

 

(2)必要性:

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起义纷纷失败。

 

16.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第一个”,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的,以前革命组织都是革命团体,不具有政党的特性;再看“全国性”,同盟会本部设在东京,在国内设立了五个支部、在全国各地都建有一些分会,所以我们说它是全国范围的。

再看“统一的”,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有较严密、统一的组织,有统一的机关刊物,特别是统一的政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所以我们说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7.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①有了正规的统一政党领导。

以前,革命团体分散,各自为战,先后举行的起义均失败。

现在有了统一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②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的领袖。

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19.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含义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指“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

民族主义是前提,只有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才可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20.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要求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思想指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进步性:

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因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②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也就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22.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的迅速响应?

 

第一,清政府统治已失去人心;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23.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胜利:

 

①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④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北洋军阀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

 

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改变。

 

两者的统一:

 

从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直接结果来看,这一目标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了。

但辛亥革命所承担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革命是失败的。

 

24.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这就给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

 

③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其力量强大,又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

 

④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25.关于辛亥革命的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所以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

若广义理解,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建立,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6.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走上近代化的前提。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亡道路。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的重要一步。

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27.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

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②不同点: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2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

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

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

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

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29.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隋唐初年它已被神化为儒教,核心为三纲五常。

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