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151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第二轮)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阅读一篇传记,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这些内容归纳整理,即:

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2、抓住文本中的叙事和描写,分析传主的个性、情感,把握传主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3、通过作者遣词造句的倾向和作者对传主的评述,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传主事迹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文本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或运用效果。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传记要要有两种意识

整体意识。

现代文的应试阅读首先要通晓大意,整体把握,为下一步准确解题做准备。

关注点:

一分清层次结构,文章分为哪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二明确写法,文章运用的表达方法,语言的特点等;三是领会重要语句内涵及作用,哪些语句跟中心事件、中心任务、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

文本意识。

考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作者的理解,不能以生活的经验代替文章的意思。

传记答题方法

a、审读题干,明确问题指向。

如果是问答题,我们要关注文点,即问题的关键处;如果是简答题,我们要关注关键词。

b、要点意识。

评分时是按要点评分。

c、规范意识。

要注意答案的准确、规范。

准确:

是指答是所问,符合文意。

规范:

一是格式规范,给人条理清晰的感觉;一是语言规范,通顺、明晰,尽量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词语。

传记的表现手法: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

下面重点说明几点。

1.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语,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

同学、学生、友人、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引用的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增强真实性)。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2.表达方式

⑴顺叙:

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⑵倒叙:

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

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⑶插叙:

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

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选材与结构

⑴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⑵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4.艺术手法

(1)、象征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对比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3)、衬托

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它可以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4)、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题的答题要领

①有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具体说,就是:

①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一般来说,这类开放性的考题,命题人并不限定论点的唯一性。

只要不涉及是非性论题,考生一般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你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既可以肯定褒扬某种做法也可以指出其不足。

简述答题无需标新立异,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在保证立论正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选择易于表述、利于自己把握的观点。

②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

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

③简要论述,联系实际

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引申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

④语言精练,条理清楚,结构得当。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练习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

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

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

“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

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

”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

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

那年,他28岁。

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

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

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

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

父亲曾含泪劝他:

“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

你好好听我劝。

”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

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

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

“我尽力。

”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

“要拼命!

”林义杰回忆说:

“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

”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

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

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

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

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

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

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

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

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

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

开始改变。

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

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

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

“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

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

”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D.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

(2)林义杰“个性执着”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要概括。

(6分)

答:

 

 (3)第①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6分)

①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答:

 

②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答:

 

(4)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

林义杰“对待生

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

你如何看待他的态度?

请结合原文,联

系实际作简要说明。

(8分)

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练习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

环保。

“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

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6分)

答: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

为什么?

(8分)

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

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

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的人。

她的父亲扬荫杭,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

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

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

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

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

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

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

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

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

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

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

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

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父亲却一口拒绝,说:

“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杨绛说:

“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说:

“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

去不去在你。

”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

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

他对女儿说:

“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

DarecosavNo!

敢吗?

”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

“我不赞成,我不去!

”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

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父亲钻研的是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

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

“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

”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

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

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

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扣呼”之类不感兴趣。

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

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

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呢?

”父亲说:

“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

父亲有一次问杨绛: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

“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

“我也这样。

”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

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

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

一次父亲叫住她说:

“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

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

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恬淡质朴,一如杨绛父女间的情感,同时选材也很典型精当,在简单平实的陈述与描写中表现了杨绛与其父亲之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

B.在女中读书的时候,杨绛虽然很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去街上进行演讲,因为虽然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淡薄,但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C.杨绛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赞同孔子的观点态度,但他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的经历对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D.杨绛的父亲对女儿讲述他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时的往事,是为了体现其政治方面的严谨,在极小的事情上也要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态度。

E.从文章记述中可以看出杨绛之所以成为作家、著名学者,离不开她少女时期家庭生活的熏陶,特别是她的父亲对她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钱钟书觉得杨绛的父亲“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请结合全文回答,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

(6分)

答:

 

(3).文章在表现杨绛与其父亲的时候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4).杨绛的父亲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你觉得其中哪一点对现实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最有启示?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

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

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

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

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

贝多芬有句名言:

“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

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

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

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

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

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

正像傅雷所言:

“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

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

“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

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

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

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

“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

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

最后剩下的5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