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123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新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2022新版)想。

流动是液体的典型特征,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

研讨板块聚焦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水的特征”上。

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中水这样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

教师应把颜色、气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词汇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己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

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的特征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的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异同。

2.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描述。

认真倾听同学对水的观察描述,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一瓶水,并能用科学词汇准确描述。

[难点]分清透明与白色是两种不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一大瓶水,三根量筒,三个弹珠、油、水和洗发液各50ml、班级记录表。

[小组]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个,不同形状的容器2个、木块若干块、筷子、纸巾,标签纸。

每人:

学生活动手册P15的贴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瓶矿泉水]

1.导入: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

提问:

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

2.引入课题板书:

观察一瓶水

二、探索:

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每组水和洗发液各一瓶、筷子一根]

1.观察方法的回顾

(1)这里有两瓶液体,一瓶是水另一瓶是洗发液,你准备怎么观察?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不能用“尝”的方法)。

2.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看一看:

颜色和透明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视频演示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

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3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

用筷子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2)分组实验并完成记录表中水和洗发液的表格

(3)交流研讨。

小组汇报水与洗发液的异同,其他同学补充,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

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

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小木块若干、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班级记录表、完成pl的水的特征记录的贴纸

1.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洗发液和水,发现它们之间有相同与不同。

如果把它们和木块进行比较,乂会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说观察发现。

演示:

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1)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它们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变化,它有固定形状。

3.阶段小结,形成液体的初步概念。

(1)讲解:

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

(2)提问:

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液体?

(3)完成班级记录表,学生用贴纸完成pl的水的特征记录。

四、拓展活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三个量筒,三颗弹珠、油、水和洗发液各50ml]

将三颗弹珠同时放入50ml的水、油和洗发露中,看看哪颗弹珠降落得最快?

1.猜一猜,从快到慢的顺序是怎样的?

2.做一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后记】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简析】

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

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聚焦环节”,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注到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

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进入水中的状态”,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

第三个活动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

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学习内容提供感性认知基础,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奠定基础。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会运用该词汇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

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2.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洛解在水中。

[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

[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红糖、小石子、烧杯、水]

1.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

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揭示课题一一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

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

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

(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1.播放微视频:

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

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

2.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

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

操作步骤:

(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

(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

(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

(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

(5)相互交流发现。

记录要求:

(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

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4.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

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

”(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

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

总结:

方糖红糖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

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

最后形成共识:

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变化,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

溶解)【看不见,颗粒变小,没有消失】

(二)探究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1.请学生作出推测:

将食盐放入水中,像刚才那样操作,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2.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观察食盐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示意图记录。

三、集体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组织学生汇报:

把食盐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交流: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溶解了?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颗粒变小,肉眼看不见、但还在水里面)

3.组织学生思辨:

食盐在水的哪些地方呢?

你怎么知道?

四、拓展:

观察油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食用油、滴管、一杯水]

1.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也可以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溶解在水中?

2.如果把食用油滴入水中,充分搅拌,它会溶解在水中吗?

(教师演示实验)

3.如果把一滴水放入一杯油中,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回家做一下研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食盐和红糖相比。

【教学后记】认识一袋空气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己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发展学生对气体的认知。

聚焦板块:

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样的物体?

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摸到物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空气”;

探究板块:

感受空气。

通过提供生活中常见且有结构性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体验我们周围是存在空气的。

空气虽然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其他物体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研讨板块:

空气的特征。

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对空气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客观描述,运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拓展板块:

“我们周围有空气,那水中是否有空气呢?

”,让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空气。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气体的典型代表。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慢慢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物体,能用一些方法和适当的词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然而,空气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无固定形状等特征,学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的原有体验和认识相对较少,这将成为“空气”相关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1.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空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空气的特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目标]

1.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观察记录描述空气的特征。

[难点]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水、食用油、木块

[小组1]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

[小组2]水、木块、两只保鲜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摸一摸,猜一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

1.今天老师带来几样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读一读

(课件文字出示:

保鲜袋、注射器、圆纸片、餐巾纸)

2.出示大塑料袋(把这四种物体装进塑料袋里),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提问:

你摸到的是什么物体?

(预设:

四种不同的物体先后展示)

提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

根据形状、大小、软硬等判定)

3.这个袋子里还有物体吗?

(四种物体都摸出来以后,可以请多位同学来摸一摸:

空气)

4.有同学说,袋子里没有物体了;有同学说:

袋子里还有空气;

提问:

你们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5.揭示课题:

空气

二、探索:

感受空气(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

1.课件出示:

那我们周围到底有没有空气呢?

提问:

能否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呢?

(投影展示四种物体,先让学生静静思考15秒左右)

2.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如果你们小组内已经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的方法了,可派代表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3.小组活动,时间大约6分钟。

(实验结束,把材料放在塑料盘子里,准备交流)

4.学生反馈交流:

我们周围有空气吗?

依据是什么?

预设L保鲜袋鼓起来,说明空气被装起来了;

预设2:

餐巾纸飘起来,说明空气在流动;

预设3:

圆纸片扇一扇有风,说明有空气在流动;

预设4:

保鲜袋鼓起来,一放手,有风,这便是空气;

预设5:

……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全班交流教师要表扬肯定学生的方法,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而且还找到了很多的证据。

全体起立,给自己和同伴鼓鼓掌。

(半节课过去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要起立动一动,转移一下学生注意力。

三、研讨:

空气的特征(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塑料盒、水、木块、食用油、两只保鲜袋]

1.提问:

能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空气有什么特征。

你准备怎么观察?

