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70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docx

09政法干警考试真题

2010年基层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

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民事法律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因合法行为而产生

B.民事法律关系有主体、内容与客体三个要素

C.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

D.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存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

2.甲为寻求刺激,故意与车辆乙相撞以图玩乐,则责任如何分担?

()

A.由乙承担全部责任

B.由甲、乙依照过错程度承担责任

C.乙不承担任何责任

D.按公平责任处理

3.甲乙二人合伙开办一饭店,二人轮流掌勺。

乙在做菜时,因疏忽大意,误将不能同食的两种食物做成菜,造成顾客食物中毒,则()。

A.应由乙对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B.应由甲乙二人各自对第三人承担责任

C.应由乙负主要责任,甲负次要责任

D.应由甲乙二人对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4.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A.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B.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C.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D.经过公示

5.王某在公园捡回一只小狗,便抱回家饲养,并为其注射了防病疫苗。

则王某实施了()。

A.无因管理B.不当得利

C.自助行为D.善意取得

6.甲委托乙购买惠普牌电脑,乙擅作主张买了苹果牌电脑。

甲拒收,乙诉至法院。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拒绝受领的行为合法,乙的行为属于越权代理

B.甲、乙之间无书面委托书,委托关系不成立

C.乙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因为是为了甲的利益

D.甲不得拒绝受领,因为乙有代理权

7.下述民事权利中应当适用除斥期间的是()。

A.甲对其发明享有的专利权

B.买方要求卖方履行合同义务的请求权

C.所有权人对其财产的处分权

D.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的追认权

8.下列()不属于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A.先履行抗辩权B.同时履行抗辩权

C.先诉抗辩权D.不安抗辩权

 

行测数量关系模拟题

1、甲,乙,丙三个人共解出20道数学题,每人都解出了其中的12道题,每道题都有人解出.只有一人解出的题叫做难题,只有两人解出的题叫做中等题,三人解出的题叫做容易题,难题比容易题多()题?

A、6B、5C、4D、3

2、甲夫妇邀请乙丙两对夫妇来家做客,大家随意围坐在一个圆桌上用餐。

请问每对夫妇相邻而坐的概率是多大?

A.1/15B.2/15C1/5D.4/15

江苏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模拟练习一解析:

1、【解析】我们设A表示难题,B表示中档题目,T表示简单题目

(1):

A+B+T=20

(2):

A+2B+3T=12×3这个式子式文氏图中必须要记住和理解的

(1)×2-

(2)=A-T=4

这就是我们要求的难题比简单题目多出4

2、【解析】这个题目我们必须先掌握一个基础知识

环形排列跟直线排列的区别。

我们知道直线排列。

例如,5个人站成一排,有多少种方法,P55=120,

但是如果问5个人围成一圈有多少种方法呢?

我们必须注意环形排列的特别之处,环形的开始也就是结束。

首尾相连的。

所以没有绝对位置之分,只有相对位置。

所以第一个人一般是作为参照物。

不参与全排列。

所以5个人围成一圈是P44=24种方法.

再看这个题目。

先看三对夫妇六个人全排列应该是P55=120种

满足条件的情况:

我们我可以先将这三对夫妇捆绑视为3个人那么围成一桌的全排列是P22=2种,然后我们再对每对夫妇进行调换位置那就是2*2*2=8

所以满足情况的方法有2×8=16种

答案是16/120=2/15

—————————————————————————————————————————————————————————

1.一个袋里有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每次摸出两个,要保证有10次所摸的结果是一样的,至少要摸多少次?

A55  B87  C41  D91

2.已知连续四个自然数的积是1680,这四个数的和是()

A、22  B、24  C、26  D、28

江苏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模拟练习二解析:

1、这个题目是一个典型的“抽屉原理”题目!

碰到抽屉原理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需要去寻找什么是抽屉。

其次是抽屉的个数。

当这些都确定以后。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对抽屉进行极限化分配。

什么是抽屉,题目中告诉我们,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任意取2个小球组成的不同组合,这里就是指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的组合

那么我们看,有多少个抽屉(组合)呢

4种颜色的搭配应该是,分两种情况

(1),不同颜色的组合:

C(4,2)=6

(2),相同颜色的组合:

C(4,1)=4

很明显了,抽屉(组合)的种数就是6+4=10种

要的10次所摸的结果一样。

最坏的情况就是每种组合都会摸到最大限度

最大限度就是10-1=9种

所以答案是9×10+1=91,选D

2、此题是个不错的题目,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

方法有3种。

方法一:

分解因式法

1680=2×2×2×5×6×7,一目了然,这四个数是5,6,7,8,和为26。

这个方法对于比较小的数字适合。

如果数字比较大的话。

分解因式是个耗时的做法。

另外当四个连续自然数全是合数的情况,那么分解因式来解决此类型题目就更加困难。

方法二:

