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广州何济公制药厂.docx
《医疗药品广州何济公制药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广州何济公制药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药品广州何济公制药厂
广州何济公制药厂
提起中华老字号何济公,老一辈的广州人,马上会联想到“头痛粉、柠檬精(均为何济公牌阿咖酚散不同时期的旧称)”,往往会脱口而出一段歌谣:
“何济公,何济公,止痛...
位于荔湾路49号的广州何济公制药厂,是一家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中药厂。
它有过“一枝独秀”的骄傲和创建“两个第一”的荣耀,也经受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济公”传奇,家喻户晓。
他是一位扶弱救病、普济众生的和尚。
广州何济公制药厂之所以取名“何济公”,是因为创始人何福庆,有意效法“济公”普济众生,因而名之。
同时,由于“何济公”谐音为“活济公”,故在长江南北一带出现了广东有个“活济公”的传说,使“何济公”其名不胫而走。
何福庆生于1909年,祖居广东南海恩洲王圣堂村(今广州市白云区广源路王圣堂)。
福庆少时在本村读了8年私塾,20年代末到汉口华安公司当后生。
后与人合股在汉口民生路开办广东药行,主要经销广东柠檬精、鹧鸪菜,兼营汉昌牌雪茄烟和广东云纱绸等,以此起家并渐有积蓄。
1938年他在广州河南鹤洲直街积善里开何济公药行(后迁往上海市康定路88弄11号,至1945年结束),又于1942年在广州龙津东路洞神坊66号2楼设药行,并在清远与人合办维大药房。
抗战胜利后,因生产渐有发展,将行址迁往洞神坊45号之一。
何福庆深深懂得广告对企业的重要,他曾说:
“我卖田卖地都要卖(做)广告”,他不但将过去能买几十亩地的积蓄拿来做广告,甚至连仅有的二亩祖田都卖掉拿出做广告。
为了做广告,他开设五大办事处,广招一、二、三等广告推销员,重金聘用“出江”领班五大员,分区划片包干广告推销业务。
何福庆本人除亲力亲为做广告外,有时还跟踪追击,明查暗访做广告的效果,同时大摆筵席慰劳推销员。
“何济公”过去做广告,形式多样和不断翻新花样,如用报纸宣传、贴街招、写墙壁、放电影、“邮办”广告推销、挂广告布幕、穿“济公”戏服敲锣打鼓扛彩旗随街游行等。
其广告手法也屡出奇招。
仅举三例如下:
一是对于报纸广告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
1946年一天,汉口《新湖北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登出一幅“广东飞来何济公”的广告,搅得达官贵人神色慌张,平民百姓则莫名其妙;第二天又登出“止痛唔使(不用)五分钟”的广告字样,使人更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第三天才解释悬念,详细说明灭痛星——止痛散是经留学美国医药博士发明,在国内外行销,由广东何济公药行制造,刚用飞机运到等等。
为此,轰动了武汉三镇。
二是对于最普通的墙壁灰水广告,究竟应写在哪里也大加斟酌。
何福庆提出在圩镇最好的地方是写在对正厕所窗口,使如厕者都能看到。
三是利用穷学生来做广告。
一次,有个中学生因无钱读书,停学来厂求职,何福庆知道原由后,问那个学生是否仍想读书?
