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697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docx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

YT-FS-7752-57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AfterCompletingTheTaskAccordingToTheOriginalPlan,AReportWillBeFormedToReflectTheBasicSituationEncountered,Reveal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Future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BenefitAndCommonProsperity

报告书编号:

YT-FS-7752-57

编订:

******

批准:

******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备注:

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知识总量快速增加,大学趋向于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

另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日高。

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大学阶段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

例如,法国有人主张,将原来在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的作法,改变为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个方面的课程:

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面训练;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经济和人文科学;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时期各大学的办学传统。

但由于当时的"大学重建"和"迁址"实际上是新建大学,学校规模不可能与大陆的大学同日而语,因此台湾的大学规模大都很小,系科也不齐全。

甚至有的很著名的大学在"恢复"初期,只有一个学科。

因此,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在台湾经济大发展时期,高科技、电子行业获得迅速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需要,使专科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于台湾各地。

这些学校大都以某一应用很强的学科为根本。

台湾大学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专业、重应用的特点和办学思想。

正如台湾教育专业所指出的:

"台湾高等教育随着成长导向的发展轨迹,已产生了’大学变小,学院变细,专校变窄’的困境,这些困境包括:

一、高教工具化:

配合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二、高教世俗化:

被外界的不良社会风气所带领;三、高教职业化:

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

也因此培养出一批批的单视野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生物人、有钱的穷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有IQ没有EQ人及识字的文盲等。

"

  由于台湾教育家意识到台湾大学教育的弊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倡导通识教育。

1981年虞兆中博士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他指出:

"尽管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我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即使变,也变得较少,变得不快,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他就具有高度调整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个变迁日亟的社会。

通才教育就是要教授学生这些基本的东西。

"虞兆中认为,通才教育有"人格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

其中"人格教育"部分,期望在比较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了解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的文化,藉以在"承先启后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之下,建立其奉献的精神。

在他的倡导下,台湾大学于1982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1983年开设"社会科学大意"与"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1984年就"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13门通识选修课程。

台湾大学率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法。

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也分别在1983年、1984年开设通识课程。

  在谈到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叶启政指出:

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可用"科技专业化"和"功利实用化"两个概念来概括。

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其本质意义即是教育的"工具化"。

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他进而指出,"任何的教育,包含专业教育,都是人文教育。

因此专业教育是具有人文涵义的专业教育,而不是纯专业。

今天的大学就必须要在专业与人文(应该讲通识)之间找一个妥协点及平衡点。

"台湾中华通识教育协会理事长黄俊杰认为:

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理由有三:

一是促进人文学术与科学的交流;二是加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三是促使教育从割裂走向整合。

办大学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翁政义指出:

"在讲究专业训练的今天,通才教育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排挤而沦为点缀。

事实上,通才教育亦即博雅教育,我国古代的六艺及八大纲目,即含有通才教育。

而西方大学教育传统上的精华就在博雅教育。

"翁政义在担任九年的系主任期间,当时其所思所为全在如何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直到借调台湾机械公司担任董事长用人的时候才理解到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际关系、人文思维、法律知识、管理观念等,都是一个高级干部所应具备的素养。

在返校担任教务长的工作后,他便努力去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内涵与思考方式,更坚定了他对"一个大学生应该同时拥有专精知识与处世智能"两个知识层面。

他还指出:

"大学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广博的知识领域与开放的学习空间。

在专业学习之外,提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多元的学习管道,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引导学生融合知识产生智能,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人文思维、远大思想、能妥善运用知识并且有追求幸福人生能力的’通才’"。

  正在是教育家的极力倡导和一些大学的率先尝试的情况下,台湾教育当局便于1984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指出:

"当前大学教育由于分科过早,学生缺乏本门以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免目光局限一隅,无法全面观照现代知识的发展。

"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各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自身与自然世界等,相互之间的种种关联,使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

""实施要点"要求各大学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

至此,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二、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通识教育并非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一些专业外的知识。

通识教育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它希望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寻平衡点之外,通识教育的目的或精神乃是让人用一个精神或主线去了解自己及时代,而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许多,如同百科全书般。

更重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必然是一个战国状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多元状态。

"而"大学只顶多设计一套课程,包含在既有的知识传统或者整个世界的一种认知的分类体系底下只规划应该包含几个范围。

……至于用什么立场来论述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法律现象及文化现象,应该要保持多元。

