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649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019.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6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niǎo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niǎo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

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趣。

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6题。

(10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

“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

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②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叉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注释】①鹁鸽:

鸽子。

②水门汀:

水泥。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取材于叶圣陶的同名文章)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微喟(kuì)B.隽(jùn)永C.自诩(xǔ)D.槁(gǎo)木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疾徐B.众妙毕集

清风徐来(《赤壁赋》)群贤毕至(《兰亭集序》)

C.人间绝响D.难堪

不绝如缕(《赤壁赋》)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5.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中的“地方”有哪些特点。

(3分)

6.用名词作量词会增强表达效果。

请从下面短语中任选一个或另举一例加以赏析。

(3分)

①一椽破屋(《故都的秋》)

②一茎绿草(《没有秋虫的地方》)

③一带远山(《荷塘月色》“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

④一叶扁舟(《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开始写“碳铁之战”系列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

当时,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但总觉得不满意,以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写出来。

这就是我写“碳铁之战”的原因。

但要如何写,才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呢?

②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通常有两副面孔:

要么纯粹的恶,要么纯粹的善。

我觉得,都21世纪了,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了。

③“碳铁之战”中的“碳”指“碳族”,也就是人类,因为人类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之上的。

“铁”指“铁族”,即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它们的存在是以铁元素为基础的。

铁族个体为钢铁狼人,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体?

小说中有解释,因为这种形体既与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让读者接受,又与人有不同之处,这样容易制造出陌生感。

④我从不相信,一台电脑,由于程序员的主动设计或者外界的一道闪电,突然间就拥有了可以匹敌人类的智慧。

因为虽然智慧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好奇心、想象力和彼此的交流,在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智慧不是编程可以编出来的,而一台没有同伴的电脑,也是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

最关键的,我认为智慧并不特殊,它就像是猎狗的鼻子、天鹅的翅膀、蜻蜓的眼睛,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生存压力之下自然演化的产物。

⑤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铁族”,是88个由同一组程序复制而成但彼此之间有明显差异的子程序。

这些子程序被放置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在极短的时间里,遭遇数百种天灾人祸,被“逼迫”演化出如同蜂群般的群集智慧。

⑥我从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以消灭人类、毁灭世界、占领地球为己任,并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这其实是人类才会感兴趣的目标。

既然它们拥有机器智慧,那它们就会具有它们的情感,它们的欲望,它们的认知,它们的生存目的。

我想,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们——他们将走上与人类文明迥异的发展道路。

,宇宙那么大,智慧也好,文明也罢,都不可能只是人类这一种形式。

⑦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文明来看待,“碳铁之战”系列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了。

人类需要拼命向铁族“证实”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这在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然而也会让有识之士警醒,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对何谓“人类”、何谓“智慧”和“文明”,有全新的认知。

(取材于萧寒星的文章)

7.下列能够替换“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这组成语的一项是(2分)

A.按图索骥步人后尘B.亦步亦趋陈陈相因

C.别出心裁不落俗套D.如法炮制千篇一律

8.下列对前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对科幻作品通常只写人工智能纯粹的善或恶不满意。

B.称人类为“碳族”,是因为他们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生物。

C.“这种形体”是指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的形体。

D.“钢铁狼人”的形象容易让读者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

9.简要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何共同特点,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3分)

10.根据全文,你认为“从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和“我为什么要写碳铁之战”这两个语句,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

为什么?

(3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①,公果溺死流海湄②。

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③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注释】①凭:

不用工具过河。

②湄:

水边。

③罥:

挂。

1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

河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和的手法。

(3分)

1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说明理由。

(5分)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9题。

(一)

苏子日: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夫: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

如果

C.目遇之而成色遇:

接触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适应

4.把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遂相与营之。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

“兹欲以成吾亭邪?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

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②陂陁(pōtuò):

不平坦。

③幅巾:

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

④睥睨(pìnì):

斜视,表示有所打算。

⑤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穷:

困窘

B.不足以席众客席:

C.兹欲以成吾亭邪兹:

D.遂相与营之营:

建造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别人指责,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山林之中

17.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

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3分)

18.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源自旷达的心境。

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总角之宴,,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②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

 

五、本大题共1题,共6分。

20.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颜回的很多特点。

请写出三个,并就其中的一个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子谓予贡日:

“女与回也孰愈①?

”对日: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日: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治长篇》)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②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篇》)

子日: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篇》)

子谓颜渊日:

“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篇》)

【注释】①愈:

较好。

②贰:

重复。

②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用大量的笔墨塑造了老葛朗台的形象,小说却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

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六、本大题共1题,共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请以“秘密,原来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请以“一本书的奇特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

不得套作。

高一年级期末统一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019.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1.(2分)

袅娜【评分标准】全部写对,1分。

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2.(4分)答案要点:

《荷塘月色》:

描写细腻,从各种角度写景物的形状、色彩、香气等,着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刻。

《故都的秋》:

主观情味更加浓郁,侧重以情选景,写景时多简笔勾勒,三言两语便凸显特征神韵,大开大合。

【评分标准】两个文段的分析各2分。

分析时对题干中的关键词有所体现(不必面面俱到),1分;结合语句,1分。

分析角度不拘泥于以上。

3.(2分)B4.(2分)C

5.(3分)枯燥无味(淡漠无味),毫无生机,充满压抑和窒息感(封闭)

【评分标准】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6.(3分)参考答案:

“椽”突出“破屋”的狭小甚至简陋,增强了随处可见的“悲凉”感。

“茎”给人挺直、细弱、微小的感受,突出了看不到绿草的极度失望。

“带”形象写出山遥远、连绵不断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叶”让人联想到小船的形状,又突出了“扁舟”的小巧,给人轻快自由之感。

