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375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模拟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___________习以为常,轻松自然,______________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②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 甲 (A.自怨自艾 B.自吹自擂)。

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有句谚语说得好:

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 乙 (A.始终如一 B.适可而止),稳重随和。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kè)   诺(luò)         B.恪(gè)   诺(nuò)

C恪(kè)   诺(nuò)        

A.恪(gè)   诺(luò)

(2)第①段中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从第②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別填人甲、乙处。

(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师如何诞生

陈平原

①“大师”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很模糊,不好统一界定。

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与“六亿神州尽舜尧”之间,我倾向于阅读、阐释、追摹那些离我们比较近的“相对的大师”。

②我相信,真正的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

个人潜能如才思敏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等,并非本文讨论的对象;我想追问的是,在众所周知的“天赋才情”以及“废寝忘食”外,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大师”的诞生。

 

③翻阅人类文明史,时常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的时代天才或曰大师成批出现,竞相争奇斗艳,让你应接不暇;有的时代则平静、平淡、平庸得让后世的阅读者昏昏欲睡,所谓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都不过尔尔。

④几年前,我写过《“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其中提及:

“阅读北大校史资料时,我感触最深的是:

同一个中国文学门(系),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1916、1917、1918级),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

为什么?

依我的观察,各大学各院系大都如此。

当初的‘同学少年多好事’,以及日后的追怀与阐释,成为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昔日的口号或学说,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那种追求真理的气势,以及青春激情与理想主义,永远值得你我追慕。

⑤四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庆典,需要梳理一下系史,当时我就感叹这三届“人才辈出”。

事后仔细想想,认可老话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不管从政还是治学,那都是一个“关键时刻”。

思想潮流、历史机遇、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都直接指向了政治舞台的更换以及学术范式的革新。

身处此临界点,改革障碍小,社会期待高,发展空间大,实在是再幸运不过的了。

一代新人,就这么携着风雨雷电“闪亮”登场了。

⑥读黄宗羲《思旧录》与钱穆的《师友杂忆》,你会感叹师友之间在精神上及学问上的相互支持,对于学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谈论如何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讲题是《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

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凡开疆辟土者,因精力与寿命所限,只能着力于“发凡起例”,已经完成的部分,大都只是“半成品”。

这个时候,有无得力且才华横溢的弟子接棒,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⑧不是所有“大师”都能在生前得到社会承认并获得表彰的。

人类历史上,多的是被埋没的天才、被误解的先知以及被怠慢的大师;1935年,鲁迅为叶紫的短篇小说集《丰收》作序,称: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⑨伟大的作品不为时人所接纳,一是因为社会生活变迁,一是因为批评框架转换。

之所以突出“漫天塞地”的“留学生”不懂《儒林外史》,就因为后者喜欢套用西人的“文学概论”。

而借助西人的文学眼光,可以欣赏《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但很难理解文人味很浓、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儒林外史》。

⑩世人之谈论“大师”,是在表彰那些“被认可”的人物。

知音难求,彩云易散,倘若你的学问得等五十年乃至两百年后才被发现与尊崇,那么,当下的你,听不到任何掌声,是非常寂寞的。

学者与社会的互动,不是越密切越好;做大学问的,往往不太为当下的一般民众所理解。

既能准确预见未来,又能拿捏好分寸,让自家功名得以在当世兑现,是一种本事。

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学章学诚,“未有不孤行其意,虽使同侪争之而不疑,举世非之而不顾”。

(有删改)

2.阅读③—⑤段,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为什么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

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成批的天才出现

B.同学少年多好事

C.身处时代临界点

D.有大批的追慕者

3.下列与作者观点表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

B.“高徒”使“名师”的学术思路得以拓展,学术精神得以延续,学术业绩得以发扬光大。

C.作品是否“伟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代风气、理论框架以及读者趣味。

D.学者若要自己的功名当世兑现,就得预见未来,拿捏好分寸,且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4.下列哪一项不是大师诞生的主要原因()

A.时势造英雄。

B.高徒出大师。

C.为时人所接纳。

D.耐得住寂寞。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

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

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

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

女人心里暗自想道。

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

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

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

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

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

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

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

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

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

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

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

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

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

老人在做倒立!

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

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

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

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

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

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

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

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

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

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

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

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

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

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

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

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

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

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

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

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

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

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

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5.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分析。

6.作者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

7.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幸福

(翠鸟)

夏日午后,一只小翠鸟飞进了我的庭园,停在玫瑰花树上。

我正在园里拔除杂草,因为有棵夜百合花挡在前面,所以小翠鸟没看见我,就放心大胆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刚刚长出的叶芽来了。

我被那一身碧绿光洁的羽毛震慑住了,屏息躲在树后,心里面轻轻地向小鸟说:

“小翠鸟啊,请你尽量吃吧。

只求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只求你不要太快飞走。

原来在片刻之前还是我最珍惜的那几棵玫瑰花树,现在已经变得毫不重要了。

只因为,嫩芽以后还能再生长,而这只小翠鸟也许一生中只会飞来我的庭园一次。

面对着这一种绝对的美丽,我实在无力抗拒,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来换得它片刻的停留。

对你,我也一直是如此。

(独木)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地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所有人世间的牵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

在那个时刻里,我唯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

走过一大片稻田,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

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先要学习独立,学着享受孤独,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

(白帆)

可是,我如何能做到呢?

如何能不寻求依附?

在我的心里,不是一直有着你吗?

你是一艘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停泊在我心中一个永不改变的港湾。

我对你永远有着一份期待和盼望。

因为你是那样的自由自在,那样的纯洁美丽。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

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

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今天,阳光仍在,我已在路上。

生活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更多也许是曲折颠沛,但我懂得,只要我笑靥如花,生活也会回我莞尔一笑。

生活缓缓地过。

写给自己,也写给幸福。

(有删改)

9.班级举办“深情诵佳作,慧眼赏文章”活动。

你们小组选择的是散文《写给幸福》。

晓宇同学在朗读时,把“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先要学习独立,学着享受孤独,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一句读得声音高,语速快,铿锵有力。

你赞成这样读吗?

为什么?

提示:

可以联系语境;可以从句式特点、内容理解、思想感情等方面来谈。

10.反复品读,你越来越体会到这篇文章结构精巧新颖、语言优美生动、主题发人深思。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将本文介绍给更多的人。

写作提示:

结合文本;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有文采;不少于100字。

三、课内阅读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由是感激()

(3)夙夜忧叹()(4)庶竭驽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

(用文中语句回答)

四、情景默写

14.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水何澹澹,__________。

《观沧海》曹操

(2)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辞》北朝民歌

(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己亥杂诗》龚自珍

(4)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6)予独爱莲之出泥而不染,__________。

《爱莲说》周敦颐

(7)《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青年杜甫渴望登上秦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心胸气概。

(8)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淡雅中不失生机盎然。

五、名著阅读

15.根据提供的文段,回答问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

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吃酒,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以上文段出自哪本名著?

文段中的这个计策是哪个人的主张?

文段中的这个计策在名著中称为什么?

1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一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__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

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17.题目:

记忆中的花朵

根据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某中学初三

(2)班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成立了读书小组,各组之间进行读书比赛。

可小敏却说:

“我记性不好,读什么书也会忘的,还不如利用读书的时间做几道题呢!

”如果你是小敏的组长,请你写一段话鼓励小敏多读书。

题目二:

你的同学小华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一到语文课上就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作为同桌,请结合你学习语文的经历与感受写一段话,帮助他转变认识,认真学习语文。

要求:

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课内阅读

1、

四、情景默写

1、

五、名著阅读

1、

2、

六、作文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