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508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16小题,每题2分,共32分)

1.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D.货架上的商品

2.光的三基色是(  )

A.红、蓝、黄色B.红、蓝、绿色C.红、黄、青色D.各种颜色

3.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白色污染是最普遍的一类光污染。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

C.光的色散D.光沿直线传播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6.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7.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8.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

9.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

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

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D.水中荷花的倒影

10.如图,图1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2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不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1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B.2.357cmC.2.35cmD.2.4cm

12.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

13.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4m处,若人向镜移动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6mB.变大5mC.不变6mD.不变8m

14.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16.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周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汽车的速度是34m/s

D.汽车的速度是30.9m/s

二、填空题(本大题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7.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合  m/s。

18.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  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9.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20.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  、  (选填“榆堤”或“船”)为参照物。

21.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

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22.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

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  像(选填“虚”或“实”)

23.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玻璃在  侧。

24.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

由图可知  (甲透镜/乙透镜)是凹透镜,可用于  (近视/远视)眼的矫正。

三.作图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要求:

用铅笔和尺子作图))

25.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请按照要求作答:

①画反射光线;②标出反射角。

26.如图所示,请在图中面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7.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

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注意标出法线)。

28.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

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共28分)

29.(4分)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

30.(4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

(1)该实验原理:

  (填公式)。

(2)实验中,小车在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填“大”或“小”)

31.(5分)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

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和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32.(4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33.(4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像。

(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

34.(7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六、计算题(16分;要求:

要有详细的过程,有公式、数值单位代入,最后结果有单位)

35.(8分)厦门杏林跨海特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非常壮观,其中公路桥全长8.5km,而铁路桥全长5.4km。

一辆小轿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

求:

(1)小轿车通过公路桥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2)若铁路桥通车后,一列长100m的火车完全通过铁路桥只需要3min,请计算火车在铁路桥上的平均速度。

(3)铁路桥为直线形,而“隔壁”的公路桥呈“M”形起伏,通过高低落差,火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车辆造成眩光影响。

请说说这里包含的光学知识是什么?

36.(8分)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16小题,每题2分,共32分)

1.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D.货架上的商品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

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

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

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光的三基色是(  )

A.红、蓝、黄色B.红、蓝、绿色C.红、黄、青色D.各种颜色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能合成多种彩色光。

【解答】解:

光的三基色是指红、绿、蓝三种色光;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三原色,是一道基础题,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答。

3.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白色污染是最普遍的一类光污染。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

C.光的色散D.光沿直线传播

【分析】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被反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是光的反射,比如:

漫反射、镜面反射;目前的光污染主要是镜面反射。

【解答】解: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白色污染。

故选:

A。

【点评】考查光的反射的实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

A、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A正确;

B、音叉发出的不是超声波,所以此实验不能说明超声波是否具有能量,故B错误;

C、此实验无法验证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的变化,故C错误;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大,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

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6.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用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

真空不能传声。

逆向思考:

传声就不能真空,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实验,记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就不能传声。

7.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

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图示含义为禁止鸣笛,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8.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种类没有关系。

【解答】解:

A、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地面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此选项错误;

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此选项正确;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

此选项错误;

D、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声音的品质及减弱噪声的方法,解答的关键是熟悉相应的声现象规律。

9.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

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

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D.水中荷花的倒影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发生“水星凌日”现象时,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水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解:

当水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看到水星从太阳面上移过,这就是“金星凌日”现象,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B、河水看起来变浅”属于光的折射,“C、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D、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故选:

A。

【点评】一般来说:

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很少见,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

10.如图,图1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2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不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

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

=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

故C正确;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

故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B.2.357cmC.2.35cmD.2.4cm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为L=

≈2.36cm。

故选:

A。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12.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

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3.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4m处,若人向镜移动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6mB.变大5mC.不变6mD.不变8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

(1)人站在穿衣镜前4m处,镜子里的像距镜面也是4m,若人向镜子靠近1米,此时人到镜面的距离是4m﹣1m=3m,物像等距,此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3m,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3m+3m=6m。

(2)镜中的像始终与物体等大,因此不管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镜中的像不变。

故选:

C。

【点评】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2)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事实上并没有变。

14.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