【评分标准】只答“引发联想、增强形象感、突出情感”,1分;说出形象感的内容或作者的情感,2分。

鉴赏角度不拘泥于以上。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7.(2分)C8.(2分)B

9.(3分)参考答案:

都使用否定句“我从不相信”(“都用‘从’字增强否定语气”),鲜明表达出作者对传统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所谓智慧和文明的认识的不认同(不满),语气斩截、情感充沛。

【评分标准】特点,1分。

好处,2分。

意思对即可。

10.(3分)答案要点:

第一个语句做标题的好处:

可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结构显得更加清晰等;或它与文章内容顺序和结构特点更契合等。

第二个语句做标题的好处:

问题式标题可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等。

【评分标准】结合文章内容、结构或标题的要求、特点等进行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1.(3分)凶险、波浪滔天,直接描写(或“夸张”),间接描写(或“用典”)

【评分标准】每空1分。

第一空关于黄河的特点,答出一点即可。

12.(5分)参考答案,略。

《公无渡河》一诗,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增加了环境描写,如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的特点,烘托后文公的形象;增加了情节内容,如旁人的态度,反衬妻子的形象,进而烘托公的形象;增加了肖像描写“被发”和细节描写“公死后挂在白鲸牙齿之间”等,突出了悲剧气氛。

《箜篌引》一诗,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笔力集中、全诗以妻子口吻(视角),词语“无”“竟”和语句“奈何”的表现力,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呼告等手法,写出妻子的悲痛和公一无反顾的形象,想象空间大。

【评分标准】从“繁简”角度分析,有明确的观点态度,1分。

分别就诗歌的某一方面回答“繁”或“简”体现在哪里、有何好处,3分;体现“比较”,1分。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13.(2分)D

14.(3分)参考译文: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评分标准】“盈虚”“而”“卒”“消长”,翻译时对两处,1分;对三处,2分;全都正确,3分。

15.(2分)A16.(2分)C

17.(3分)参考答案:

享有清净避世的幽美风景

、志同道合的同游之乐

,拥有任性自在的生活方式

、寄托山林的心灵之境

【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18.(2分)参考答案:

能认识到造物者无尽藏的道理;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到人和自然都是永恒的;能把自然看作审美对象,从而获得心灵的寄托;能将生命的线性永恒转化为生命此在的容量无尽……

【评分标准】只翻译原文语句、表达不够简洁,但答案有合理成分的,给1分。

19.(6分)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

【评分标准】一空1分,共6分。

五、本大题共1题,共6分。

20.

参考答案:

特点: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好学上进,有过能改;安贫乐道;坚持不懈……

【评分标准】写对两个特点,1分;三个特点,2分。

“结合社会现实谈看法”4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合理3分。

答案示例一:

作者虽以大量的笔墨刻画了老葛朗台的形象,但从整部作品看,以欧也妮·葛朗台作为小说的名字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即作者不仅通过写老葛朗台的贪婪、吝啬、寡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更要借助欧也妮的形象体现在被金钱遮蔽的世界中,依然有天使般善良、高尚之人,带来希望。

答案示例二:

从整部作品看,以欧也妮·葛朗台作为小说的名字能使作品的意蕴更为丰厚,能更加引人深思。

欧也妮虽然善良高尚、“天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人,但在被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中,最终过着“既无丈夫,也无子女,更无家庭”的悲惨生活,作者通过欧也妮的悲剧有力控诉了金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异化。

【评分标准】从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创作风格等角度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视答案合理程度,划分三个等级给分(1-2分,3-4分,5-6分)。

六(40分)

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细则

一类卷

(35-40分)

中心突出,叙述清晰,描写恰当。

准确,流畅,得体。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分)

中心明确,叙述有一定顺序,描写比较合理。

准确,连贯,大致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能叙述一件事情,但不够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

叙述较少(文体不合)。

病句

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22分以下。

说明:

①字数不足700的,每少50字扣2分。

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③没有题目扣2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后,在江边盖了间小屋居住。

齐安没有什么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几座山,连绵起伏,山谷幽深,山中有佛塔、僧舍,西边的名叫“西山”,东边的名叫“寒溪”。

后依青山,前临深谷,隐蔽在松树、枥树中,清静寂落,与尘世隔绝,连车马来往的痕迹都没有。

每当山风停息,太阳出来,江水平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竹杖,带上酒,乘上渔船,横渡到南岸去。

山中有几位先生,既好客又喜欢游玩。

听说子瞻到来,便包上头巾笑着出来迎接,然后一起去游玩。

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力气用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子瞻心情舒畅,忘了回家,便常常留宿在山上。

因此,在齐安住了三年,并不觉得时间长。

可是去西山时,行走在松柏之间,沿着羊肠小路绕来绕去,才有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

倚靠怪石,站在繁茂的大树下,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风云的变化,山林的远近,都展现在左右。

这里有座荒废了的亭子,它的旧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太多游人。

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都有百围粗、千尺高,无法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到树下,总要侧目察看半天。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树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

“这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

”于是一同筹划建造。

亭子建成后,西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感到最开心的就是这件事。

从前,我小的时候跟着子瞻出游。

只要有山可登,有水可过,子瞻总是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跑到前面。

有些地方去不了,便要为此闷闷不乐好几天。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花草,捡拾着山涧中的石子,舀着泉水来畅饮,看见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

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心情舒畅为愉悦。

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等他满足以后,又未曾不恍然大悟,自我解嘲。

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谁又知道得失在哪里呢!

他只要无愧于心,又不遭到外人责备,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