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再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088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拖延症再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拖延症再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拖延症再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拖延症再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拖延症再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拖延症再见.docx

《拖延症再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拖延症再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拖延症再见.docx

拖延症再见

拖延症再见

(一)

发布于2014-04-2208:

00 浏览10163次  评论2条  

 

文/动机在杭州 | 幸福课专栏

战胜拖延症并不容易。

这不仅因为拖延症背后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很难改变,还因为战胜拖延症要求我们有所行动,可拖延症本身就是以不愿行动为特征。

在我做拖延症讲座的时候,曾有学生绝望地跟我说:

“老师,我是资深的拖延症患者。

我觉得你也救不了我了。

因为就算你告诉我有什么办法,我也会拖延着不去做的。

如果我去做了,那我也就不是拖延症了,不是吗?

好吧。

在第一篇文章的评论区,我已经看到有很多读者说:

“这篇文章看着不错啊,等我过段时间再来读”、“为了治疗拖延症我一年前就买了相关资料了,只是现在还没看,您看我还有救吗?

这绕口令般的逻辑当然不成立。

我们不是随时随地处于意志力瘫痪状态,相反,有时候还跟打了鸡血般意志力爆棚。

我发现大部分自诩的拖延症患者,改变的愿望比一般人都更强烈。

只是每次改变的企图都被现实无情击碎,有时候就心灰意懒,对是否能够改变心生怀疑了。

不过这段绕口令也确实提醒我们,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本身应尽量容易,不能对意志力有太高的要求。

改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小的改变能够让我们积累信心。

不用担心改变太小,只要方向正确,小的改变最后同样会引发大的改变,相反,步子太大,反倒容易扯着蛋。

拖延症是生活状态、世界观、自我认同的产物,改善拖延症,也无法不放在这样更大的视角和维度上。

拖延症的成因各不相同,改变的方法也会不同。

我总结了最可能有用的这十条原则和方法。

之所以是十条,不是九条或十一条,是因为我自己有强迫症。

我觉得其它数字都不科学,只有整数最科学(什么处女座?

谁是处女座?

)。

上文说到,拖延症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身边有太多诱惑,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学习和工作中吸引开。

先说两条针对诱惑的原则。

原则一:

发挥梦想的力量。

这条听起来很鸡汤,却非常重要。

梦想是所有改变的引擎和发动机。

上文的评论中,有朋友现身说法,说通过励志成功学给自己打鸡血。

其实真正奏效的不是励志的方法,而是你自己的梦想。

我们经常因为看电视、玩游戏、休闲娱乐耽误了工作和学习,陷入拖延的窘境。

这只是表面。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路上的石头就不能算障碍。

拖延症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拖延症妨碍我们实现它。

我们都想要见识更大的世界、结识更优秀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拖延症却让我们怀疑、甚至遗忘自己的梦想。

怎么强调梦想的力量都不为过。

不能因为路不好走,就忘了为什么出发。

怎么找到自己的梦想?

在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之三)-幸福课-知乎专栏这篇文章里,我们讲过,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根植于自身优势和美德基础上的梦想,是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动力的东西。

寻找人生故事中有成就的经历,或者寻找我们认同的榜样,能够帮助我们认同这种梦想。

要在拖延症中重拾梦想,我们应该仔细审视以下问题。

可以的话,拿笔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相信我,拿笔写的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考是不一样的):

1.从长远看,我的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这个目标对我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我能得到什么?

2.如果不拖延了,我能得到什么?

它对实现这个目标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3.如果不拖延了,我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这种变化是我喜欢的吗?

4.我在乎和在乎我的人都有哪些?

如果我不拖延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我希望他们得到这个好处吗?

