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389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 解析.docx

过关检测语文选修1单元综合检测二适用粤教版答案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

(二)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喝彩/喝令 混合/混乱 千乘之国/乘风破浪

B.场合/捧场晕厥/晕倒差之毫厘/差强人意

C.拗口/执拗度量/气度荷枪实弹/肩负重荷

D.舌苔/苔藓住宿/宿儒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解析:

选B。

A项,hè,hùn,shènɡ/chénɡ;B项,chǎnɡ,yūn,chā;C项,ào/niù,dù,hè;D项,tāi/tái,sù,dà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大、万科联大房企同一时间、同一主题做足宣传、论品牌,莫非光大景湖时代城与万科金域华府“心有灵犀”?

B.春天的公园里五彩缤纷,各个品种的鲜花真可谓国色天香,让游人看的眼花缭乱。

C.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有比较敏感的恻隐之心、博爱之情,以及比较发达的社会组织,才有可能创办出数量较多且运转成功的公益慈善事业。

D.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解析:

选B。

A项,心有灵犀:

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

B项,国色天香: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C项,恻隐之心: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D项,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2011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

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解析:

选C。

A项,句式杂糅,“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句,可改为“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或“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项,主谓搭配不当,“审美体验”的陈述主体应为人,而句中承前主语为“《野鸭子》”;D项,语序不当,将“巨大”的调至“覆斗形上盖”前。

4.下面这首诗是萧绎的《折杨柳》,请根据原诗语境和古诗常识,将所给诗句按正确的顺序填入诗中的空白处,使原诗意思连贯,音韵和谐。

折杨柳

萧 绎

巫山巫峡场,垂柳复垂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①山似莲花艳 ②故人怀故乡 ③同心且同折 ④流如明月光

这四句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________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解析:

选C。

③紧承上句,折柳送别,意为不忘故乡,所以下句是②,而①④写莲花之艳美,流动如明月之光。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贾岛传

岛,字阆仙,范阳人也。

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

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

尝叹曰:

“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

“落叶满长安。

”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

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韩驻久之,曰:

“敲字佳。

”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

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

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曰:

“郎君鲜

自足,何会此耶?

”帝下楼去。

既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

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

后稍迁普州司仓。

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

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命薄。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

况味萧条,生计岨峿。

自题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

“此吾终年苦心也。

”痛饮长谣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贾岛》,有改动)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旋:

不久

B.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衢:

大道

C.喜不自胜胜:

能承受

D.后稍迁普州司仓迁:

贬职

解析:

选D。

迁:

升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D。

①“乃”为“就”,②为“竟然”。

A项,两个“以”都表示“用来”。

B项,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可不译,无实义。

C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岛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一组是(3分)(  )

①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②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

③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④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⑤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

⑥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D.③⑤⑥

解析:

选C。

①是其诗歌风格;③是贾岛外出在路上的情景;⑥表现贾岛对富贵之人的蔑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

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

B.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刘栖楚心胸狭窄,而相比之下,韩愈不仅心胸豁达,而且还是个爱才惜才的伯乐。

C.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

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蔑的态度。

D.贾岛以苦吟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苦吟的表现。

每到除夕之夜,取出一年所作,焚香再拜,酹酒祝之,痛饮长谣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心。

解析:

选B。

其中“刘栖楚心胸狭窄”与韩愈“心胸豁达”的表述不正确。

9.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3分)

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2)①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

②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

参考译文:

贾岛,字阆仙,范阳人。

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

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寺。

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

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视而不见。

他曾感叹说:

“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

”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

贾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

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

“落叶满长安。

”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得自己不能控制。

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

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

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

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

韩愈立马良久,说:

“敲字好。

”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

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

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了名。

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

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

“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自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

”皇上就下楼去了。

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

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升为普州司仓。

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

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

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

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

自己题诗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

“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

”然后举杯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

10.(201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7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 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

“安得”。

(2)①对比:

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杜牧《早雁》)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3)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籍《节妇吟》)

(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答案:

(1)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2)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3)还君明珠双泪垂 何不相逢未嫁时

(4)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

“诗言志。

”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

艾青说:

“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胡风说:

“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

“我被生活感动过吗?

”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

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

“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

“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

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现代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解析:

选BD。

B项“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项“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对。

13.下面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3分)(  )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胡风说:

“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

“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解析:

选A。

A项的表述与“人的内心情感”无关。

14.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后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15.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儿时就背诵唐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绝句,当时只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

中年以后,才悟出这诗的妙处全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都。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第一站盘桓之地,都定在扬州。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在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1000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有人终生困顿潦倒,喝凉水都塞牙;有人少年得志,到老也无灾咎。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

比起杭州、苏州,它受到的蹂躏最多。

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八个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了。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汇,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

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褒扬的意思。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三个人支张桌子,弄台电脑,派出的名片却是“亚洲咨询公司”一类;两三张食桌的厅堂,美其名曰“食街”。

总之,能吹到多大就吹到多大。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焦循这样的秀才。

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

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

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飞燕语的三月却不一样:

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花草的幽香。

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节)

16.请分析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文字交代扬州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人文风气和扬州在地理上所具有的江南特质,为下文凸显扬州烟花三月的景致和诗意作了铺垫。

17.作者认为“小秦淮”与“瘦西湖”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请分别说一说这两处名字有着怎样的意味?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秦淮:

着一“小”字,就有了小家碧玉般的温存感觉;瘦西湖:

着一“瘦”字,便有了玲珑、纤柔、清丽的美感。

18.为什么说《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妙处全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

请结合文意和原诗诗意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烟花三月,扬州的山水风光迷离、温婉、优美,显示出江南景色的极致;诗歌将挚友间的离别与太平繁荣、春意浓郁的扬州联系在一起,使离别充满诗情画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杜甫在夔州

①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

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

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②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

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

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

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

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

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

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

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