那位学生讲很想。
何福庆就叫他白天上学,夜晚为药行做3小时的马路广告。
于是乎街头巷尾马路闹市就晚晚听到了“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五分钟”、“发烧发热唔使怕,何济公止痛散顶呱呱”的清脆儿歌,宣传效果甚佳。
1950年何济公药行改名为中国广州何济公药厂。
1953年因添置厂房,厂址从洞神坊迁至下九路53号之一,并引进16台冲压片机等新设备,扩大了生产。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何济公制药厂。
同年5月与宇宙、惠民、荷兰、百灵、凤凰和三联等共13间私营成药厂、社合并,再次改名为公私合营何济公联合制药厂。
厂址曾迁往上九路69号,又回迁下九路53号之一,之后,又迁往下九路121号。
1961年后,灵芝制药厂、普济联合制药厂、仁人联合制药厂和利农制药厂先后并入。
1964年6月改名为公私合营向群制药厂。
1966年5月厂址迁往人民南路96号。
1969年1月又改名为广州第六制药广。
1970年厂址迁往十八甫路87号。
1980年12月7日复名为广州何济公制药厂。
1985年4月1日与广州第八制药厂合并,仍名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厂址再迁往荔湾路49号。
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前后经历了四次重大合并,五次改名换姓,十次厂址搬迁,共由37间厂、社合并而成。
“何济公”的创始人为自己开办的药业立下了“利已利人驰盛誉,半为慈善半营生”的经营宗旨。
作为制药业,它是一种带有慈善性的事业。
生产和经营药品不能唯利是图,但又不能只讲慈善而不计成本和效益。
作为药品,当然它首先要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即能治病,但同时它又要创造出经济价值,才能扩大再生产。
“何济公”的止痛散之所以能生存且后来居上,一枝独秀,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真正实现了创始人的经营宗旨,却是解放后的事了。
“何济公”的名牌成药解热止痛散,是何济公创始人于1936年研制的。
它原名“灭痛星”,1946年改名为“止痛散”,1954年经广州市卫生局批准定名为“止痛退热散”,1965年由国家卫生部改名为“解热止痛散”。
本品在解放前就行销于国内1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一带,解放后仍畅销于我国西南、中南、华东地区。
“解热止痛散”自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能经久不衰,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能后来居上,解放后仍是一枝独秀,是有其原因的:
一是该产品能不断改进质量,使疗效确切,安全快速,故民间有“何济公,止痛唔使(不用)五分钟”的称誉;二是该产品在顺境中也能坚持微利多销和“半为慈善半营生”的宗旨,一分半钱一包的解热止痛散,价廉物美,深受群众欢迎;三是解热止痛散的生产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生产和经营下乡成药有方,化工部、卫生部、商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共同商定,从1965年起,广州何济公制药厂成为以生产经营下乡成药为主的重点综合性制药厂。
讲起“何济公”,人们还会想起广州英烈——向秀丽。
她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年青女工、中共党员,1958年12月13日化工车间失火,危及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和整个厂房,所处繁华商业区居民生命财产也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关键时刻,她奋不顾身与烈火搏斗,身体严重烧伤,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光荣牺牲,终年25岁。
1959年1月26日《人民日报》以向秀丽事迹写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编后话。
接着,《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榜样——悼念和学习向秀丽同志》的社论。
当时的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林伯渠、董必武、陈毅、郭沫若和陶铸、朱光、王德、区梦觉等为向秀丽写诗题词;以表彰英烈,策励来兹。