目标思维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从拖延症的迷雾中看清前进的方向。

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为什么要克服拖延症。

虽然因为意志力固有的弱点,我们仍然会拖延,但只要我们仍心怀目标,并经常提醒自己这些目标,就不会被轻易打败。

生活中不只有梦想,还有其它琐事。

但这些事会以或远或近的方式与你的梦想相联系。

比如,你可能需要准备这门并不喜欢的功课,因为这样才有更好的成绩去申请出国留学,而去国外学习是你的梦想。

你必须完成这笔很烦人的单子,因为这样你才有钱带家人去旅游,而享受和家人的快乐时光是你的梦想。

强化你要拖延的事与你梦想的联系,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

当然在立志的同时,也要警惕另两种错误。

一种错误,是用立志代替行动。

我见过几个被成功学激励的人,讲起未来激情澎湃。

但我觉得,他们有点把“立志要成功”当作“已经成功”了。

可能也有朋友做完了上面的思考题甚至只是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就已经有了“我已经取得进步”了的错觉,并觉得既然自己已经进步了,就可以把工作学习放一放,先打会游戏犒劳一下自己了。

澄清梦想和列目标当然也是努力的一种,但它只是起点,不能代替现实的努力。

另一种错误,是跟自己死磕。

仿佛戴上敢死队的头箍,不成功便成仁,不克服拖延症,我就不活了。

真正适应性的思维,既有对梦想的执着,也有灵活的态度。

灵活的态度是这样的:

假设你因为出国留学梦受挫开始拖延学习了,你就应该想,我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也许是为了见识外面的世界。

那见识外面的世界只有出国留学这一条路吗?

留学去不了了,还有其它什么方法能让我见识外面的世界呢?

再说,见识外面的世界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成功,那还有其它什么方法让自己成功吗?

除非你的梦想能容纳挫折和困难,否则就不算真正的梦想。

无论是实现梦想,还是克服拖延症,都是一场战争而不是战斗,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拖延总是会发生,最不应该的,是因为几次偶尔的拖延就得出“我已经没救”了的结论,并放弃治疗。

原则二:

觉察而非控制。

让我们分心的诱惑,是造成拖延的重要原因。

克服拖延需要我们能够抵御诱惑。

问题是,该从哪个环节开始抵御诱惑?

当我们在工作中想玩一会游戏或上一会网时,是压根不许这些诱惑进入我们的大脑,还是允许我们自己体验这些诱惑,只是在行动层面抵御它们?

大脑运行的规律之一,是不能用意志去控制自己的想法。

心理学里有个经典的“不想白熊”实验,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发明的。

他告诉一些被试,他们可以想任何事情,就是不要想白熊,看看能坚持多久。

平时生活中,我们当然不会去想这种远在北极的动物——除非你是爱斯基摩人。

但当“不去想白熊”变成一种任务时,很多人却开始无法遏制地思念起它来。

从韦格纳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强迫性思维的原型:

当人们控制自己的思维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不控制自己思维时要想得更多。

他把这种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ironicrebound)。

压抑之所以会导致讽刺性反弹,是因为人的大脑有两部分的工作:

具体的“操作”部分和对这些操作内容的“监控”部分。

当“监控”部分收到禁止“白熊”的指令时,它就会去带着探照灯去探索“操作”的部分有没有违规。

这时,你的脑子里就会响起“白熊、白熊”的警告。

你一回神,要监控什么来着?

“白熊”自然就冒出来了。

抑制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想法,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詹姆斯.厄斯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让一组被试抑制自己对巧克力的想法(抑制组),另一组被试无需抑制(非抑制组)。

结果发现,抑制组在抑制后吃的巧克力是非抑制组的2倍多。

这说明,想通过抑制想法来抵御诱惑,实在是南辕北辙。

有时候,拖延症患者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太想改变。

但控制大脑的努力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问题。

当诱惑来临时,不假思索地根据诱惑行动或者努力把诱惑压制,都不是好办法。

我们需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觉察和体验这种感受远比简单粗暴地拒绝来得有效。

应该在思维中给诱惑留下弹性的空间,温柔地觉察自己的欲望但不付诸行动。

用觉察代替控制,提醒自己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反而能让诱惑的吸引力降低。

小小小王子:

在上篇拖延症你好中,动机叔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拖延症的成因,其中诱惑太多是原因之一,这篇他着重介绍了针对诱惑的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读完之后,你有收获吗?

