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936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docx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探析

(2009-11-2409:

25:

23)

转载▼

标签:

高等院校

构建

和谐校园

路径

探析

杂谈

分类:

教育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高等院校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主张,这既是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呼唤。

本文研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利于实现高校校园的全面和谐,促进高校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在内容结构上,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全社会都在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号召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主张。

然后,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角度,对高等院校校园和谐进行了总体评价,肯定了校园和谐是主流,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

最后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和路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密不可分。

本文首先根据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阐述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作了理论铺垫和思路规划。

接着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等院校和谐校园之间的关系。

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高等院校和谐校园,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人才主要由高等院校来培养;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描绘了蓝图;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功能和目标作了定位。

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可以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行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示范性作用。

高校还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文化氛围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可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本文认为对高等院校校园和谐的总体评价应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角度出发,涉及高校校园的育人环境、人文氛围、学术氛围、管理制度、办学质量、办学活力、办学软硬件设施、以人为本的力度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高校自身也在不断努力与创新,资源得到整合、教育软硬件设施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趋人性化和合理化,注重了以人为本。

因此,从总体态势上看,校园和谐是主流。

但是仅仅满足校园和谐为主流是不够的。

针对近年来“校园问题”的频频发生,我们不能回避高校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现这些问题,有利于为高校校园可持续发展扫除障碍,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校园和谐的主要问题:

一是校园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领导体制存在矛盾和冲突;办学缺乏科学决策;民主作风不深入,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个别高校发生财务危机;校园腐败等;二是学术风气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受到削弱;“官本位”意识对学术风气的侵蚀,致使某些高校崇尚“行政权威”,而不崇尚“学术权威”;学术抄袭、剽窃、学术敷衍、教学敷衍和滥编书、滥出书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通过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学生诚信体系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借国家助学贷款不偿还,就业违约、找工作简历造假等等。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较突出,自杀现象增多。

校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说明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为本文的选题确立了依据。

产生这些校园问题有其社会根源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体现在高校管理体制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步伐,“大社会”和“小社区”矛盾错位,高校长期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出现偏差等。

三、本文的重心是构建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方法及路径。

本章是在第三章对高等院校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途径。

一是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校园主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要树立“人才强教”的理念,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要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理念,实现校园的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是由于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多表现在高校的校园管理方面,本文提出了解决校园管理的有效办法:

就是理顺领导体制,规范工作运行;增加政府投入,化解财务危机;通过实行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来保证学校各系统的有效运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民主渠道畅通,使广大师生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加强监督机制,领导干部要依法治校,遏制校园腐败和其他的不法行为,并做到法德相济。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正确方向。

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校课堂的崇高位置;要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要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坚守课堂阵地,确保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打造优雅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校园的人际关系、规范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丰富校园的活动等来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建设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

五是本文提出了高校校园和社区共建和谐,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促进高校校园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共创校园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本文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拓展,主要创新之处就是提出了高等院校不和谐的深层次矛盾,并初步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法和途径。

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作为在高等学校管理岗位上工作研究了二十余年的工作者、思想者,凝聚了我在一次次矛盾纠葛中的思考,也昭示了我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也是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的结果,期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构建;方法;路径。

第3章 高校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1对校园和谐的总体评价

   对校园和谐的总体评价应该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涉及到高校的育人环境、人文氛围、管理制度、办学质量、办学活力、办学软硬件设施、以人为本的力度等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开始加大,高校校园的环境和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其它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纵观我国高校校园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局部的、个别的、暂时的。

从总体态势上看,高校校园发展形势喜人,校园和谐是主流。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历经演变和发展,已经获得了巨大发展,由原来只能是少数人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逐年增长。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举措。

保持了高等教育的稳定,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体现,高校的重要位置也凸显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优先“的重要思想,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国家更加注重了对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繁荣兴旺。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

‘211工程’和‘985工程’进展顺利。

大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

”[3]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育人环境、办学的质量以及校园的整体和谐程度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校园办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取得了长足进步。

高等教育开始注重了对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培养,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逐步得到了贯彻。

高校校园的和谐氛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引领了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第二,高校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了办学的能力和有效整合了资源。

高校校园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必备场所,而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和效益,必须注重高校校园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高校校园不仅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高校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校的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都明白高校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纷纷出台了各项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全力美化高校校园的环境,加紧建设“园林式”的校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基础设施得到补充和完善,校园文化氛围和办学特色得到凸显。

办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日益现代化,网络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大量用于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的指引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合并后的高校有效整合了办学资源,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壮大了实力。

很多高校都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局面,各校区的校园被建设得更加漂亮,校园的整体育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人文氛围得到了迅速提升,为高校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高校的管理机制在改革和完善中更趋合理和人性化。

