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76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北仑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1班-10班)

1、基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颤抖(zhàn)  磕绊(bàn)颓圮(pǐ)命途多舛(chuǎn)

B.灰烬(jìn)  矫饰(jiāo)  怪癖(pǐ)  按捺不住(nài)

C.给予(jǐ)   愀然(qiǎo)月晕(yùn) 瞠目结(jié)舌

D.烙印(lào)   混浊(hún) 炫耀(xuàn) 自怨自艾(à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B.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和焦燥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

真是一番苦旅。

C.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耸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狼的声音,它也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

D.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的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质疑的组成部分。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相依。

很少看见人——除了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北平的好处在于处处有空……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A.终生偶然何况

B.终身偶尔况且

C.终身偶然何况

D.终生偶尔况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C.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D.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而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B.江南之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是因为江南的地质丰腴造成的,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C.家容不得他了,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唤起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得到新的共鸣。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其文明白畅达,意高情远,代表作有《赤壁赋》等;其词清新豪爽,独具风格,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C.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柳宗元的游记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等。

D.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散文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抒情散文也有记事、写人、议论、写景等成分,如《我心归去》。

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壬戌之秋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C.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愚人之所以为愚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和例句文言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例:

何为其然也

A.而又何羡乎B.徘徊于斗牛之间

C.而今安在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语言文字应用(共8分)

9.“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冷炙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顺着这种思路,仿照这种句式,另选对象,再续写一句。

(3分)

10.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①鲁迅先生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说:

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

“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

(每小题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分)

(2)鲁迅侧重的是▲。

(1分)

(3)歌德侧重的是▲。

(1分)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1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9分)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

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

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

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

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

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

《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

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

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

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

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

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

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

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1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1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2分)

篱角

查一路

①作小学教师的母亲,工作曾有三次调动,记得每次她都在新住地门前支上篱角。

篱角,就是用竹枝在门前造出的围墙。

尖利的竹竿,“人”字形斜插进地面松土里,连成一串,三面围拢,简单构成,却把家的温暖圈在墙内。

②长方形的空间被开辟出来,家在右上角,像一枚信封贴上了邮票——此后,我成人了,漂泊,说到家的生活,满脑子里都是这个样子。

③各种藤蔓缠绕,瓜叶层层叠叠,将三面篱角覆盖成绿色的矮墙。

丝瓜,是母亲在篱笆墙边种得最多的瓜,蔓儿像蚯蚓顺着竹竿爬,蓬蓬勃勃,毫无规则,跟我刚上学时信笔在草稿纸上的涂鸦一个样子。

其实在春天,篱角就已经作为植物园存在,绿色一点点爬出来,渐渐地,花儿站在墙头,期待蜜蜂来作媒,随后,必然结果。

终有一天,它们一起熟了。

丝瓜像瓜中的瘦长秀才,甜瓜算瓜中的侏儒……风过小院,各种瓜很卖力地搔首弄姿。

④蝴蝶、蜜蜂和不知名的昆虫,终日盘旋在篱角和小院里。

午后,常有一只猫从浓荫里钻出来,或是从竹架上跳下来,落地轻盈,两眼像金子一样闪光。

鸡从绿色长廊里走出来,后面跟着鸭。

我尤其喜欢它们小时候的样子,那时,鸡穿着花背心,鸭则一身黄色运动服,伏在篱角下的草丛里,一伸一缩,它们颈部像装了弹簧。

⑤若是没有猫和狗的骚扰,鸡鸭们的生活也可以比猪还悠闲。

篱笆下有各种虫子,浮土里的蚯蚓,味美,且富含蛋白质,都可为大餐。

可是,猫蹑手蹑脚跟在它们后面,伺机发动袭击,狗的攻击力更强,我家有条黄狗能够噌一声跳过篱角,每当此刻,院内鸡飞狗跳。

⑥太阳照过来,阴影一点点延伸,空隙中滤出的朵朵阳光在地上跳跃。

猫在回眸,狗在喘息,鸡在刨土,鸭在唱歌,蟋蟀和昆虫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当酷热来临的时候,藤蔓上巨大的叶片就是这一方小天地绿色的肺。

有阴风从篱笆的空隙袭来,人坐在一只大冬瓜上纳凉,摇蒲扇,月夜下亦如此,只是多了月下影处的竹榻,可以卧看天河与牵牛织女星。

⑦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我看着朝阳从篱角升起,又看着夕阳从篱角落下去,篱角与阳光配合着,在小院留下斑驳的光影。

