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魔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872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的魔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变的魔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变的魔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变的魔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变的魔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的魔1.docx

《变的魔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的魔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的魔1.docx

变的魔1

托里县第二小学

 

备课教案

 

科目:

新疆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

六年级

教师:

王乾莉

 

2011年9月

 

教材分析

本教材《新僵综合实践活动》是在2004年版《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基础上修改的。

本书编写旨在帮助学校师生把握课程精髓,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和充足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实施提供平台。

新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般意义的“教材”而是一人主题活动方案。

它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动态多元的信息情景。

引导大家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关爱自我;在亲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校态度,改变和完善自己的学校方法,学会用的劳动技能,发现和开发自己多方面的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的魔力

活动目的:

1.了解自然世界的变化。

2.由观察不同事物的变化体会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3.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留意自身的变化,感受变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世界的变化的规律。

难点:

不同事物的变化体会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德育渗透:

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在变化中感悟

1、四季的脚步:

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春夏秋冬的交替给我们带来的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感受四季转换中各种事物发生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各用一句话来描述四季,这个描述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喜爱、期盼和暇想。

2、说一说,画一画。

让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形象的描绘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物的变化,尝试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

学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家里的变化”等,这样可能有利于孩子的实际操作。

6、学生讨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二、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童年的我”“现在的我”:

(1)“自身”的变化。

表中需填写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用心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档案卡,反映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2、照镜子:

亲朋好友是一面镜子,从他们那里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鼓励学生大胆去向别人了解自己吧,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体会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那种种不同的变化。

3、“对比”“寻找变化”:

这两项活动是第一项活动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寻找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练习

1.“做一做”:

这一活动提出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哪些要求自己做到了,还有哪些要求自己没有做到,准备怎么改进。

2.“自画像”:

通过上一活动,让学生说一说对自己平时的表现是否满意,并给自己写一段鼓励的话。

三、总结

本次活动是一个人与自我领域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能够就本次活动的主题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同时再次感受变化、成长带来的种种感觉。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作业反馈:

 

2实践出真知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水垢的秘密

1、师问题:

背景材料通过“问题”、“观察”、“想一想”,提出学生熟悉的几种烧水和盛水的生活用具中出现的“白色物质”问题,引出“水垢”。

(虽然有许多学生并没有烧水、做饭、打开水的经历,但“水垢”现象他们还是见过的。

2.大家说: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要安排学生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以及在实验中的发现,水垢是怎样产生的等等,让学生初步对实验进行总结和深化。

3、老师可以提出问题:

水壶产生水垢后,会延长烧水时间,浪费能源吗?

(1)生回答:

会而且常期饮用对人体有害。

(2)师问:

那么怎样消除呢?

(是用食用醋和苏打水来消除水垢,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程序。

(二)惯性知多少

1、现象:

通过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平时坐公共汽车时的各种体验,提示当人们站在快速行驶公共汽车上,司机紧急刹车,人们的身体就会不约而同地往前倒,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2、实验:

教师创设情境,拿尺子快速敲击一摞棋子最下面的棋子,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随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证明惯性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这个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先讨论,再实验,然后再总结,教师不要过多地“教”和“讲”。

3、师问:

“你还知道哪些惯性现象?

”为问题,让学生找出更多自己想研究和验证的问题,进行研究。

5、收获:

这里是让学生对自己活动作一个总结,并能举一反三,想出新的游戏,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拓展。

二、总结

从信息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作业反馈

 

零花钱怎么花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理解父母的辛劳,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商品与购物中的学问。

3、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商品与购物中的学问

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理解父母的辛劳,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德育渗透:

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平时你是如何管理你的零用钱的?

2.你了解购物吗?

购物都有哪些学问?