1982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将下九路何济公药厂原厂址命名为“秀丽楼”。
向秀丽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质,正是“何济公”人的奉献精神的最高体现。
为此,1987年厂领导发动全厂职工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企业精神:
团结、奉献、重贤、创新。
摘自《广州著名老字号》
何济公:
一个城市的止痛药
2002-08-0114:
53:
50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相遇
从中山八路转弯,一进到荔湾路,就可以看见何济公三个硕大的红字挂在一座十几层的居民建筑上,仿佛内陆国家向往的出海口。
厂区左边是幸福小区,右边是彩虹街,何济公和其他平平凡凡的名字一起,安静地守在城市的一角,并没有因为“老字号”的身份而把自己装扮得很有戏剧效果。
这个有近七十年历史的老药厂和当初一样,毫不张扬却又坚定地融化在广州人的生活之中。
精神符号
何济公厂内的向秀丽纪念室。
将一名“英雄”还原为一个“25岁的年轻姑娘”,将坚硬的雕像还原为脆弱的肉体,首先唤醒的回忆就是:
疼痛与恐惧。
广告解读
50年代何济公“止痛退热散”招贴中的美人头,仿佛30年代上海的月份牌美女。
中国民间的俗世价值观(“半为慈善”),与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术(“半营生”)神奇地结合在一起。
南方网讯心灵地图
在寻找老字号的过程中,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老字号”在哪里,而是什么样的东西是代表老字号的精神的。
比如何济公,在整洁的厂区里我们没办法看到老字号的影子,雕廊画柱没有,甚至残垣断壁也没有,在厂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和何济公有关的最早的档案资料,是50年代的有关产品质量和商标的一些认证,下班的职工面对我们提出的有关老字号的问题都感到困惑,给我们的答案和我们在《广州著名老字号》的册子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接受采访的党办主任一直和我们强调,何济公属于上市公司,而有关上市公司的情况,是该由证监会指定的媒体发布的。
我们寻找何济公创始人何福庆的后人,据何济公制药厂有关人士介绍,他的儿子已经移民美国,只是在几年前厂庆的时候回来过,他的孙子,据说是在广州,而且是一个很有名的DJ,我们没有找到他,也不知道找到了该问他些什么问题,也许可以谈谈音乐。
我们走遍广州,经过10次搬迁的何济公曾经的厂址上有商铺、政府机关或民宅,有些是陈旧的,但却是与何济公无关的陈旧,有些还是簇新的,带着这个城市挣扎着蜕变的痕迹,似乎正在把曾经老过的印象一点点挤掉。
何济公制药厂原来隶属广药集团,现在通过资产置换的形式归属了另外一家广州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白云山。
同时,何济公是一个商标,而这个商标是有价值的,它同样有可能被置换、被转让,甚至是被拍卖,老字号有它的经济意义,这是它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
老字号的文化意义又在哪里呢?
也许在广州的商业文化中。
在资料中,我们看到三十年代的广州,小药厂都是作坊式的“明火炉灶、手拍足研”的生产方式,前店后厂的销售方式,夫妻店、家庭社和“床板药厂”的规模,即使如此,何济公的创始人何福庆却提出“卖田卖地都要卖广告”,连墙壁灰水广告究竟应写在哪里都大加斟酌,并提出在圩镇最好的地方是写在对正厕所窗口,使如厕者都能看到,广州人经商的态度可见一斑。
也许在广州的城市记忆中。
有一篇短小的散文写道:
“许多茶亭的墙壁都被商家占领了,刷上商品广告,但多简洁,只写出商品名称、功用等,诸如‘何济公退热散’、‘小儿惊风散’、‘小儿疳积散’之类,绝无哗众取宠之嫌。
”这样的一句话似乎还原了何济公在城市中的记忆。
也许在广州人身体的记忆中。
在去何济公采访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向我们描述了“止痛退热散”的苦,药厂边的小区里,老人家讲述她服药的心得,老广州人几乎把止痛退热散当作是一味中药来依赖———事实上,止痛退热散完全是西药,虽然是外来的,但来得久了,就被当成自家人,几十年了,最早的散剂还保留着,至今还坐着散剂药的第一把交椅,何济公曾经把脚印留在广州人疼痛的记忆里。