2.交流:

教师板书观察方法。

(预设板书:

看、闻、摸、掂一掂……)

3.观察空气的特征。

(1)明确要求。

用我们学过的上述方法对空气进行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空气特征与水、木块特征进行对比,并把空气的特征说给同伴听;空气的特征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的“空气”特征栏里,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2)材料领取。

要求:

各组派代表把前一个活动的材料放在盘子里,上来换取两个保鲜袋、水和木块。

(3)学生分小组观察空气。

教师观察巡视,记录学生表现。

4.学生反馈交流。

(1)提问:

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己观察过的“水、食用油、木块”等材料的特征,与空气特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空气特征的理解;特别是无颜色与透明这两个特征的区分。

教师适时板书,如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气体等;

(2)小结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四、拓展:

(预设5分钟)

产生新问题。

提问: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

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

(预设:

水中有空气吗?

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呢?

空气有什么用途?

空气能变成液体或固体吗?

如果有些问题课堂上有学生帮解释和解决的,请学生来说-说)

回顾认识物体的学习方法。

提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

可以用哪些词汇去描述?

学生结合活动手册记录表说一说。

【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

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

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探索;二是“探索:

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三是“研讨:

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玩具熊是动物吗?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起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己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初步知道如何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目标]

1.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教师]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动物观察”班级记录表;动物挂图张贴到教室四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动物世界。

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学习有序、观察仔细、勇于表达、善于倾听。

老师将给优秀小组颁发小动物贴纸,一节课中表现最出色的小朋友授予“动物研究员”的称号,《动物》单元7节课表现都出色的小朋友就授予“小小动物学家”的称号。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引言:

今天我们要召开一次“动物介绍大会”,说说你知道的一种动物?

2.出示课题:

我们知道的动物(板书)

3.提问: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种动物的信息吗?

可以说说它们生活在哪里?

这种动物是怎么样的?

板书贴图: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方面相互补充。

二、探索:

观察动物的特征(预设17分钟)

[材料准备:

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引言:

在自然界的不同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今天老师为大家邀请到了不少动物模特儿,让我们睁大眼睛,来仔细观察它们吧!

1.集体观察蚂蚁

(1)首先有请第一位动物模特儿一一小蚂蚁(课件出示蚂蚁图片)。

(2)提问:

看一看蚂蚁有什么特点?

谁能指挥老师把蚂蚁画在这张白纸上?

板书贴图:

(3)学生说蚂蚊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白纸上画简图。

(4)提问:

蚂蚊还有哪些其他特点?

2.小组观察小动物

(1)引言:

下面请其他小动物上场。

(出示实物或标本:

①兔子②杜鹃③蝴蝶④鱼⑤啄木鸟……)接下来我们每个小组亲自来观察一种小动物吧!

(2)观察要求

1#-#:

组物的身体分哪几部分?

各部分有什么?

2画一画:

画出动物的主要特点。

3说一说:

向小组成员介绍动物的主要特点。

补充板书:

(3)小组分组观察、记录、描述。

(4)教师巡视指导,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有无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

2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指导观察顺序,描述动物身体分哪儿部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4有代表性的作品拷贝到大的白纸上。

5讨论:

和其他动物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三、研讨:

了解动物的相同特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玩具熊]

1.引言:

“动物介绍大会”第二轮现在开始,介绍的时候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能抓住这种动物的主要特点?

请把你们组的画贴到黑板上,指着画做介绍。

2.分组介绍。

教师板书记录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关键词,引导其他学生对照动物实物或标本倾听同伴介绍,适时引导、点拨、纠错。

3.观察分析。

观察各组的汇报结果,分析归纳动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板书。

4.小结。

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生长在一定的地方,会运动,需要食物,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

5.判断:

玩具熊是动物吗?

说说理由。

四、拓展:

深入认识(预设3分钟,根据研讨情况做伸缩)

[材料准备:

橡皮泥动物模型、彩色超轻粘土]

1.教师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动物模型,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说说判断的理由。

2.布置课外制作活动和展评的具体要求:

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教学后记】2.校园里的动物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中,教材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备受关注的大型动物转移到了比较熟知的小动物。

本课就是引导学生把探究的目光聚焦到最熟悉的学校和身边的动物上,主要通过寻访活动了解校园里有哪些小动物,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体悟小动物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

本课的聚焦板块运用回忆的方法,一起来说说秋天的校园里会有哪些动物,并提出观察方法和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探索板块,主要是像科学家那样带上工具去寻访和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并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运用画画的方法进行记录。

研讨环节中,引导学生交流与反馈观察到的校园动物,并注重动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性。

【学情分析】

以校园作为探究活动的场地,学生已经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有过亲历,并且在探究校园植物的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了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甚至表现出比研究植物更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已有经验的保障下,学生对于校园动物的寻访和探究,一定会改变他们原有对于校园动物那些零碎的、不成结构的认知,从以前只对校园动物的身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转移到对校园动物结构特点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体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2.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同忆和整理已有的对校园动物的知识和经验判断。

2.学生能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观察所得。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学生愿意与同伴分享有关校园动物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目标]

学生在寻访校园动物的过程中能初步感受校园动物的多样性,能保护身边的动物,初步具有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矗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难点]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校园小动物卡片、空白卡片。

[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