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745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docx

检验科危害评估报告

生物安全文件

 

XX医院检验科

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编制人:

XX

校核人:

XX

批准人:

XX

2020年8月1日编制2020年8月10日实施

批准令

为了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在开展相关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确保实验活动在有序、高效、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经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研究,批准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并自批准之日起生效,请相关部门遵照执行!

 

XX医院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2020年8月10日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4-8

霍乱弧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9-13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结核分枝杆菌的大量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离心和冻干等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以结核分枝杆菌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3或ABSL-3实验室进行。

临床样本的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可以在BSL-2实验室进行。

对经有效方法灭活后不含结核分枝杆菌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二.背景资料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两级钝圆,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结核分枝杆菌一般用萋-拿氏抗酸染色法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为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背景呈蓝色。

2.培养特性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宜温度35-37℃,在2%-5%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促进其生长,在无氧条件下则迅速死亡。

(二)在外界的稳定性

结核分枝杆菌因细胞壁含大量类脂质,尤其是具有疏水性蜡样物质,对外界环境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繁殖体强,因而在外界环境中相当稳定,有利于结核分枝杆菌传播。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1.致病性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2.感染数量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造成人群的感染。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

1.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以呼吸道吸入带菌的尘埃为主要传播途径。

2.暴露后果结核分枝杆菌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越久,感染的机会越大,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发病者多为慢性过程。

可出现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

如为肺结核还可出现咳嗽、咳痰、咳血及肺部X线改变的。

部分病人、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脑膜炎及全身播散型结核。

(五)宿主范围

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牛。

(六)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1.预防卡介苗的接种对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血性播散性结核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实验人员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

2.诊断感染后是否发病依据可疑症状,X线改变及病原学检查来判定。

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痰涂片检查。

3.治疗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丙嗪酰胺等药物敏感。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一)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

实验活动内容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常规标本的涂片检查和免疫学检测。

(二)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1.实验样品涂片用于显微观察的培养物、血液、唾液和尿液等样品在固定和染色时,可能产生气溶胶。

拟采取防护措施:

涂片操作过程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制成涂片后立即染色可减少危险。

若涂片不能及时染色,建议将涂片浸泡在戊二醇溶液中。

涂片应当用镊子拿取恰当储存,病经清除污染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三)实验室危害评估

潜在危险因素

危害程度

发生可能性

固有风险

措施合理性

残留风险

实验样品涂片

(1)在固定和染色时产生气溶胶

中度

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实验仪器设备

(1)离心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高度

可能

高度

合理

高风险

(2)容器的破裂和倾洒造成污染

高度

可能

高度

合理

高风险

(3)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与环境造成的污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室内空气、实验用品以及操作台面污染个人防护装备

(1)手污染造成感染性物质的食入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2)与皮肤和眼睛的接触感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3)个人防护装备未彻底消毒造成污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四工作人员素质

细菌室共有工作人员3名,具有主管检验师资格一名,检验师一名,检验士一名。

参加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微生物进修学习,并有微生物进修培训证书。

五评估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在外界环境相当稳定,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宿主范围较广,感染性很强,微量的感染就可使肌体感染,但发病率较低,未收集到实验室内非呼吸道感染的资料。

然而近些年发病率增多,因此,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操作,实验室技术人员经初审举办进行相关实验活动的资格。

 

霍乱弧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新从病人分离的古典型霍乱弧菌和ELTor弧菌比较典型,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与芽孢。

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

取霍乱病人米咁水样粪便作活菌悬滴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极为活泼,呈穿梭运动。

营养要求不高,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良好。

因其他细菌在这一PH条件下不易生长,故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性增殖霍乱弧菌的培养基。

在碱性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mm,圆形,光滑,透明。

霍乱弧菌还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靛基质反应阳性,当培养在含硝酸盐及色氨酸的培养基中,穿梭靛基质与亚硝酸盐,在浓硫酸存在时,生成红色,称为霍乱红反应,但其他非致病性弧菌亦有此反应,故不能凭此鉴定霍乱弧菌。

ELTor型霍乱弧菌与古典型霍乱弧菌生化反应有所不同。

前者Vp实验阳性二后者为阴性。

前者能产生强烈的溶血素,溶解红细胞,在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溶血环,古典型霍乱弧菌则不能溶解羊红细胞。

个别ELTor型霍乱弧菌株亦不溶。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Ⅱ类。

三.致病性感染剂量

男女老幼均对本菌易感。

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

病后再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

霍乱弧菌感染剂量为104-108个菌,死亡率甚高。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潜伏期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7天,大多起病急,少数在发病前1-2天有头昏、疲劳、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古典生物型与O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症状较严重,ELTor型所致者,轻型较多,无症状者也多。

被感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治疗后控制。

五.感染途径

通过粪-口直接感染或是通过摄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发生传播。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鲜鱼、贝类食物上存活1-2周。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很敏感,耐低温、耐碱。

湿热55℃15分钟,100℃1-2分钟,水中加入0.5ppm氯可被杀死。

0.1%高锰酸钾浸泡蔬菜、水果可达到消毒目的。

在正常胃酸中仅生存4分钟。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样本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主要宿主为人,男女老幼均对本菌易感。

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

病后再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

其他宿主是与澡花相关联的水源水产品。

九.实验操作活动

致病性霍乱弧菌可以存在于粪便中。

摄入霍乱弧菌以及摄入或胃肠道外接种其他弧菌构成了主要的实验室危害。

在健康、无胃酸缺乏的个体中,霍乱弧菌经口感染人类的剂量大约为106个细菌。

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感染目前还清楚。

在胃酸缺乏的个体中,经口摄入病原体后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可能会增加。

按照国际标准方法对样本(粪便、水样、食品)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建议采用BSL-2级防护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一旦发生意外,按照本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十.防治和治疗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

尽管已有霍乱疫苗,但还不推荐在实验人员中常规使用。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隔离、补液、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

预防霍乱,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及时检出病人,应及早予以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进行粪便检查和药物治疗,粪便培养应每日一次,连续2天,每一次粪检后给予服药可减少带菌者,一般应用多西环素200mg顿服,次日口服100mg,儿童每日mg/看过,连服2日;亦可应用诺氟沙星每次200mg,每日三次,连服2日。

同时应作好国境卫生检疫和国内交通检疫,一旦发现病人或疑是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对交通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此外应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提高人群免疫力:

以往应用全菌四菌苗或并用霍乱肠毒素的类毒素疫苗免疫人群,由于保护率低,保护时间短,且不能防止隐形感染和带菌者,因而已不提倡应用。

目前国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并试用的有多种疫苗,线仍在扩大试用。

十一.工作人员素质

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并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

十二.评估结论

该菌生物性状稳定,通过粪-口直接感染或是通过摄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发生传播。

感染后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的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属甲类传染病。

预防手段主要控制传染源和严把病从口入关。

实验室操作中严格遵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

实验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的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

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

用过的工作服应线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

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双层手套。

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

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操作台面用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废弃物处理按本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进行。

文件更改记录

修改后版本

更改概述

批准人

生效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