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586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docx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

1、等电点(isoelectricpoint):

在某一pH值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肽单元(肽平面):

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

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

3、蛋白质一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有的还包含二硫键。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4、二级结构:

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蛋白质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

5、三级结构:

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多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亚基:

在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中,每个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就是一个亚基,亚基与亚基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7、四级结构:

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α-螺旋(α-helix):

是蛋白质多肽链主链二级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肽链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成有规律的右手螺旋状。

9、β-折叠(βpleatedsheet):

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

①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结构;②氨基酸侧链交替地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③两条以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羰基氧和亚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稳固β-折叠结构;④肽链有顺式平行和反式平行两种。

10、无规卷曲:

没有规律性的肽链结构。

11、模体(motif):

在蛋白质分子中,有时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通常具有相应的特殊功能,称为模体。

12、结构域(domain):

蛋白质结构中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的一个层次。

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由于多肽链相邻时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形成二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以明显区别的局部区域,这种局部区域称为结构域。

13、别构效应(allostericeffect):

蛋白质亚基与配体的结合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伴随功能变化的效应,称为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

14、协同效应(synergisticeffect):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中,若其中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其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这种效应称为协同效应。

14、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的变性。

15、复性(renaturation):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形因素后,有些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或部分恢复生物活性,称为复性。

1、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

脱氧核苷的与磷酸通过酯键结合构成,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超螺旋(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包括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的正超螺旋和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的负超螺旋

3、基因组(Genome):

指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即所含的全部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4、3’,5’-磷酸二酯键(3’,5’-phosphodiesterbond):

由一个脱氧核苷酸3’的羟基与另一个核苷酸5’的α-磷酸基团缩合形成

5、DNA双螺旋结构(Doublehelix):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内侧碱基与外侧磷酸核糖骨架平行。

直径2.37nm,螺距3.54nm,每螺旋10.5个碱基对,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

每碱基对之间相对旋转36°,碱基对垂直距离0.34nm。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大沟和小沟。

6、核酸分子杂交:

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的现象。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DNA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其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DNA复性(renaturation)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8、核酸(nucleicacid):

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9、增色效应:

DNA双链发生解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DNA在紫外光2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增加,并与解链温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DNA的增色效应。

10、Tm值:

即解链温度。

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11、核酶(ribozyme):

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被称为核酶。

12、碱基对(basepair):

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T∕U,G-C

1、酶(enzyme):

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

2、全酶(holoenzyme):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的复合物,具有催化活性

3、辅酶(coenzyme):

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的一类辅助因子,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素。

辅酶与酶结合松散,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4、辅基(prostheticgroup):

是与酶蛋白质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一类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特定部位结合。

5、必需基团(essentialgroup):

酶的必须基团指的是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包括活性中心内的必须基团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须基团。

6、活性中心(activecenter):

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部位。

7、Km值:

即米氏常数(Michaelisconstant)。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Km值大表示亲和程度小,酶的催化活性低;Km值小表示亲和程度大,酶的催化活性高。

8、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

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Vmax不变。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9、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inhibition):

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

底物和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

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

这种抑制作用称作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Vmax变小。

10、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inhibition):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ES)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

这样,既减少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和Vmax都变小但Vmax/Km不变。

11、共价修饰(covalentmodification):

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12、变构调节(allostericregulation):

某些小分子可与酶蛋白特殊部位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由此改变酶活性。

受别位调节的酶又称别构酶,能使酶发生构象变化的小分子物质称为效应物或变构剂,一般多是代谢物或作用物。

13、酶原激活: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激活是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14、同工酶(isoenzyme):

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维生素(vitamin):

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许多辅酶都是由维生素衍生的。

2、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vitamin):

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戊二烯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和K,这类维生素能被动物贮存。

3、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vitamin):

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1、糖酵解(glycolysis)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

2、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底物在脱氢或脱水时,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高能磷酸根,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3、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4、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反应部位是线粒体。

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

三羧酸循环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其作用在于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5、活性葡萄糖:

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在体内充当葡萄糖供体,由1-磷酸葡萄糖与尿苷三磷酸(UTP)生成

6、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肝糖原作用再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就构成了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7、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8、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底物主要是生糖氨基酸、甘油和乳酸,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肾脏。

9、底物循环(substratecycle)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的互变循环

低血糖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称为低血糖。

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10、高血糖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7.6mmol/L时称为高血糖。

11、耐糖现象(glucosetolerance)人体对摄入的葡萄糖具有很大的耐受能力,在一次性摄取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的现象

12、糖原累积症(glycogenstoragediseases)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

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1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是存在于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按一定比例组合成多酶复合体。

1.脂肪动员(fatmobilization):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reefattyacid,FFA)和甘油(glycerol)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脂酸的β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线粒体基质中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有序催化下,从脂酰基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乙酰CoA、1分子FADH2、1分子NADH+H+,反复进行直至生成丁酰CoA。

3.酮体(ketonebodies):

脂酸在肝细胞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4.磷脂酶C(phospholipaseC):

作用于甘油磷脂的3位磷酸酯键、产物为甘油二酯的酶。

5.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磷酸甘油酯(phosphoglycerides):

由甘油与2分子脂酸、1分子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而成。

其中,1位羟基常被饱和脂酸酯化,2位羟基常被不饱和脂酸(如花生四烯酸)酯化,3位羟基被磷酸酯化为磷脂酸。

6.血脂(bloodfat):

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游离脂酸等。

7.脂蛋白(lipoprotein):

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物,球体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及胆固醇的亲水基团,球体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

血浆脂蛋白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方式。

根据密度不同,血浆脂蛋白可以分为四种:

CM、VLDL、LDL、HDL。

8.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lipase):

位于心、肌肉、脂肪等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水解CM、VLDL中的甘油三酯,释放出甘油和游离脂酸,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9.酰基载体蛋白(acylcarrierprotein,ACP):

脂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脂酸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ACP辅基上进行。

1.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

指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中大部分能量转化成ATP,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2.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此过程和细胞呼吸有关,因此称为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是细胞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4..P/O比值:

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5.α-磷酸甘油穿梭:

主要在脑及骨骼肌中,借助于α-磷酸甘油与磷酸二羟丙酮之间的氧化还原转移还原当量,使线粒体外来自NADH的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氧化。

6.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涉及两种内膜转运蛋白和四种酶协同参与。

胞质中的NADH+H+脱氢,使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

NADH+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

7.解偶联作用:

不影响呼吸链中质子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但能减弱或停止ATP合成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这种使氧化与磷酸化过程脱离而阻断能量转化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

1.尿素循环(ureacycle):

指氨与CO2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又称鸟氨酸循环,是人体血氨的主要代谢途径。

2.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aminoacid):

降解可生成能作为糖异生前体的分子,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氨基酸。

3.生酮氨基酸(ketogenicaminoacid):

降解可生成乙酰CoA或酮体的氨基酸。

4.甲硫氨酸循环(methioninecycle):

蛋氨酸与ATP作用转变成蛋氨酸(SAM),SAM是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许多甲基化反应;与此同时产生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转变成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可接受N5—CH3—FH4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形成一个循环过程,称蛋氨酸循环。

5.一碳单位(Onecarbonunit):

某些氨基酸(丝、色、组、甘)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6.苯酮酸尿症(phenylketonuria):

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酸堆积的代谢遗传病。

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肓出现障碍。

7.多胺(polyamine):

指含有多个氨基的化合物,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

1、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指化学结构与天然代谢产物相似的化合物,在代谢反应中能与正常代谢产物相拮抗,减少正常代谢物参与反应的机会,抑制正常代谢过程。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4、嘌呤(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嘧啶或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过程。

1:

半保留复制:

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

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

2:

领头链:

(leadingstrand)顺着DNA解链方向复制的一条链

3:

随从链:

(laggingstrand)与DNA解链方向相反复制的一条链:

4:

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过程中由于随从链与解链方向相反,复制时需等待DNA解链一定长度后,再合成底物进行完成复制。

在复制延长过程中,又要等待解链一定长度是合成底物再进行复制。

故这种领头链连续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特性称之为DNA复制的不连续性。

5:

冈崎片段(Okazakifragment):

DNA复制过程中随从链上的不连续片段。

6:

复制子(replicon):

相邻两个复制其实点之间的的DNA复制区域。

7:

即时校读(proofreading):

在DNA复制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中,一些核酸外切酶(DNA-pol)具有校读的功能。

能辨别错配的碱基,并立刻将其切除,重新正确配对,以维持遗传物质在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

8:

SSB(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DNAbindingprotein):

在复制过程中,能与以解链的单链DNA结合,稳定单链DNA构象,维持碱基互补配对,防止单链DNA被核酸酶降解。

9:

引发体:

DNA复制起始阶段,解旋酶,引物酶,DNAC蛋白与DNA复制起始区域构成的复和区域。

10:

Telomere:

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由DNA和蛋白质共同构成。

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遗传物质的完整性的功能。

11:

Reversetranscription:

利用逆转录酶,以RNA为模版合成DNA双链的过程。

12:

Excisionrepairing:

(切除修复)使体内最重要和最主要的DNA损伤修复类型。

其包括:

核酸内外切酶切除损伤的DNA并有DNA-pol填补空虚,最后由DNA连接酶链接DNA双链中单链内的缺口。

13:

滚环复制:

是低等生物(噬菌体)的主要DNA复制方式。

复制由具有核算内切酶的A蛋白切开一切口,不需引物直接开始复制,直至复制到切口断时,再次由A蛋白将母链与子链切开。

外环母链在此滚动一次,最后合成两个环状DNA。

:

14:

D环复制:

是线粒体DNA复制的主要方式。

其特点是,复制需要引物,并且复制时内外环的起始位点不在DNA双链的同一位置,且内外环的复制具有时序差别。

1、转录(transcription):

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四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RNA链的过程。

2、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transcription):

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段,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

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条单链。

3、模板链(templatestrand):

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A的一股单链也称作有意义链或Watson链。

相对的另一股单链是编码链(codingstrand),也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4、核心酶(coreenzyme):

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由多个亚基组成其中ααββ’是该酶的核心酶,促进RNA链的延长。

5、启动子(promoter):

在转录起始点上游的特殊碱基序列,一般包括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结合位点和转录起始点。

6、操纵子(operon):

原核生物一个转录单位或转录区段,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序列。

7、核酶(ribozyme):

指具有催化功能(酶的作用)的RNA分子,能催化RNA的自我剪接。

8、外显子(exon):

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9、内含子(intron):

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1、遗传密码子(geneticcodon):

mRNA的编码区内.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或其他信息),又叫三联密码(tripletcodon)

2、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

从mRNA5-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前的核苷酸序列。

3、密码子简并性(degeneracy):

一种氨基酸可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为其编码。

4、摆动配对(wobble):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之间的配对有时并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的现象

5、S-D序列:

位置:

原核生物mRNA起始AUG上游

特点:

由4~9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嘌呤碱基

性质:

能与核糖体小亚基16SrRNA的序列互补结合

功能:

核糖体结合位点,原核生物翻译起始过程mRNA准确定位机制之一

6、核糖体循环(ribosomalcycle):

肽链延长在核糖体上连续循环式进行,每轮循环使多肽链增加一个氨基酸残基。

7、多聚核糖体(polysome:

1条mRNA模板链可附着10~100个核糖体,这些核糖体依次结合起始密码子并沿5′→3′方向读码移动,同时进行肽链合成,这种mRNA与多个核糖体形成的聚合物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some)

8、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modification):

对翻译后的蛋白质一级结构进行共价加工多肽链折叠,包括蛋白质在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修饰

9、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与分子素(chaperonin):

细胞内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或形成四级结构。

10、伴侣素(chaperon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