把老字号用繁体字刻在烫金的招牌上,九曲十八弯地藏在一些类似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里,敝帚自珍地附会在一些所谓的文化古迹中都是拙劣的,像何济公一样,就让它存在记忆之中吧。
我们去何济公采访的路上,从中山一路、中山二路走过去,路过中山四路的时候,看到一群考古工作者正挖开路面,似乎有所发现,这个繁华了近百年的商业中心居然还藏着人们不知道的财富似乎也并不奇怪,一个有2000年历史的城市,哪块砖下面不是一个故事呢。
老的没有退场,新的已迫不及待登场。
民间语文
民间语文“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五分钟”“发烧发热唔使怕,何济公止痛散顶呱呱”
情怀
数十春秋,/源远流长,/我们的何济公历史真悠久。
/济世扶危,/驱除病魔,/我们的何济公制药为大众。
/绿草如茵,/楼房整洁,/我们的何济公厂区美如画。
/精心制药,/严格把关,/我们的何济公产品质量好。
/团结奉献,/重贤创新,/我们的何济公精神境界高。
/积极进取,/努力开拓,/我们的何济公事业更辉煌。
———何济公制药厂厂歌明星
“何济公”牌解热止痛散是原何济公药行创始人何福庆于1936年研制生产的,原名“灭痛星”,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
民间流传有“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五分钟”的美誉,畅销全国和东南亚等国。
产销量均居全国散剂药之首,现已成为该厂的支柱产品之一。
1985年、1990年获广州市优质产品称号,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名牌产品”。
主治:
神经性头痛、伤风头痛、肌肉痛、风湿痛、伤风感冒、发烧发热等。
寻找之旅
身体的记忆只要疼痛不过时
似乎唯一凝结着老广州的记忆的就是何济公的名牌成药“止痛退热散”,还用着和几十年前很相似的包装,在广州并不是每个药店里都有,因为实在是太便宜了。
“很苦”,四十岁左右的出租车司机向我们描述他记忆中的“止痛退热散”。
广州人是吃惯中药的,所以也忍得苦,散剂和片剂相比,尽管不易入口,但容易吸收,所以“止痛退热散”效果好,这也是能够风行几十年的原因。
八十年代,这种药的年产量是10亿包,主要在华南地区,可见普及的程度。
当年,一包退热散的价格是两分钱,两包三分,这其中透露出的精打细算是广州式的,如今同样一包药的价格是一角五分钱————虽然是三四十年前的10倍,仍旧算便宜的。
据药店中的店员介绍,很多老年人每天吃一包,剂量不大,但也有成瘾性———毕竟是止痛药。
彩虹街边上坐着老人,其中一位鹤发童颜,说每天吃一包,已经吃了几年,问她怕不怕副作用。
讲白话的老人听不懂,还是旁边的年轻人用白话解释给她听,老人就说,人人都是这样啦。
没有别的理由,有时候人们最相信的东西就是时间。
止痛退热散其实就是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咖啡因3种成份的复方散剂,几十年一直如此,处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事实上,好的东西也并不一定需要经常变化。
老字号茶楼里的莲蓉包如此、老字号鞋店里的鞋子如此,老字号的药也一样。
只要阿斯匹林不过时,“止痛退热散”就不过时。
城市的记忆30年代财富传奇
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是什么样子呢,《三联生活周刊》曾评价广州为潮湿的商埠,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
1923年,广州城墙拆除,开始拓路,整个城市改造、道路改建基本上都是按照商业需要来设计的。
30年代开始骑楼在广州风行一时,主要商业街道几乎都采用这种建筑形式,1937年,广州的标志性建筑爱群大厦建成。
何济公就是在爱群大厦建成的第二年创立的。
广东社会科学院钟卓安教授曾经说过,广州城市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广东军阀陈济堂掌握广东军权时,1929年到1936年,西方国家仍未恢复的经济危机帮了他的忙,广州的商人从西方的倾销竞争中用低廉价格获得先进设备。
当时的广州,徐宁远堂的薄荷油、普济药行的柠檬精、成万灵药厂的正金油都是和何济公药行的灭痛星(也就是后来的止痛退热散)齐名的产品。
解放后,这些药厂都与何济公进行了合并。
尽管仅仅过了七十年的时间,但是,从河南的鹤州直街到广州龙津东路,从上下九路到十八甫,甚至是宝华路、一德路、太平南路,历经四次重大合并,五次改名换姓、十次厂址搬迁、由解放前创立的三十几家药厂合并而成的何济公,无论如何穷本溯源,我们都无法找到些许的何济公这个老字号的痕迹。
当年的何济公是以做广告见长的。