拖延症再见

(2)

发表于2014-04-1822:

26392次阅读

原则三:

自我激励而非自我谴责。

很多人觉得,在和拖延症的斗争中,他们仿佛分裂成了两个自我:

上进正义的自己和堕落邪恶的自己。

上进的自己经常责备堕落的自己,而堕落的自己,则经常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内疚和自责就这么产生了。

我们乐于看到自己内疚和自责,是因为我们本能地以为内疚和自责是我们对抗拖延症的朋友。

我们相信,当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需要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对我们提出批评和指责——就像孩提时父母和老师所做的那样。

所以成功学和励志小品的口号都是:

“想成功吗?

那就对自己狠一点。

”我们也觉得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狠。

于是我们更加自责。

可谁又不是一边内疚,一边拖延着呢?

内疚和自责能用于抵抗拖延症是一种错觉。

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在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拖延越严重。

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

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压力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

那怎么办?

如果不对上次拖延感到内疚,我们用什么理由来抵御下次拖延呢?

难道当拖延发生时,我们不要自责,还要庆祝吗?

也许是得庆祝。

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

相比于内疚,自我谅解反而更能增强责任感。

这是因为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无能。

一旦摆脱了内疚和失败,我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了,这样,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增强我们的自控,在和诱惑的战争中重整旗鼓。

通常我们认为意志力就是律戒规条,是理性的东西。

可是谈着谈着,我们却谈到爱了。

事实上,要增加自控能力,同样离不开爱和自我怜悯,这些更感性、更柔软的东西。

现在,让我们来做这样的想象:

想象你有一个孩子。

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再想象你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

你会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

你觉得那个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

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你就是那个孩子。

你也应该成为自己慈爱而坚定的父母。

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

在拖延之后,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同时,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偿还的欠债,而看作一个结束。

带着新的目标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是在内疚和自责中重新积聚能量的不二法门。

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

回过头来看那两个分裂的自我:

那个上进的你和那个堕落的你当然都是你。

当你想懒惰的时候,用激励代替责备,告诉自己:

“你能做得要比现在能做的多。

”当你休息的时候,也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

“我累了,让我休息会。

所以,试着尊重另一个自己吧,就像尊重一个朋友一样。

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斗争吧,就像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终于要解甲归田一样。

原则四:

和自己谈判。

确实,改善拖延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处理和自己拧巴的关系。

你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但也不能对自己太放松。

你得利用拖延症自身的一些特点,说服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本质,就是自我谈判。

(插句题外话,自我管理和管理员工的道道是完全一样的,你知道怎么激励别人,你也会知道怎么激励自己。

相反,如果你管不好自己,你也难让别人服你。

再插句题外话,与自己相处其实跟与别人相处的道道是完全一样的,你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好,你也能跟自己相处好。

相反,如果你自己就很拧巴,估计你和别人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拖延症的特点之一,就是很难从娱乐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但一旦投入工作了,需要的意志力就没那么大。

就像启动一辆车需要很大动力,一旦正常行驶了,它对动力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问题是,我们经常打断这种正常行驶。

我们觉得,工作中先看会网页,或者先玩会游戏不是了不起的事,我们会很快回来。

可一旦从工作切换到娱乐了,重启工作状态就需要很大意志力的,很多人就这样回不来了。

所以,当你感到想上网或玩游戏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去做。

但你也不能恶狠狠地告诫自己不要去做。

不然那个自我会觉得没盼头。

你得跟自己商量:

“你想玩啊?

“嗯。

“不玩行不行?

“憋不住啊。

“那半小时后再玩行不行?

就半小时,半小时后允许你玩。

“那……行吧。

记住,拖延症难的地方,是从娱乐状态切换回工作状态。

一旦已经处于正常的工作模式中,你会发现,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增加了。

你劝说已经处于工作状态中的自己继续工作,要远比劝说自己从娱乐状态回到工作状态容易。

那怎么让自己从放松娱乐状态从新回到工作状态呢?