否则的话,通识教育虽号称是人文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暴虐,会变成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形式。

"

  台湾教育部部长杨朝祥在"迈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文中指出:

台湾教育的宗旨为"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各级教育中都应以此为基本目标。

大学虽以研究高深专门学问为主,但其学术的发展却须以教育为内涵,如果大学的师生不具备或尚未发展完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及条件,即使能有高深学术研究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会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差距及遗憾。

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理由,就可以忽略基本教育的要求。

他认为,通识教育的价值,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对于教授通识教育及专业科目的老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通而不是偏。

任何学问发展到某一顶点时,都会遇到瓶颈,而解决此一瓶颈的关键科目,便须求助于其它的学问,这种本科与他科的相遇之理解及能力,常是帮助个人进步的动力。

实验性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昨日的专业是今日的通识;今日的专业又将是明日的通识,人类的文明也常由此而奠基、发展,因此所谓的专业及通识,都是互相循环及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指出:

"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过去人类学术发展的普遍基础上,它涵盖了整个人类奋斗的精神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通识教育对大学而言,并不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一群人的组合体,而是人类整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杨朝祥要求台湾各大学所有通识教育工作者务必:

一、重视教育的精神;二、重视教育的对象;三、重视教育的过程及整体性。

期望台湾的通识教育能够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承担拓深、拓宽同学们未来的人生领域,使其在健康、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下,发展出人类高尚品质的文明。

  依据教育家的见解,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思想可归纳为如下观点:

  一、迈入现代社会之后,知识分工日趋细密,也就愈趋割裂而失去其整体观照,其中尤以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领域之间的距离日益扩大。

因此,通识教育应重视各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会通。

  二、知识间的整合会通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杂,而是要能贯通。

而贯通的原则,应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核心。

换言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会通,基本上是站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制度结构上应赋予大学、学系更多的自主权,师资与课程应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尤应注意多元化思维环境的建立,以免教育成为教化的工具。

  四、依据上面的观点,教育应以人为主体,而不应将人工具化,因此教育也不当是国家社会为达成其需求的工具。

  五、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能懂得生活、了解生活,并能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

  按黄俊杰的话讲:

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人本身是教育的主体,通识教育即是要唤醒受教者主体的教育。

其次,要唤醒"受教育者之主体",此主体性的建立是在"互为主体"的脉络中完成的。

  基于不同的认识与实践,台湾大学的通识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酝酿期(1950-1981)、发展期(1983-1991)、弘扬期(1994-1999。

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对台湾教育的反思和个别学校的局部尝试;第二个时期主要是教育家的倡导和台湾教育当局的推动。

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指令性计划"特点。

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同,加之有教育当局规定必修课的限制,通识教育所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使通识教育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1994年大学法的修正和1995年5月26日大法官380号解释(大学共同必修科逾越母法且与宪法的教育宗旨不符),台湾高等教育面临了"教育松绑"的契机。

台湾大学开始了自主办学时代。

教育家开始反思大学与大学理念。

同时,对通识教育问题也进行了深研究。

由于取消了共同必修课,大学自主通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台湾清华大学于1990年正式成立第一个"通识教育中心",1992年主办"通识教育论坛:

共识与对策",并于当年决定成立台湾中华通识教育学会,同时"通识教育季刊"。

1994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

1995年,主办了第一届通识教师研讨班。

台湾通识教育界一般承认,台湾通识教育协会于1993年正式成立后即宣告了台湾高教通识教育新时代的来临。

1993年也被称为"通识元年"。

  通识教育协会带动了台湾的通识教改运动,并在反思中逐步形成了以下思想:

一、回归大学精神的"趋向整合为一",培养全人与公民:

先成为人,再成为男人女人,后成为士农工商;二、专业教育为垂直教育,通识教育为平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的"菱形"就是高校应提供的"最大公约识";三、通识教育应以科际整合课程来扩大受教者的"人生宽度",主张"先博再精"与"先通再专",因此以通识教育来延长过早的"专业套牢";四、一技之长已经变短,通识教育应提供受教者"可转寰空间"与"可转移性技能";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企图在短短数年内授尽天下一切知识注定要失败,钓鱼给受教者吃,不如教他们钓鱼,强调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考、理所不然等多元智能,而得以终生学习;六、"僵师"太多,无法成为受教育者的典范,未来老师的"自我博物馆化"或"通识化"成效将决定台湾高等教育的成败;七、技职高等教育体系应藉通识教育化技术为艺术,否则将产生了"匠人"大专院校;八、通识教育应转"学答"至"学问",因此以传授知识为辅,而改以智识、见识与洞识为主;九、由毕业生的期望人格特质(例如团队精神、创意、幽默等)出发来规划通识课程。