为了做广告,何福庆开设五大办事处,广招一、二、三等广告推销员,重金聘用广告领班五大员,分区划片包干广告推销业务。
何福庆本人除亲力亲为做广告外,有时还跟踪追击,明查暗访做广告的效果,同时大摆筵席慰劳推销员。
何济公过去做广告,形式多样和不断翻新花样,如用报纸宣传、贴街招、写墙壁、放电影、“邮办”广告推销、挂广告布幕、穿“济公”戏服敲锣打鼓扛彩旗随街游行等。
其广告手法也屡出奇招,不但一时之间领风气之先,在广告界的案例中,何福庆也算是本土广告专家第一人。
我们采访了何济公制药厂的一些管理层,谈到做广告的传统,他们承认,和广州其他老字号药厂相比,他们的广告力度较小,毕竟产品薄利,市场运作的空间不大。
同样的问题,有一位老师傅说,主要是看菜吃饭。
但从药厂外那几米见方的红字招牌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当年何济公的影子。
广州是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西风东渐之日,这个城市有充足的自信,把一种西药做得家喻户晓,在这种自信中培养起来的重商的传统,至今仍然闪烁在广州的大街小巷。
1958年在一场大火中献身的25岁女工向秀丽已成为何济公的精神符号。
灵魂人物工业革命的“螺丝钉”
何济公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向秀丽,1958年,药厂化工车间失火,她与烈火搏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另一位是黄甜(双方加土底),他曾经试制出全国第一台能完成散剂包装过程七道工序的包装机。
严格来讲,向秀丽是和平制药厂员工,1956年公私合营后,和平药厂并入何济公药厂,她当了包装工。
而黄甜(双方加土底)是广州普济联合制药厂的工人,1961年普济联合制药才与何济公合并。
所以名人归名人,老字号归老字号,但并不见得有多大关系。
58岁的邓师傅在何济公药厂工作了三十几年,他1969年进厂,当时在散剂车间做维修工,专门负责维修64型包装机,我们看到照片中的64型包装机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当时却颇为轰动。
64型包装机是由当时何济公的技工黄甜(双方加土底)设计的,并作为成药散剂指定包装机向全国推广使用。
后来经过20多年的改造,散剂生产完全从手工操作走上机械化和自动化,老字号产品得以发扬光大。
尽管黄师傅是医药界的名人,但他有个儿子在厂里工作,许多人都不知道,因为休假,我们没有采访到他,据介绍,黄师傅的儿子在散剂车间,只是个普通的工人,父亲的荣誉是父亲的。
邓师傅讲得最多的是机器,每次机器的改造,都带来产量的增长,这是职工最开心的事。
据业内人士介绍,何济公的产品之所以得以生存,而同期成名的西药产品却几乎全部烟消云散,是有其原因的,一是该产品能不断改进质量,使疗效确切,安全快速;二是该产品在顺境中也能坚持微利多销和“半为慈善半营生”的宗旨,一分半钱一包的解热止痛散,价廉物美,深受群众欢迎;三是解热止痛散的生产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也许邓师傅还没有意识到,30年前他修的那几部机器,把老字号的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并且推向下一个世纪。
记忆与现实
□颜婆婆(退休职工)
采访地点:
机场路职工宿舍我60多岁,以前家在广东河源,药粉吃过何济公的,到广州后反而没吃过了,有时候会牙痛,就吃儿子买的牙痛丸。
效果呢,总觉得以前的药更有效。
□刘小姐:
(药店店员)
采访地点:
广州云鹤南路何济公的药我们也进一些,因为比较便宜,尤其是我们药店的位置,附近很多打工的人租房子,要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过进两百包,一个星期都卖不完。
为什么不摆在柜台卖,利薄,肯定不能放在主要的位置。
不过仓库有些药。
止痛退热散没有,其他的国产的止痛类的药也不贵,散剂现在没人爱吃。
稍苦点的药都有糖衣了。
□刘先生(何济公员工)
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我们的药在云南、贵州销售得更好,可能因为药价低,主要面对农村市场,这和我们工厂的定位有关。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药被做为下乡成药,价格不可能定得很高。
包装可以改,重新包装,钱从哪里来。
竞争激烈,既有内部竞争,也有外部竞争,这也是我们药厂的困难所在。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张丹萍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邹卫广告解读