很多高校的管理机制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明显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很多管理机制和措施不适应新时代条件下高校的发展,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许多高校都对一些过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力争把自身的办学功能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高校完善了过去的管理机制,端正了办学的方向,院、系、所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师资力量获得了补充,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关心教师的成长,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在校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

校园的人事管理制度更趋合理,引进了竞争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干部选拔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校务也实行公开,透明度加强。

能够广泛采纳师生的意见,民主渠道畅通,特别是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一些政策出台有了听证制度,工会和教代会的权力得到了提升,更加关注经济上困难的教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

特别是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5],更加充分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从强化行政管理权向更加注重学校办学自主权转变;从强化对学生管理向尊重、维护学生合法权利改变;从管理事务化向法制化转变;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构建诚信体系。

新“规定”为高校管理机制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指明了方向,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提供了制度保证。

 3.2校园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校园历来被人们誉为神圣的学术殿堂、高级人才培养的“一方净土”,在这种光环和神话的笼罩之下,再去谈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似乎成了天方夜谭的多余之举。

然而,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问题”来看,校园和谐存在的问题已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一门“显学”,到了无可争议、不容回避的地步。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针对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采取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些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和谐因素提出来,以引起注意和防范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校园和谐是主流”这样一种模糊的概念,而应当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去分析解决影响大学校园和谐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才能认清楚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治理;才能消除这些弊病,促进高校校园的全面和谐。

  3.2.1校园管理方面

   第一,领导体制存在矛盾和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对高等院校的领导体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中国特色的高校领导体制,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领导体制,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这一体制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特别是党政权责划分需要进一步界定和明确。

比如,党委书记与校长的排位,有的高校书记排在第一位,而有的高校校长排在第一位,这不仅仅是一个领导个人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博弈;党委书记是领导班子的“班长”,而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对外代表学校,出现了“两个核心”的问题;校级层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学院、各教学系实行的实际上是“行政首长负责制”,造成上下体制矛盾、工作指示不顺畅的现象;党委部门的工作,校长可以以党委副书记的身份作指示、提要求,而行政方面的工作,党委书记却不能干预太多,造成决策的执行不力。

总之,目前高校领导体制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能力结构、性格特征和素质高低,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高校党政主要领导或者是不讲原则的“哥俩好”,或者是矛盾重重的“天天吵”,相互埋怨、排斥成为一种“通病”。

   第二,办学缺乏科学决策。

一些高校不尊重教育规律,在涉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等方面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存在着盲目追求发展目标的现象,忽视客观条件,发展目标定位过高;有些高校不能因校制宜,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发展,只讲发展,不讲投入,轻视改革,忽略管理。

一味追求向“高、全、大、快”看齐,忽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忽视学校的内在差异和特色。

有些高校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注重内涵发展,而只单纯追求外延式的发展,规模膨胀过快,而亟待改善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却投入不足,造成某些高校虽高楼林立,有大楼之威,但乏“大师”之实。

还有高校的主要领导唯我独尊、独霸一方,重大决策、巨额投资不经会议研究,草率决策、鲁莽行事,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民主作风不深入,密切联系群众不够。

作为一所高校,我们的主要群众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重要的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

这既是认识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但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在工作中仅仅是满足于听汇报、开座谈会、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

不体察民情,不了解民意。

而在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办学规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财务预决算以及一些关系民生的改革措施出台等,没有民主处事、也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意见,使学校建设发展无法与群众息息相关。

不以人为本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除了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亟待提高外,教师的数量也急需增加,很多教师是超负荷上岗,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个别高校债台高筑,发生财务危机。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

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一些高校采取建筑工队垫资的办法进行基本建设,但不能及时到位的资金使得建筑工队不能顺利按期完工,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学校虽然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远远跟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办学条件十分紧张。

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学、实验、研究及其配套设施紧张,不能满足需要。

有些高校甚至负债累累,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基础设施欠缺,导致学生上课人数拥挤,吵闹一片,教学质量低下。

学生住宿条件差,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

有些学生甚至抱怨大学校园的学习条件还赶不上高中校园,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

   第五,高校校园腐败潜滋暗长。

随着高校办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手中所掌管资产的剧增,加之相应配套监督机制跟不上,甚至还存在盲区,某些高校当权者自然而然地就会通过权利“寻租”转化为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

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之下,学生收费、教学管理、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自筹办学经费、校办产业方面的幕后交易屡有曝光,以及“地下招生”、公款消费等,这些已经见怪不怪。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武汉市检察机关查办武汉地区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41件46人。