  为落实通识教育的心动与行动,台湾通识教育协会除了举办各种研讨会与九届教师研讨班来宣传通识教育理念外,还于1998年负责执行首次一般高教体系(20公立大学、23私立大学、15公立单科学院与师范学院、9私立单科学院)的通识教育评鉴,针对八大项目共40个指针,展开资料与现场访查,最后结果以优、良、可、有待改善四个等级予以公布。

  在这一阶段的几年实践中,评价结果显示了以下特点:

一、私立大专院校有较强的进取心,公立大学仍有包袱,施展不开,师范学院的通识规模不够,推动有瓶颈;二、通识教育多元化的结果已呈现,例如组织由组、科、部、中心到院及委员会;通识学分由8至36(按本科四年128学分制,最高者可达28%);通识课程分类由学术分类到校风分类(中原大学的天人物我类等);开课内容五花八门,由全校必修核心通识(主菜)到通识学程(套餐)、通识选修(自助餐);三、校园通识教育氛围的营造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台湾教育界已达到这样的共识:

教育应当是全人教育,全人花朵=专业花蕊+通识花瓣。

依据"最小法则",供应最少的元素,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成长,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稀有元素",可以作为一所大专院校"自创品牌"的机会。

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下,高教系统更应坚守"象牙塔"的角色,与社会保持距离以便由塔的较高格局来"守望"社会,进而"吐出象牙"来带动社会进步。

高等学校使受教育者成为全人化的人生资本才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应扮演的角色,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大大的学",另一方面也使大学本身符合"大学可以言大"的气魄与格局。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沟通、思考、批判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研究学问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

  二、培养学生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与了解。

  三、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启发人文素养,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并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完整的概念。

  四、对社会的关怀,使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现代公民。

  五、培养具有世界观的公民,不仅了解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更要对其他文化包容和探索,并了解自身与他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六、让学生对人类过去历史、文明的了解,并进而鉴往知来,为未来21世纪预做准备,学习各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七、强调对伦理与道德的思考,使之面临道德问题时,能作敏锐的判断与正确的选择。

  三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

  目前,台湾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设有实体性的通识教育机构。

一些大学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研讨通识教育的理念、审定通识教育规划。

委员会主任往往是大学高层领导,委员则是各院系的院长主任。

具体负责通识教育的部门有的是独立的院系级单位,有的是隶属于教务处下的单位。

名称各不相同,大多称通识教育中心,也有称通识教育学院、共同科等。

有的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只是一个管理部门,人数较少,只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管理通识教育环节,教师则全部来自其他院系。

有的通识教育中心规模很大,有很多专任教师。

例如,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有44位专任教师。

当然,这些大学的通识教育也需要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

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专任教师26位,兼任教师达35位。

通常,通识教育中心的主任都是资深教授或其他院系的主任院长兼任。

  例如,台湾成功大学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其主任是校长聘任。

委员会是研究与规划全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决策单位。

教务长为召集人,各学院院长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

另由校长聘请教授若干人为委员,任期一年,可以连任。

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决定的重大事宜包括:

通识教育发展方向与政策研究;通识教育重大计划审议;通识教育中心组织及设置办法修订审查;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复审。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大致以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参加通识教育讲座、参与通识教育讨论、参加通识教育活动为主。

由于选课人数通常较多,给举办活动和讨论带来很大困难。

于是,通识课程教师往往根据课程的特点,限定选课人数,以便在课堂中开展讨论。

所以,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听课和讲座。

  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之际,台湾教育当局为推进通识教育,使学生有机会聆听名家的思想和心声,特别通过网络举办"国家通识教育讲座"。

20xx年,"国家通识教育讲座"共计有15次。

举办该讲座的目的是:

"为使同学有更大格局、更高眼光、更宽胸怀之认识,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及生活品质,因应社会多元化之发展趋势,经教育部补助由成功大学主办,邀集国内外杰出人士畅谈身为现代人所应关心的问题,并透过国内远距教学系统供全国校院收播、开课。

