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6720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9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docx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纲教师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体系

历史必修①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⑴义务:

①政治: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

    ②军事:

随从作战

    ③经济:

交纳贡赋

⑵权利:

①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②在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4、作用(影响):

①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③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造到破坏,形成了分裂割据

二、宗法制:

1、内容:

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1、原因:

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2、过程: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0年开始,公元前221年完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创立:

秦始皇

②特点:

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秦朝的中央官制:

①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建立:

①建立: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②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

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

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3、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二、元朝的行省制:

1、机构设置:

⑴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⑵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2、行省权力: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

科举制(隋炀帝时开创)

评价:

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

A、措施:

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B、影响: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设内阁:

A、形成: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B、评价:

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

清雍正帝时

②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使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至清)

君权与相权(中央制度)中央与地方(地方制度)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唐:

三省六部制

元: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

设内阁(明成祖朱棣)

清:

设军机处(雍正帝、发展到顶峰)

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背景:

⑴根本原因: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⑵直接原因:

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结果: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过:

1856年~1860年,火烧圆明园

3、结果: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

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反清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1851~1864):

1、前期主要斗争史实:

⑴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⑵定都天京:

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与清廷对峙

⑶北伐、西征:

①时间:

定都天京后

②结果:

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为西征创造条件

西征,太平天国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纲领文件:

⑴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

A、土地分配:

a、原则: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

b、方法: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B、产品分配:

a、原则: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b、方法:

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C、理想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评价:

A、革命性: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

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⑵后期《资政新篇》

⑴提出:

1859年,洪仁玕

⑵内容:

政治上: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上:

设立新式学堂

⑶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第3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清军出兵之机侵入朝鲜,并蓄意挑起侵华战争。

2、经过:

⑴时间:

1894~1895年

⑵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以清军惨败而结束。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⑴根本目的:

瓜分中国。

⑵直接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⑴时间:

1900年

⑵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3、结果:

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4课辛亥革命

一、酝酿和爆发:

1、兴中会的成立:

⑴时间、地点、人物:

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

⑵宗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⑶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⑴时间、地点、人物:

1905年东京孙中山

⑵政治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⑶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⑴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率先起义

⑵结果:

武汉三镇光复。

二、革命政权的建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1.1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春)

①内容:

主权在民;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自由与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②目的:

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③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人民版)

三、历史意义:

1、性质: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⑴政治上:

①推翻了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

⑵思想上:

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⑶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第5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

“外争国权(体现反帝),内惩国贼(体现反封建)”等

3、过程:

⑴阶段:

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5日后:

运动中心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⑵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3、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⑴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