原则是一样的。

通常在娱乐的时候,你会觉得回到书桌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那简直是人间地狱。

你有很多理由让自己继续玩,觉得反正今天快过去了,反正交方案交工作的时间还有的是。

你甚至能听到自己发誓赌咒的声音:

“今天不在状态,就玩吧,明天我一定好好工作。

这时候,发挥你谈判才能的时候又到了。

你可以跟自己商量(注意,要好商好量)。

“不想工作啊?

“嗯。

“不玩行不行?

“憋不住啊。

“这样,你先到书桌边工作半小时行不行?

就半小时。

半小时后允许你玩。

“那……行吧。

如果觉得坐半小时太难,你也可以说服自己先工作10分钟。

重要的是,要启动工作状态。

让娱乐中的自己克服畏难情绪。

一旦你进入工作状态,你又会发现,继续工作其实也没那么难了。

你一定会好奇,如果半小时后,另一个自己还是想玩了该怎么办?

那就做个诚实守信的自己,让自己玩会吧。

至少你多赚了半小时不是吗?

拖延症再见(3)

发表于2014-04-1822:

30547次阅读

原则五:

目标和计划。

电影《食神》里,周星驰做尽了山珍海味,最后却用一款最普通的叉烧饭征服了全场,重获“食神”美誉。

叉烧饭(我可以换成蛋炒饭吗叉烧饭我没吃过)人人都会做,可做得好是人间极品美味,做得不好就是廉价的路摊货。

在所有克服拖延症的原则和方法中,做计划就是这么一碗普通又特殊的蛋炒饭。

很多有拖延问题的人,他们与拖延症斗争的历史都是一部“做计划”的历史,通常还是一部“血泪史”。

大部分计划只让我们重温了一个道理——“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我们仍然要谈目标和计划。

这是因为,计划连接着现在和未来,能让不确定变得确定。

拖延的人,尤其需要一个计划来规划时间。

计划的重点在执行,但执行同样也依赖一个好计划。

怎么样的计划算是好的计划?

有几个原则:

首先,在做计划之前,先要有两个目标。

目标让你清楚,做这个计划是为了什么。

一个目标是抽象的、长远的。

它应该跟我们的梦想有关,或者干脆就是我们的梦想。

它应该是积极目标而非消极目标的。

“快乐地生活”是积极目标,“减少抑郁”不是。

“做事更有效率”是积极目标,“做事不再拖延”不是。

积极目标能激发你的动力,消极目标却只会让你把目光局限在问题。

这就像爬山,盯着山顶爬很自然,盯着山脚,说明你在倒着爬。

抽象的目标可以是宏大的,重要的不在于这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在于这个目标是否对你有吸引力,能否给你提供足够的动力,能否帮你指引生活的方向。

另一个目标,是具体的。

具体目标应该跟抽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具体的目标决定了计划是否可以执行。

如果说收获美好的爱情、找到喜欢的工作算抽象目标,在什么时候找个什么样的男女朋友,在什么时候找个什么性质的月薪多少的工作才能算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包含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怎么样算做成了?

什么时候做成?

接下来,才是重点。

一、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小目标能够让我们的计划循序渐进。

小目标要多小?

它应该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既对你来说不太难,又不太容易,是你踮着脚能够到的。

能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困难复杂的任务也有着手点。

我遇到过一个学生,有段时间每天在宿舍打网游,几乎不出门,作业都无限期拖延。

可他每天痛心疾首,觉得如果明天不能头悬梁锥刺股不足以挽回颓势。

这样的明天当然迟迟没来。

我们讨论后制定的目标是:

在接下来的一星期,你能不能每天按时去食堂吃饭?

“按时吃饭”当然离不玩网游还远,但它也是一种进步。

不要小看这点进步的意义,它可能成为改变的基石。

这是因为,小的成功会让你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进一步激发你改变的愿望。

某部分规律的生活,能够让你获得一种掌控感。

而最关键的是,以他当时的状态,只能做到这一步。

具体的小目标一定要符合意志力的现状,太远太大不仅没用,反而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对改变失去信心。

大部分人完不成计划,不是我军太无能,而是计划太难了。

在事情特别多特别难让你特别抓狂的时候,你要做的,也许把你的目标定得更小些,给计划瘦身。

二、反馈。

没有反馈的计划是不完全的。

你需要一个反馈系统,让你知道计划执行得好不好。

反馈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我推荐自己常用的两个反馈:

一个是百分比。

当我开始计划一项任务时,我通常会用一个百分比来表示我在这个任务上已经有了多少积累,大概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百分比不需要太精确,你心里的感觉就可以。

它既不让你太慌张(你不会从0开始的,无论怎么样你总是做了点东西了),也不让你太放松。

每次完成一个任务,都你调整一下这个百分比,这样会有进步的感觉。

也有些人喜欢在百分比旁边写上剩余时间,如果这不会让你焦虑,也很不错。

另一个是打√打×。

把你所有要完成的事写下来,每次做完一件,给自己打一个√,否则,打一个×,并注明为什么没完成。

它同样让你心中有数。

三、把不可控的目标转为可控目标。

拖延的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不确定性。

但这种不确定性总会存在,但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都会有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这是我们计划的基础。

我曾经遇到过博士生,他还需要一篇文章才能毕业,很焦虑,但又拖延着不想做事。

我们聊起了计划和目标。

他说:

“老师你说得看起来有道理,但发表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

我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空帮我改,更不知道编辑会持何种态度,我做计划有什么用呢?

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是一种很糟糕的感受。

既然我们行动也不一定有用,我们干嘛要费尽心机去行动呢?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每个不可控的事件背后,都有可控的部分。

比如,你不知道这次实验的数据是否理想,但你知道多做几次实验更可能获得理想数据。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研究灵感,但你知道多读几篇文献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研究灵感。

你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时间帮你修改文章,但你知道多催他几次他更可能给你反馈。

找出不可控的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把这部分做成计划,这会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我们没法决定很多事,我们仍然有很多事可做。

至于其它,就让我们交给天意了。

至于相信“天道酬勤”,还是相信“尽人事安天命”,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原则六:

GTD(GetThingsDone)。

“GetThingsDone”原来是戴维艾伦(DavidAllen)所写的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全球性的时间管理运动,据说很多人亲测有效,我也在工作中尝试过一些原则,还是有用的。

具体的GTD方法,XX都有,我就不做搬运工了。

这里重点讲讲GTD的心理学原理。

有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事情太多太杂。

有时候我们想把手头的一件事放下,先做另一件。

但手里放下了,心里却放不下。

佛教所谓“心猿”,就好像一只猴子在跳来跳去,无法安静,导致效率低下,最后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

但我们现代人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在同一段时间内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

怎么办?

要理解不同任务为什么容易相互打扰,我们要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储存间。

工作台容量有限,是用来打包操作的,没法堆放太多东西。

储存间是仓库,能堆放很多东西。

未完成的任务,会一直放在工作台,占有注意资源。

任务越多,工作台就越乱,能供打包操作的空间就越小,工作效率就越低。

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就像头脑中有一些红灯在不停亮起,一会那边的红灯亮了,你想去那里按灭,那里还没结束,这边的红灯又亮了,你不得不回到这边按灭它。

火没救成,火气倒是上来了。

怎么才能把放到工作台上的任务,清理到储存间,让大脑认为这些任务已经完成了呢?

通常的任务管理方法,是列出所要做的事情,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这仍然是在工作平台上的操作,只是把工作平台上的东西整理得整齐些。

GTD提出的原则,是多做一步,不仅列出要做的事情,而且列出这件事下一步该怎么做:

处理、搁置还是丢弃?

大脑是很傻很天真的,一旦你列出了怎么做以后,大脑就认为你对这件事已经有了主意,成足在胸了,它就会放心地把这些事贴上“已完成”的标签,放到储存间去了。

等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再把它从储存间搬出来。

所以,多做一步,不仅列出要做哪些事,还列出这些事要怎么做,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清静了。

也有朋友在上几篇文章的评论中提到“番茄工作法”。

我仔细体会了下,番茄工作法的重点,是告诉你专注力有时间限度,允许自己隔段时间就休息。

以及不断给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这个我们在原则五中已经说了)。

但我没亲测过,如果有实践过的朋友,来说说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