"

  "国家通识教育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权威人,以专题讲座方式配合远距教学,采取延时收播或联机收播方式上课。

每一场次有一位主持人、二位与谈人及一位讲座。

各校以主播一场为原则,其余场次可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收播。

在讲座现场,安排上课学生参加,由主持人、讲座、与谈人主导授课,学生可以现场参与提问和讨论、发言彼此互动,学校可指派相关教师、助教或助理协助,每场次三小时的讲座视同正常上课,各校均需依上课规定及注意事项聆听,规划为授予学分的学校要求学生撰写心得报告或作业,评定成绩。

  收播学校可采取同步或异步收播方式。

各校依各场次主播时间安排学生于指定远距教学收播教室,透过数字通信网路与讲座现场同步上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讲座现场联机互动。

收播学校也安排教师或助教在上课时间内掌握教室内学生听课状况及维持教室秩序。

异步方式为收播学校不同时联机讲座现场同步上课,而采用录音录像或从网上下载讲座资料,安排学生于适当时间到视听教室上课。

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协助学生听讲。

台湾所有大专院校、在学学生或社区大学、地方有线电视台之全民终身学习意愿者都可参加这类讲座。

  20xx年度15场讲座报告人为:

  王永庆台塑企业董事长;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长

  田长霖中央研究院院士;何大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京中央研究院院士;殷琪大陆工程总经理

  许倬云中央研究院院士;殷允梵天下杂志发行人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定信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忠谋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杨国枢中央研究院院士

  圣严大师法鼓山开创法师;比尔·盖茨微软公司总裁

  约翰·钱伯斯CISCO总裁。

  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讲座开设方法不尽可同。

有的每学期开出15次左右涉及领域非常宽泛的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其中的6次,然后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讲座心得。

经教师评定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有的就某一领域开出若干次讲座,要求学生参加其中的部分或全部讲座,同样以写学习报告的形式取得成绩。

另有的大学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这门课程包括了不同领域的10次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参加全部各次讲座。

本报告附录一、二分别附上台湾中山大学的两个系列讲座和台湾大学的通识讲座的有关内容。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环节是通识教育课程计划。

通常,通识教育课程都分成几大类,要求每个学生从每个类中选修规定的学分。

台湾大学的专业课程之外,分成共同必须课和通识教育课。

共同必修科十八学分,包括国文六学分﹑外文六学分﹑历史四学分﹑本国宪法与公民教育二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学﹑社会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共计选修12学分。

如果某一领域属于本人的专业,则须在其余三个领域内选够12学分,每个领域必须选够4学分。

中山大学将通识课程也分成四大类,分别是人文类、社会科学类、数理科学类、应用科学类。

台湾清华大学将通识课程分成三大类,分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文学领域,每一领域包括若干子领域:

自然科学类包括基础科学类、应用科学类;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法政类、社会、心理、人类、教育、性别研究类和管理、信息、经济类;人文学领域包括艺术类、哲学宗教类、人文、语言、历史类。

  东海大学的通识课程除通识讲座外,课程分成三个领域:

人文与艺术领域、社会与历史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要求每个领域至少选修四个学分。

阳明大学通识课程分成国文通识课程、外文通识课程、哲学通识破课程、艺术通识课程、其他通识课程五类。

要求至少选修8学分,其中哲学和艺术分别必须选够2学分。

东吴大学按培养要求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社会关怀、自然与人、生活知能。

交通大学将通识课程分成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

静宜大学则根据大学的特点,将通识课程分成宗教与价值哲学、文学与精致文化、史学与社会科学、生态与文明四个部分。

有的大学则按照原来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共同科划分成七大领域:

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

  台湾各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数量十分庞大,课程开设得很细。

尽管各大学的专长与特点不同,但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大都有很大的覆盖面,基本可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

附录所示几所较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情况。

  通识课程开设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范畴是人文素养。

经由人文学科之课程的安排与设计,以提供整合的判断力、文学与艺术修养、宗教心灵的陶冶、理想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反省与陶成。

  第二大类是社会关怀。

经由社会科学的认知,而成为有能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及批判社会的社会人。

不但有能力从各种制度环境的局限中获得自由,愿致力改造人类共同生活的品质,也因学会自尊互尊而与他人成为社群生活的共同体。

  第三类是自然与人。

由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深深影响人文世界之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