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515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而服务的。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

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孔子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

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等。

1、孔子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

孔子说: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第二,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4、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5、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

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

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

鼓瑟希,铿尔:

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

“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

比及,到  

5、且知方也:

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

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何伤,何妨  

9、咏而归:

咏,唱歌  

10、吾与点也:

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

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

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3)如其礼乐:

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

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

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  

(2)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六、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以“志”贯穿全文):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七、精析全文:

(一)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

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

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

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二)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

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孔子“哂之”。

对冉有: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孔子惜之。

对曾皙:

孔子与之。

(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四)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

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

‘不吾知也。

’”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

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

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

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

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

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

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

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八、布置作业: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

(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  

(曾晳)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曾晳)说:

“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