我也喜欢探寻绿叶丛中的虫子们,尤其是绿色的蟋蟀,大而雄壮,漂亮的触角和头盔,身披坚硬的铠甲,绷紧双腿,从一片绿叶弹射到另一片,划过的弧线,令人心动。

动物、植物,大地上一些细微的事物,被圈在绿色的篱笆内,被聚拢的生命,盎然有生机,一蔓一枝、一动一静皆有趣。

⑧画家丰子恺画画累了,抛下画笔,去篱角张望。

想必是个冬天,腊梅花开放,他从树上“借”了几枝,欣然插在胆瓶中,然后记下来。

“篱角梅初发,一枝轻摘来,可怜心未死,犹向胆瓶开。

⑨许多文人骚客的诗意,由篱角而触发。

翻一翻唐诗宋词,看看“篱角”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有多高!

孩提时从此处获得乐趣,中年漂泊它成了怀乡的意象。

杜甫见了篱角上的一只秋瓜,曾老泪纵横地写道: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⑩即便童年,秋天,我的心也变得空旷。

当萧瑟的秋风吹起,篱角上藤蔓已变得枯黄,枯叶沙沙作响,萧萧而去,几只秋瓜孤悬于篱架,随风摇晃,有“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的凄清。

⑪儿时的某一天,一不小心,我无意走进了某种诗意。

黄昏,夕阳爬过篱角上的衰叶,落入院内,风,像猫一样蹑手蹑脚地蹭过去。

独坐小马扎上的我,感到孤单,也感到美好,心里充满了倾诉的欲望。

多年后的阅读,我一直留心“篱角”这个词,才知道彼时的心境可用姜夔《疏影》来描述:

“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惆怅,且一往情深。

14.篱角下动物的生活有何特点?

(3分)

15.赏析文中画线句。

(4分)

(1)长方形的空间被开辟出来,家在右上角,像一枚信封贴上了邮票。

(2)惆怅,且一往情深。

16.探究“篱角”对于“我”人生的意义。

(5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20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不齿:

不屑一提

B.圣人无常师常:

经常

C.德行彰矣彰:

表彰

D.疾学在于尊师疾:

努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未之尝有也

B.而耻学于师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

C.则耻师焉若此则名号显矣

D.其皆出于此乎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1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

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分)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3分))

(二)古诗文阅读,请完成22-23题。

(7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

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

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22.这首诗的第二联联运用了衬托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

(2分)

23.这首诗的第三联和尾联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3)古诗文默写。

(10分)

2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2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28.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作文

30.阅读下面文字,请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

对此,你有何联想或看法?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仑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一、基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C

2.A【解析:

B.焦躁C.毛骨悚然D.置疑】

3.B

4.D【解析:

D.震耳欲聋】

5.A【解析:

B.句式杂糅;C.宾语残缺,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D.搭配不当,“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

6.C

7.C

8.B

9.B

二、语言文字应用(共8分)

9.对人类来说,是不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危险信号。

10.

(1)要注意积累材料

(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9分)

11.C【解析:

原句应是“《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12.C【解析:

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13.

(1)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2)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3)对基础书目、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2分)

14.悠闲自在,充满生机(盎然有生机),充满情趣。

(3分,每点1分)

15.

(1)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家比喻成邮票,既写出了篱角与家的方位关系,又突显了游子对家的思念。

(2)直抒胸臆,写出了“我”被秋天的篱角景象感染而产生的复杂(答“孤单且美好”也给分)的内心感受。

(各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16.①篱角是我儿时的乐园,带给我很多生活的乐趣。

②篱角带给童年的我一些人生感悟,引我走进诗意的世界。

③篱角代表着家,体现着家的温暖,让我无限眷恋。

④篱角成了中年漂泊的我的怀乡意象。

(5分,写出1点给2分,2点4分,3点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7.B【解析:

B(常:

固定)】

18.B【解析:

B表转折,却;A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充当宾语前置句的宾语;C表转折,却/于是,就;D大概/代词,学生】

19.C【解析:

孔子曾向请郯子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20.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1个1分,扣完为止,“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中“尊师”后面可断可不断)

21.

(1)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了(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2)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

(二)古诗文阅读(7分)

22.夸张 雄伟壮观

23.第三联感伤,尾联豪迈。

第三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

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

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

(三)古诗文默写。

(10分)

2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5.携来百侣曾游

2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7.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尊以相属

28.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9.怅寥廓

【参考译文】: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

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

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

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