二、授新

1.填写: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统计填写一周内自己的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为了给下面的活动打好基础,填写的数据一定要准确,可靠。

2.讨论:

小组可以任选一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就自己小组同学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3.整理: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经整理后填写在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4.讨论:

关于购物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三、总结

要求学生把自己真实的体会、收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作业反馈:

 

寻访传统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发展自己,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文化虽然在一定成程度上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有些已逐渐被淡忘或流失,所以,设计寻访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次活动分为:

传统民俗文化、龙的文化与艺术、寻访家乡民俗文化三个次主题。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2、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近几年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学习。

4.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地名由来、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6—8课时完成。

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和拓展,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

四、活动计划

本次活动我们设了三个次主题活动:

“传统民俗文化”、“龙的文化与艺术”、“寻访家乡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而实践活动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整个主题活动内容,从活动预设的问题入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计划。

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能主动地征求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使活动计划尽可能周密、完善、切实可行。

五、活动分析:

(一)传统民俗文化

1.浏览。

活动背景几幅图片分别呈现的是春节、端午节、赛龙舟、踩高跷、生肖等传统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时,教师还可以再提供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传统节日、传统活动、传统习俗。

2.交流。

这一环节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交流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再在全班进行。

3.搜寻整理。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甚了解和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和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到书店、图书馆和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内容包括:

节气、节日、生肖、姓氏、文字、艺术等多个方面,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整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小比赛。

设计这一活动意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展、深化,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二)龙的文化与艺术

1.画龙点睛。

活动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一下“龙”,说一说它的外形都具有哪些动物的特征,初步感知一下中国龙的“神韵”。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看看从龙的形象中可以看到那些动物的形象?

如果学生能看得出来,他们也就知道的龙是一个虚构的、集多种动物的威猛特征与一身的形象。

2.欣赏。

“龙”的文化与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这里展示了几幅有关“龙”的艺术字、剪纸、图画等让学生欣赏,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活动前,教师可以多搜集有关“龙”的艺术作品、图案(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向全班展示。

同时可以组织同学开展以“龙”的魅力为主题的诗歌、民谣、歌曲小超市,让学生通过朗读、诵唱,了解“龙”这一形象的恰当运用。

3.点歌台。

听录音,一起学唱《龙的传人》这首歌,可能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会唱这首歌了,可以让他教全班同学唱。

4.交流。

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关于“龙”的故事,如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歌曲、诗文、民谣等。

5.小论坛。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通过讲“龙的传人”的“龙的精神”,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和思考什么是“龙的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团结奋进、为国争光的情感和精神。

6.小竞赛。

这是一个“龙的文化”大比拼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说一说带龙字的成语”,实施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它的相关活动,如唱有关“龙”字的歌曲,写、画、剪有关“龙”字的艺术作品等。

活动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比拼的结果,而要充分感受到比拼中的快乐。

7.巨龙腾飞。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我国近年来在航天、外交、经济建设、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信息,填在设计的表格中。

收集信息时也要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交通、石油、旅游、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如果有必要可以再设计一个自治区近年来各方面发展成果的表格,让学生整理填表。

(三)寻访家乡民俗文化

1.探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例如《阿凡提的故事》在全中国乃至世界都广为知晓。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考察。

考察前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分工、考察内容、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等,要争取家长的支持,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

这项活动需要一些时间和相关的资料收集准备,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项考察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由小组集体来完成,最后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来汇报交流,这对于学生的交际、考察研究、资料收集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3.调查。

民间工艺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疆的民间工艺品享誉海内外,所以,了解民间工艺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民族传统文化。

活动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调查”。

4.小编辑。

让学生把家乡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办一期有关家乡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艺术的板报”,这是本项活动的深化。

我们设计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办板报,因此,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办板报计划,使每个小组、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要求和具体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包办代替。

六、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本次活动的总结评价仍然是侧重于自我评价,采用填表格和谈体会、写感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意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2、拓展延伸。

在本次主题活动基本结束之时,我们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

(1)以“我是龙的传人”为主题开班队会;

(2)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和意蕴?

