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224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诗歌鉴赏.docx

《2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诗歌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诗歌鉴赏.docx

2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与答题思路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角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向和答题步骤,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意象类

  诗歌中,事物以特定的情意构成固定的关系,于是便生成了意象。

理解和分析意象历来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意象?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解析: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

(1)回答是什么意象;

(2)回答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回答意象包含的意义(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二、意境类

  意境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诗歌中,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描绘的艺术图景。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路解析:

所谓意境,是由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或画面;

(2)准确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或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主旨类

  设问方式: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1)回答塑造的形象;

(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表达技巧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三个层面的内容。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这样做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语言类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题主要着眼于“懂”,即学生只要能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体会出诗歌语言的表达作用和语言美即可。

  1.诗眼类。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的可以统领全诗的字词。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设问方式:

(1)×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2)×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思路解析:

答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诗眼”,而是要将“诗眼”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诗眼”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诗眼”放入原句描述并分析;(3)点出“诗眼”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字词类。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主旨思想,抓住这些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因此近年来很受命题人的青睐。

  设问方式:

×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回答该字词在突出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

(2)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3.语言特色类。

  这种题不是只要求分析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

可用来回答此类题的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3)分析诗歌中这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训练一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

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

赛:

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

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鞚(kong),马笼头。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

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

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

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0.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

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答案示例:

1.共同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

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

欢悦白诗:

惊喜

3答案示例:

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

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4答案示例:

(1)不好。

“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

“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语意相近即可)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5答案示例:

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6答案示例:

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7答案示例:

(1)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8答案示例:

(1)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9答案示例:

(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0答案示例:

(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训练二鉴赏语言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

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

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8.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2)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

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其“诗骨”是__________。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答案示例:

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

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答案示例:

(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3.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

(意思正确即可)

5答案示例:

(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言之成理亦可)

(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6答案示例:

⑴“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

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答案示例:

(1)“空”:

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意思对即可)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

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8答案示例:

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9答案示例:

(1)“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10答案示例:

(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训练三鉴赏技法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

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

①汪元量:

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

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

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

“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苑》)④劲气:

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

为什么?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

“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

②斗画长:

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

用金线刺绣;压:

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