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253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考前指导学生安乡一中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一类:

表达方式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我第一次感情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

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

我叫了一声“妈一一”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

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

人的生命竟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

只过了一夜,妈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

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bǒ,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抓到手的好东西。

车流在呜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冲着,像是争先恐后地抢一张巨额彩票。

这时,我对众生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悯mǐn,悟得原来大家在同一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人是达官显贵,有人是平民百姓,彼此的不同仅在于角色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可怜可叹的演员,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了同样的焦虑、痛苦与渴求。

人们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头上顶着、腰上拽zhuài着各种装满财富的布袋,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奔着,沉重而辛苦却一刻也不肯放松。

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家奔向的目标是共同的也是惟一的,终点一到所有的装满金银财宝的布袋都统统地掉下了

人们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

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

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生活把他们历练得粗砺lì而务实。

老年人因已看到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他们或悲哀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淡自然。

生命是什么?

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怎样小心翼翼,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

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

究竟它有多少?

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

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人生有不同的地段,青春正如王府井大街这块黄金地段,不仅要开拓,同时也要学会节俭含蓄。

青春是经不起挥霍的,它不仅太少太贵而且又薄又脆。

青春是回眸móu醉心的一瞬。

中年的发展基础是稳定,中年的大禁在于夸张生命,中年的市场时而会出现假冒青春的品牌,这不仅滑稽而且悲哀。

中年的品牌,品质只能是中年。

中年的误区是比较,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重要的是建设内心的自信凝重与安详。

中年的明智在于干自己想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只要干得好,干什么都好。

人生最难耐的是老年,一个女人从姑娘到媳妇到老太太,这意味着一个女人的路已走到尽头。

男人也是如此。

不过一个女人的老年比男人的老年要好过得多,当女人退回到家庭的王国,她会依然自信与快乐。

而男人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太看重社会舞台。

这时一种可怕的心理补偿及返老还童的心态油然产生,如果这种心态过于强烈,就不仅荒唐而且有损健康,“冬行春令实属不祥”,优雅庄严的老化是老年自爱的选择。

老年人你们手捧的水及银行里的储蓄都所剩不多,你要节俭生命开支,要小心翼翼关照自己的身体,要尽力收敛你的阳光,让它尽量温暖自己,惟恐不及,能够健康、自理、自得其乐的老人是幸福的。

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让日子悠悠地过吧,慢慢地会澄chéng清出一种醇chún香,岁月筛下的是生命的真情,这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生命的全景图,清新明朗。

所有的秘密都已揭开,所有的乌云密布的日子都已云淡风清。

揣摩第二段中的两个细节,然后加以分析。

①"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②"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

"为什么要加上"机械而利索"这样的形容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雨韵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

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miǎn腆tiǎn;夏雨滂pāng沱tuó,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chān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xī沥lì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

我惬qiè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jǔ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

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cuān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

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撅juē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

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

“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

多好!

”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fèi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多好!

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

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第二类:

表现手法与结构方式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1.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

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

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

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xùn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

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xuān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还有古怪的吱zhī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

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

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

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

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

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

“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mì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

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

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

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

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zhǒng而来的揪jiū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

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作者开头说: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

“开门”的含意是:

“关门”的含意是: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

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

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

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

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miǎn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森无所爱好好预防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yōng培,只有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顺利发展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从事贸易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扬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屜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

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期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叫呢?

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zhuó,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记得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

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你是不是越多得高,越行政区域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集会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云,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mò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

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

只为别的树木楮chǔ联合行动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

其贪楆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扬。

[注]杨柳:

泛指柳树。

古人因杨对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是“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

有删改)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2.衬托(烘托)

行吟阁遐想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huán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xī嘘xū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

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

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xūn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

“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

”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

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

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

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

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

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

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cù额低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rán、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jiān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pī雳lì,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

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xiá想:

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3.铺垫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lù图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yǒu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huá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

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细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è,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耷dā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mōu”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

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

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mèi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f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

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

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承上启下

阅读下文,完成6-12题

第一朵荷花开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

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

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

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

《第一朵荷花开了》。

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

杭州会。

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

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yìn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

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

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

湖边的草坪píng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

观光车上流溢出缱qiǎn绻quǎn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

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

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

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

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

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

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

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

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

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

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

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

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

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

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bū、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

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

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

还因为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

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

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

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

“好山色!

”张苍水“带镣liào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

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

“好山色!

”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