数字特性法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数字规律常识:

连续四个自然数的乘积必是一个数的平方-1

数字概念特性,N的平方=(N+1)×(N-1)+1,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的两边数字乘积+1。

根据这个我们可以确定1681是某个数字的平方=41的平方,可以直接估算出来。

根据上述特性,1680=40×42,则结果出来了,42=6×7,40=5×8

方法三:

排除法

根据选项我们发现最小的是22,最大的是28,连续四个自然数之和。

大概是在4~9这个范围内的某四个连续自然数,稍微试一试就出来了

1.,甲乙丙三人共同进货回来,在平均分配的时候,甲比丙多了3吨,丙比乙少了3吨,,为了公平起见,甲乙各自给了丙12000元。

则每吨货值(,)元

A、4000元  B、8000元  C、16000元  D、12000元

2.有8件产品,其中有3件是次品,能够恰好在第5次找出3件次品的概率是()

A,3/28  B,1/8  C,1/7  D,3/56

江苏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模拟练习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此题非常的好,这是一个参照物选择的问题。

从题目表面看似乎就是甲乙跟丙的比较。

其实是三者跟平均数的比较。

平均数才是这个题目的参照标准。

如此题:

我们知道,甲乙比丙都多了3吨,则总共多了3×2=6吨。

平均分给3个人。

则每个人是2吨。

相比原先多出3吨的情况,甲乙其实都是只比平均数多了1吨。

公平起见。

每个人都应该分得平均数。

现在甲乙都是多拿了1吨,则每个人付出的12000元就是1吨货物的钱。

此题选D

2、这个题目我们先看8件产品里面任意去3种次品的情况是多少种C(8,3)=56

再看恰好是第5次找到注意这句话的“恰好”这个词

一般情况是第5次肯定就是最后第3个次品被找到

前面4种情况就出现了2个次品,所以是C(4,2)=6种

注意,这里还隐藏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前面5次都是好成品,没有次品。

那么就可以确定剩下的3个都是次品。

则第5次能够恰好找到次品的种数是6+1=7种

则概率是7/56=1/8

—————————————————————————————————————————————————————————

1.某食堂有大、中、小三种碗共计1060只、按照规定,2人一个小碗,3人2个中碗,5人3个大碗。

某日中午该食堂开饭。

所有碗都被用光。

问此时来进餐的有()人

A、480B、600C、640D、720

2

(1).某品牌啤酒可以用3个空瓶再换回1瓶啤酒,某人买回10瓶啤酒,则他最多可以喝到()瓶啤酒?

A13B14C15D16

(2).5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某班同学喝了161瓶汽水,其中有一些是用喝剩下来的空瓶换的,那么他们至少要买汽水多少瓶?

数学运算四大经典题型总结

一、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是2004、2005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难点,很多考生都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容斥原理关键就两个公式:

1.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

A+B=A∪B+A∩B

2.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

A+B+C=A∪B∪C+A∩B+B∩C+C∩A-A∩B∩C

请看例题:

【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A.22B.18C.28D.26

【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

答案为A。

【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

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

【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

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

二、作对或做错题问题

【例题】某次考试由30到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小周共得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

A.12B.4C.2D.5

【解析】

方法一

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

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

方法二

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

三、栽树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

①总路线长②间距(棵距)长③棵数。

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底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

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

A.第32棵B.第32棵C.第32棵D.第32棵

解析:

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没个棵距用0.5分钟。

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B。

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

【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

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B.12500棵C.12596棵D.13000棵

解析:

设两条路共有树苗ⅹ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

(ⅹ+2754-4)×4=(ⅹ-396-4)×5(因为2条路共栽4排,所以要减4),解得ⅹ=13000,即选择D。

四、和差倍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

和、差、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值。

(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较大数—差=较小数。

【例题】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析: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和乙班图书本书的合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

乙班160÷(3+1)=40(本),甲班40×3=120(本)。

常规练习:

31.某路公共汽车,包括起点和终点共有15个车站,有一辆车除终点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有一位乘客到以后的每一站下车,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问这辆公共汽车最少要有多少各座位?

A53B54C55D56

解析: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寻找何时是峰值,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所有的条件都是选择最小数字完成,那么就符合题目的要最少需要安排多少个座位。

题目要求:

汽车驶出起始站,在后面的每站都有人下车,一直到最后一直站。

那说明起始站上车的最少人数应该是14人(确保每站都有一个人下车)

同理要的前面上车的人后面每站都有1人下车,说明第1站上车的人至少是13人。

以此类推。

第2站是需要12人,第3站需要11人。

我们看车子上面什么时候人数最多。

当上车人数>=下车人数的时候,车子上的人一直在增加,指导相等达到饱和。

我们看到上车的人数从起始站开始,下车的人数也是从起始站开始。

列举一下

起始站(上车):

14,13,12,11,10,9,8,7,6,5,4,3,2,1,0

起始站(下车):

0,1,2,3,4,5,6,7,8,9,…………..

