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008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

P00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简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P00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和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00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P0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简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P016如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025什么是物质?

简答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P027什么是意识?

简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最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在到港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P030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P031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P031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P03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035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P03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P03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答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P0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P039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简答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P039矛盾分类: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P040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040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简答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P049意识的作用

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056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P05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058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P06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06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P06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哟阿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s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P06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简答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P06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08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085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史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史观一直占居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P08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P08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P08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087社会意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P08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增却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P089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P089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因素包括: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P09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090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身缠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P09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未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P09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09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P09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熟记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P09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P10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0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P101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P109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P111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

P115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食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品质

P127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28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相互关系

P129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P133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形成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形成价值实体)

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

一方面,二者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劳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两重性)

私人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自负盈亏。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是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

社会劳动:

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从事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产者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三者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但最终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P13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其自然条件等。

P130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P13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规律。

它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形式(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P132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P135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P139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P13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的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P14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P14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的人口。

P15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P1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内容、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政治制度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P163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P164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

在金融资本的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在经济领域中,统治通过“参与制”实现。

即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在政治领域中,通知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

金融寡头自身或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

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使其在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

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