这46人中,涉及基建招投标及后勤维修工程领域的18人,占39%;教材、教学设备等采购部门15人,占33%;招生环节7人,占15%;财务管理环节6人,占13%。

而在另一个高校密集的省份陕西,近年来“落马”的7名厅级高校领导干部中,有6名是因分管基建受贿而“翻船”。

2004年四川高校发生了“教材腐败系列案”:

全省13所高校中36人被立案侦查,3名处级干部贪污受贿100万元以上,涉嫌犯罪总额高达1200余万元[6]。

总而言之,校园腐败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它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格格不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和整治,必将危及科教兴国的大局以及先进文化的生成与传播。

   3.2.2学术风气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受到削弱,西方腐朽思想有蔓延的倾向。

我国目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

多元文化本身并不可怕,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进行文化渗透,一些“左的”或“右的”思想也趁机冒出来兴风作浪,干扰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冲击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的指导地位。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渗透的手段多样、形势严峻,日益呈现出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暗到明的趋势。

特别是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势力,他们不仅集中于重点高校,而且将触角伸到了一般高校。

他们不再满足于同自然科学领域的交流,也不断向人文科学领域拓展,同非政府组织相勾连,官民并举,渗透方式往往以合法掩盖非法,在有的地方甚至由地下转向公开。

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实利性的价值取向,主导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上的偏于个人的具体利益等有相当大的市场,在能力与德性之间何去何从成为他们选择中的困惑。

这些都反映出学校人文素养和价值观教育方面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第二,“官本位”意识侵蚀高校学术风气。

凡是在高校工作的人,对“官本位”给高校学风造成的破坏都有深刻之感受。

相同职称的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在占有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和岗位津贴、奖金、获奖、评职称、出国等方面,前者的机会远远大于、高于、优于后者,所以某些教师千方百计要谋一个官职。

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再加上利益分配向行政方面的严重倾斜,造成某些高校崇尚“行政权威”而非崇尚“学术权威”,甚至某些高校根本没有学术权威。

行政权力急速膨胀与学术权力严重萎缩同时发生,导致党政职能机构人满为患,热门岗位趋之若鹜。

在某些大学里,除了墙上的标语、口号外,实际上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羡慕,而在一个崇尚“官本位”和树立“行政权威”的大学里,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师风和学风,这种环境下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师级学者。

   第三,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学术风存在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抄袭、学术剽窃、学术敷衍、教学敷衍以及滥编书、滥出书等现象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为了职称评审,大量不成熟的、粗制滥造的学术半成品铺天盖地涌现出来,有的还堂而皇之地当作教材推销。

许多教师把相当多的空余时间都用在校外兼职上,个别的已经到了有兼职必做的地步,而这些时间本来应该用于搞科研和备课的。

再加上教育经费国家总体上投入少,为解决教研经费和教师收入问题,高校各单位承受着很大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搞创收。

这样又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双肩挑领导在完成学校必须的工作量以外,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如此,高校的教学、科研的质量再次受到削弱,高校教师整体水准滑坡,学术研究水平下降。

  3.2.3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第一,诚信体系受到威胁。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观淡漠,诚信行为缺失,其境况令人担忧,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为和谐校园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表现在:

其一、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学习行为缺乏诚信的典型表现就是考试作弊。

因考试作弊,2004年1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名研究生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7]。

更有甚者,湖南农业大学几位学生,因在临近毕业时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请“枪手”代考,被学校勒令退学而未能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之后竟然将母校告上了法庭[8]。

当前在高校中,学生作弊方式和手段花样百出,无奇不有,就连现代科技工具都派上了用场,每每让老师叹为观止。

学习行为诚信缺失的其他表现还有抄袭论文与作业。

其二、学生经济行为中的诚信缺失。

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它以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学业为目的,以大学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

刚开始推行这种贷款时,主流观点也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好、创业成功率高、预期收入相对较好,商业银行对他们发放贷款风险很低。

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调查,在北京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群中,不还贷的比例低于1%,但从2001年12月20日始,北京工商银行有1250名大学毕业生进入还贷期,一年后仍有119人未还款,占总数近10%。

这些人大多工作去向不明,家庭地址等多有变更或不详,使其贷款成为“坏帐”[9]。

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金融企业的银行为保障企业经济效益,规避风险,其在开办助学业务时就更加谨慎,这势必影响助学贷款工作的进一步拓展,而国家的助学政策也难以如愿[10]。

其三、学生就业行为中的诚信缺失。

在就业应聘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为了推销自己,在简历中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假证书、假成绩、虚构简历等不诚信行为充斥职场,真假难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猜忌与不信任。

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某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信用意识与合同意识,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回避违约责任。

2002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16.3%的毕业生有过违约行为[11]。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教师对这种行为也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以致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

2005年中国内地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事件有116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