我们发现当上车人数=7的时候下车人数也是7,达到最大值,所以答案是

14+(13-1)+(12-2)+(11-3)+(10-4)+(9-5)+(8-6)=56人

32.自然数乘1999,末尾6位数都是9,是哪个数?

()

A.2001B.2011C.2111D.20001

解析:

此题看上去貌似很复杂,其实还是我们常见的考察知识点

我们知道这个数末尾6个数字全是9,如果这个数字+1,那么末尾6个数字应该都是0了

我们根据平方差公示这个数的开方应该是3个0

A^2-1=(A+1)*(A-1)

因为一个数字是1999

只能是A-1=1999

A=2000

那么另外一个数字就是A+1=2001

选A

33.参加会议的人两两都彼此握手,有人统计共握手36次,到会共有()人。

A.9B.10C.11D.12

解析:

每个人握手的次数是N-1次,N人就握手了N×(N-1)次但是每2个人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

所以要除以2,即公式是N×(N-1)÷2=36这样N=9

如果不理解。

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

假设这些人排成一排。

第一个人依次向排尾走去。

一个一个的握手。

第2个人跟着第一个人也是这样。

第一个人是N-1次,第2个人是N-2次,第3个人是N-3次、、、、、、最后第2人是1次,最后一个人不动,所以他主动握手的次数是0次。

这样我们就看出这些人握手的次数是一个线段法则规则,即总握手次数就是1+2+3+4+5+、、、、、、+N-1,计算公式就是(首项+尾项)×项数÷2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题目,你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计算,这么多人中任意挑出2人即多少种就有多少次握手:

Cn取2=36也就是N×(N-1)÷2!

=36解得N=9这个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握手游戏取2如果C取值大于2则就不要用排列组合了,

例如这样一道例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B、17C、18D、19

解析:

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

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

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

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

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

每个人都是这样。

则总共握了x×(x-3)次手。

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

则实际的握手次数是x×(x-3)÷2=152计算的x=19人

34.商场的自动扶梯匀速自下而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向上行走2个阶梯,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阶梯。

如果男孩用40秒到达,女孩用50秒到达,则当电梯停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80B100C120D140

解析:

关于电梯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行程问题,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牛吃草”问题:

但跟行程问题却又很大的不同!

下面就来说说其不同之处!

行程问题里面我们常见的有2种

一种是相遇问题:

同时想向而行!

何时相遇的行程问题。

一种是追击问题:

是一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前面,两个人同方向走。

后面的人速度快,前面人速度慢,什么时候能追上的问题。

我们先分析2种模型:

(1):

人的方向跟电梯方向同向,当人在扶梯的底端开始往上走。

而扶梯也是自动往上走,方向相同,我们发现虽然方向相同,但是扶梯是帮助人往同一个方向走的。

并且共同走过了扶梯的总级数,

说明(人的速度+扶梯的速度)×时间=扶梯级数,这就好比行程问题里面的相遇问题。

这不过这里的方向是同向。

(2):

人的方向跟电梯方向反向,人本来是向上走的,但是扶梯的速度是向下的。

行程了反向,人走的路程往往被扶梯同时间内出来的级数抵消一部分。

所以人的速度一定要大于扶梯的速度才能到达顶部。

当到达顶部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就是(人的速度-扶梯的速度)×时间=扶梯级数。

这就好比行程问题里面的追击问题,只不过这里的方向是相反!

我们再来分析例题:

首先确定是同向。

确定为相遇问题

速度和×时间=电梯级数

对于男生:

(2+V电梯)×40

对于女生:

(1.5+V电梯)×50

建立等式关系:

(2+V电梯)×40=(1.5+V电梯)×50

解得V电梯=0.5则电梯级数=2.5×40=100或者2×50=100

例如我们在举例一个反向的例子:

35.有甲乙两杯含盐率不同的盐水,甲杯盐水重120克,乙杯盐水重80克.现在从两杯倒出等量的盐水,分别交换倒入两杯中.这样两杯新盐水的含盐率相同.从每杯中倒出的盐水是多少克?