50年代何济公“止痛退热散”招贴中的美人头,仿佛30年代上海的月份牌美女。
中国民间的俗世价值观(“半为慈善”),与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术(“半营生”)神奇地结合在一起。
新老名星
从传统产品到新一代产品,即从“疗治”过渡到符合现代消费的“保健”观念,隐藏着老字号转型期的秘密。
传奇
传奇开一时风气之先
“何济公”创始人何福庆是在武汉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何福庆生于1909年,祖居广东南海恩洲王圣堂村(今广州市白云区广源路王圣堂)。
20年代末何福庆到汉口华安公司当后生。
后与人合股在汉口民生路开办广东药行,以此起家并渐有积蓄。
何约在1936年间研制了“灭痛星”,后改名为“解热止痛散”,这所谓的“研制”比较可疑,从何福庆的出生与经历来看,对西方的化学药,他可能并不了解,他的专长在于经营,在于从广州到武汉的商业氛围中长期的浸淫,至于1946年何济公药行到汉口《新湖北日报》做广告,称止痛散是“留学美国医药博士”发明,“发明”谈不上,但来自于西方的奇技淫巧被留学背景的国人引入中国,倒有几分可信。
卖田卖地做“广告”
何济公创始人何福庆深深懂得广告对企业的重要,他曾说:
“我卖田卖地都要卖(做)广告”,他不但将过去能买几十亩地的积蓄拿来做广告,甚至连仅有的二亩祖田都卖掉拿出做广告。
“何济公”过去做广告,形式多样和不断翻新花样,如用报纸宣传、贴街招、写墙壁、放电影、“邮办”广告推销、挂广告布幕、穿“济公”戏服敲锣打鼓扛彩旗随街游行等。
其广告手法也屡出奇招。
一是在报纸广告上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
1946年一天,汉口《新湖北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登出一幅“广东飞来何济公”的广告,平民百姓则莫名其妙;第二天又登出“止痛唔使(不用)五分钟”的广告字样,使人更加不知所云;第三天才解释悬念,详细说明灭痛星————止痛散是经留学美国医药博士发明,在国内外行销,由广东何济公药行制造,刚用飞机运到等等。
为此,轰动了武汉三镇。
二是对于最普通的墙壁灰水广告,究竟应写在哪里也大加斟酌。
何福庆提出在圩镇最好的地方是写在对正厕所窗口,使如厕者都能看到。
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济公传》播出后,何济公特约广播电台连播评书《济公传》。
结果,随着社会上流行的“济公热”,何济公制药厂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
(编辑:
李美仪)
广州何济公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于1938年,是广州老字号企业之一,几经合并、调整,发展成为广药集团属下一间生产各种医药制剂的综合性中型企业。
“何济公”商标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本公司设有四个制剂生产车间,共生产散剂、膏剂、颗粒剂、滴眼剂、胶囊剂、栓剂、溶液剂等九个剂型百多个品种。
以“何济公、何济公,解热止痛快见功”传誉民间的阿咖酚散,作为何济公的起家之源,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至今还是生产销售散剂止痛药业界的翘楚,自1987年起被多次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用户满意产品;何济公还因其膏剂产品技术领先和规模生产,曾获“华南地区膏剂大王”的美称,并以阿咖酚散的品牌效应带动膏剂的发展,形成了以新肤松软膏、皮炎平软膏、皮康霜软膏、盐酸金霉素眼膏为代表的膏剂系列产品。
此外,复方必消痰胶囊、克霉唑栓、的确当滴眼液、正金油等产品也备受市场欢迎。
公司近两年投入几千万元进行GMP技术改造,引进瑞典、法国和德国全自动生产线,使其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产品质量,均处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全司于2004年3月通过GMP认证。
今日,广州何济公人在英雄向秀丽精神的激励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把集数代济公人智慧和心血凝结而成的老字号名优产品及其独特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把何济公事业推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