分组进行探究。

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当然也可以根据整个活动的情况设计其它的相关活动。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

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以及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

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体系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一般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但有时又不限于此,从高科技到糖葫芦,都属(广义上)文化的范畴。

一般而言,文化广泛地与历史、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和科技相关联,由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所组成。

人类文化的分类

(一)从历史时间出发,可以将文化分为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

这种分类能从总体上了解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水平,文化发展的速度,并可以对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做出评介。

(二)从地域出发,即根据文化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可以将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内陆文化等。

这种分类对于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地域文化的特征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种族出发,世界上有多少个种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文化。

种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认识种族间文化的同和异,不断的求同存异,对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和睦、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四)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是从文化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出发,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分为以下6类:

1、伦理道德文化;2、科学技术文化;3、管理文化;4、思想哲学文化;5、历史文化;6、艺术文化及体育文化。

十二属相

中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俗,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动物作他的属相。

属相,也叫“生肖”,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纪年和计算年龄的方法。

按照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只要说出公历某某年就可以了,如:

公元2002年。

但中国农历的纪年法与此不同。

中国古人发明了用“干支”纪年的方法。

“干”是“天干”,由10个字组成,这10个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地支”,由12个字组成,这12个字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的10个字和地支的12个字按顺序配合起来,可以组成60对纪年的符号,如:

甲子、乙丑、丙寅……这60对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每一年就有了一个纪年符号。

如公历的2001年,是农历的辛巳年。

公历的2002年,就是农历的壬午年。

后来,人们又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组成了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

这就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样,子年就是鼠年,丑年就是牛年,寅年就是虎年……于是,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动物作他的属相。

子年出生的属鼠,丑年出生的属牛,寅年出生的属虎……2002年是农历壬午年,就是马年,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应该属马。

现在,中国人在用公历纪年和计算年龄的同时,仍然习惯用属相纪年和推算年龄。

人们只要知道一个人大概的年龄和他的属相,就能推算出他的准确年龄和出生年份了。

中国人的姓名

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为了相互区别,就把姓作为氏族的称号。

姓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名为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

二、以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生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

三、以祖先的国家为姓,如赵、宋、秦、吴等。

四、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等古代官职,就成了后代子孙的姓。

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如王、侯等。

六、以住地的方位和景物为姓,如东郭、西门、池、柳等。

七、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人姓陶。

八、以祖先的名号为姓,如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名叫轩辕,后来,轩辕就成了一个姓。

中国人的姓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和两个字以上的。

一个字的是单姓,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是复姓。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宋朝时,有个读书人写了一本《百家姓》,里面收有500多个姓,其中60个是复姓。

有人统计,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过的中国的姓有5000多个,现在常见的不过200多个。

张、王、李、赵、刘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姓,诸葛、欧阳、司徒、司马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复姓。

 中国人的名也具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

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

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

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辈排列,同辈人的名字里,往往要有一个相同的字。

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复杂,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和号。

如:

宋代文学家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

唐代诗人李白幼年时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他就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

现在,中国人起名已经没有古人那么多的讲究了。

一般人只有小名、大名,名字也不一定按辈排列了。

 中国茶

中国人喜欢喝茶,也常常用茶来招待朋友和客人。

茶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茶树原产于中国。

中国古人发现茶树后,最早是把茶叶作为药用,后来才当作饮料。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以后又逐渐学会了培育茶树和制作茶叶的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叶按照制作方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沱茶、砖茶等几大类,各类茶中又包括许多品种。

    绿茶嫩绿鲜艳,是不经过发酵的茶。

著名的绿茶品种有杭州西湖龙井茶、江苏碧螺春茶、安徽黄山的毛峰茶和产于安徽六安县一带的六安瓜片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沏出的茶水颜色红艳。

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徽的祁红茶和云南的滇红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的茶,茶叶松散粗大,茶水颜色金黄。

最好的乌龙茶是产在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

    花茶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茶类,是在茶叶中加入香花熏制而成的。

最有名的花茶是福建产的茉莉花茶。

    沱茶是产于云南、四川的一种茶,经过压制,像个圆圆的馒头。

    砖茶,形状像砖头,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喝的茶。

    喝茶不但可以止渴,还能消除疲劳,帮助消化,预防一些疾病。

长期饮茶,对人的身体健康很有益。

    很早以前,中国就把种茶经验和茶树种子传给了世界各国人民。

茶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深受人们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