A24B48C32D16

解析:

公式:

mn/(m+n)=120*80/(120+80)=48

公式的由来是通过2个十字交叉法得到的

你假设交换的部分是a克盐水

假设120克的盐水浓度是P1,80克的盐水浓度是P2,

交换混合后相同的浓度是P

那么对于120克的盐水来讲建立十字交叉法

120-a(P1)P-P2

P

a(P2)P1-P

我们得到(120-a):

a=(P-P2):

(P1-P)

那么对于80克的盐水来讲建立十字交叉法

80-a(P2)P1-P

P

a(P1)P-P2

我们得到

(80-a):

a=(P1-P):

(P-P2)

根据这2个比例的右边部分我们可以得到

(120-a):

a=a:

(80-a)

化简得到a=120×80/(120+80)说明跟各自的浓度无关!

补充方法:

因为2种溶液的混合浓度相等。

其实可以看作是先将2种溶液直接混合,在按照比例分开成2部分。

所以我们假设交换了a克,a克相对于120克的溶液剩下部分的比例也就是满足浓度之间的差值比例,跟原始的参照质量也是同一比例。

(120-a)/a=120/80a=48克

或者(80-a)/a=80/120a=48克

36.甲乙两人各坐一游艇在湖中划行,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现甲先摇浆4次,则乙摇浆多少次才能追上?

A.14B.16C.112D.124

解析:

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求出其速度!

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知道甲乙频率之比=5:

4

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则可以得到每浆得距离之比是甲:

乙=7:

9

所以,我们来看,相同时间内甲乙得速度之比,5×7:

4×9=35:

36

说明,乙比甲多出1个比例单位

现在甲先划桨4次,每浆距离是7个单位,乙每浆就是9个单位,所以甲领先乙是4×7=28个单位

而事实上乙每4浆才能追上36-35=1个单位,说明28个单位需要28×4=112浆次追上!

选C

37.一个游泳者逆流游泳,在A桥遗失一只空水壶,水壶浮在水面,随水漂流.游泳者继续逆游了1小时到达D桥,发觉水壶遗失,休息了12分钟再游回去找寻水壶,又游了1.05小时后,在B桥找到了水壶.求A,D两桥的距离是A,B两桥距离的几倍.

A.1.5倍B4/3倍C2倍D2.5倍

解析:

B。

A。

D

从A掉下是逆水行使到D跟水壶的速度差都是静水速度。

时间1小时,从D到B是顺水行使,跟水壶的速度差也是静水速度。

所以追上水壶用时也应该是1小时。

但是因为中间休息了12分钟,水壶还在飘向B所以才会延长了追上的时间延长了1.05-1=0.05小时

说明:

水壶速度:

游泳者的静水速度=时间的反比=0.05小时:

12分钟=1:

4

AD=1小时的逆水=(4-1)的水流速度

AB=(1+1.05+0.2)小时的水流速度=2.25

AD:

AB=3/2.25=4/3

38.机场上停着10架飞机,第一架起飞后,每隔4分钟就有一架飞机接着起飞,而在第一架飞机起飞后2分钟,又有一架飞机在机场上降落,以后每隔6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在机场上降落,降落在飞机场上的飞机,又依次隔4分钟在原10架之后起飞。

那么,从第一架飞机起飞之后,经过多少分钟,机场上第一次没有飞机停留?

A104B108C112D116

解析:

这个题目类似于“青蛙跳井”问题,我们不能直接求最终结果,否则我们会忽略在临界点状态的一些变化。

碰到这种问题首先就是求临界点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发生时的状况怎么样。

这样才好判断。

例如“青蛙跳井”问题,10米深的井,青蛙每次跳5米就会下滑4米。

问几次能够跳上来。

这个题目的临界点就是当青蛙最后一次跳5米的时候刚好到井口!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研究到青蛙跳到10-5=5米的地方,这里都是常规计算(10-5)/(5-4)=5次。

最后一次的时候我们就无需考虑下滑了,因为已经到顶了。

同样这个题目很多人做出116分钟,其原因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我们必须先求临界点。

所谓的临界点就是,当机场剩下1架飞机的时候,假设是N分钟剩下一架飞机:

N/4+1=(N-2)/6+1+(10-1)

为什么两边都+1那是因为这是植树问题。

从0分钟开始计算的,所以要多加1次

解得N=104分钟

所以我们知道104分钟的时候是临界点,飞机场只有1架飞机没有起飞。

当108分钟的时候,飞机起飞了。

而下一架飞机到机场则是在110分钟的时候,

所以从108~110这段时间是机场首次出现没有飞机的现象!

答案应该选B

39.某校参加“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的选手平均分是75,其中男选手比女选手人数多百分之八十,而女选手比男选手的平均分高百分之二十,则女选手平均分是多少?

A75B90C70D84

解析:

方法一:

就这个题目你可以建立十字交叉法来解答

假设男生平均成绩是a,女生就是1.2a

男生人数跟女生人数之比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