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103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docx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

孩子任性的处置方法

一、什么是任性?

任性:

就是任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二、如何认识“任性”

1岁以后,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

2-4岁的幼儿正好处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这时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么听话了,会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要大人帮忙。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弄个明白。

但是,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通常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家长如果断然拒绝,反而会刺激孩子的任性行为。

处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对事物的领受能力特别快,因此这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产生任性的原因

1、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

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2、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

父母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3、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

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

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四、对待任性的通用法则

1、明确告诉宝宝该做什么

当孩子再闹的时候,不要问他“行不行”。

妈妈对宝宝说话尽量使用“很晚了,该睡觉了”、“天凉了,要多穿一件衣服”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话,而不使用“宝宝乖,睡觉好不好”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2、用爱化解孩子任性行为

父母在管教任性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态度要温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爸爸妈妈一定要明白,两岁的小宝宝绝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生气的。

处于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独立倾向,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父母如果横加指责和打骂,孩子虽然可能暂时听话,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大大受挫。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

孩子往往可能从大人的神态和语态中检测大人是否喜欢他,对他是责骂亦或是鼓励。

成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3、转移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

反之,你越是不答应,他就会闹得越凶。

例如,妈妈有一次在打手机的时候被孩子看见了,非要拿来玩不可。

妈妈说小孩子不许动大人的东西,孩子就急得直跺脚。

这时,爸爸对说:

“宝贝,我们一起打电话给奶奶吧,奶奶想宝贝了。

”孩子马上停止了哭闹,跑去和爸爸玩了。

其实,当孩子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使性子时,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让孩子自讨没趣。

当孩子做出让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爸爸妈妈接受的。

五、15种任性行为的破解之道

1、顶嘴

当父母对孩子有一个要求没,而孩子反驳家长的时候,父母可以不再言语。

事后与孩子讨论一个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双方达成共识。

解读:

孩子的话显然是出自于家人的版本。

如果家庭崇尚民主,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方式。

他的行为本质是没有错的。

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2、批评就摔门

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

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

解读:

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

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

父母忽视家庭人际,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3、耍脾气

好比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

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

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

平时,要特别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4、反驳有理

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

针对“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不可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

爸爸妈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历过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具体地指导孩子的行为,逐步发展孩子的思维。

解读:

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他们受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推理,并据此反驳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

5、不理你

日常生活是有作息时间的。

父母需要制定规矩和运用策略。

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

解读:

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

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

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有时也是正常的。

6、化妆品刷墙

孩子的行为提示:

他对探索自然感兴趣。

请和他一起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他做油盐酱醋糖“搅和”的实验。

或为他提供各种颜料,让他混合,观察变化,并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

最好,从此你对科普也发生浓厚的兴趣。

解读:

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儿子。

千万别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

 

7、用虫吓姐姐

常带孩子看幽默漫画,讲幽默故事,同时关照孩子使人生气、害怕的行为“不可以”。

平时,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运用幽默的技巧。

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说“有个人哭呀哭,哭出两缸眼泪水,结果就在泪水里游泳了”,孩子会觉得很滑稽而破涕为笑。

解读:

这是儿童的恶作剧,也是儿童的幽默。

他要的就是“姐姐尖声哭叫”的效果。

须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乐观,不可粗暴扼杀。

8、不断要新玩具

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

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

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

解读:

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

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

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具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

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

9、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

对她的鬼脸不予理睬,平静而坚决地要求地把筷子捡起来。

若孩子坚决不捡,也不要坚持,自己处理好,饭桌上权当没发生这一幕。

因为即使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

事后沟通,让她知道,生气时可以扔靠垫(不会摔坏);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我觉得没人理睬我!

”平时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解读:

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

特别是有客人时,孩子有时会感到被忽视,而故意“不听话”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骂。

做鬼脸,很可能是有次她偶尔做了,获得成功:

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气为乐,不再处罚她。

10、缠人撒娇

妈妈要注意主动亲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时候才予以满足。

如果必须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学会粘你。

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她。

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妈妈什么时候会陪伴她的焦虑状态中,妈妈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解读:

早期母子依恋没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特别粘妈妈。

11、要玩,不肯回家

让孩子尽可能尽兴玩。

平时给孩子更多的户外运动机会,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提前告诉离开时间(如再过10分钟回家),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会取得较好的合作。

平时,父母要强调并做到“说话算数”,还要夸大地表扬孩子如何遵守约定。

解读:

这种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玩性特别强或是平时玩得太少而玩起来不肯收场,这是人的天性。

玩性正浓时让孩子离开,无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

请理解孩子。

12、要吃冰镇饮料

从一开始就告知“一天吃一支棒冰可以,两支不可以”,孩子多会乖乖接受。

已经错过了“一开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冷饮吃多了拉肚子的道理。

故事宜在平时讲,而不是孩子已经开闹才临时抱佛脚。

解读:

孩子口感多喜冷饮,但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吃多了不好”,什么才是“多”?

13、一再挫折激发怒气

不要每次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就严厉的批评与惩罚,事后,只字不提。

应该,批评过后,等孩子心情平和的时候,耐心的和孩子讲道理,适当的建立家长的威信,适当的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要和孩子交朋友。

解读:

一再的挫折容易引发负性情绪积累、爆发。

对不听话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父母要有“红灯区”、“绿灯区”,还要有“黄灯区”,让孩子清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14、霸道的孩子

态度坚决、口气平和地制止抢夺行为,但不能训斥打骂(不可以暴力对待其半暴力行为)。

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

事后再就事论事讲道理。

请给孩子温暖的关怀与理智之爱,这种氛围会让他不轻易动武,且不可事事以他为中心。

解读:

若孩子2岁,这种行为属于正常,4岁值得注意,8岁就是霸道。

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孩子自我中心没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仍然停留在2岁的水平上,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15、情绪戏剧化

父母务必情绪稳定,视变不变,视乱不乱。

处理事情态度温和但坚定,以健康、稳定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并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

同时要准备打持久战。

所幸,孩子的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增大和良好的教育,其情绪稳定性将逐步提高。

解读:

每个孩子的气质、情绪稳定性都会有差异。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情绪稳定性越差,成熟也意味着情绪稳定性提高。

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情绪状况,神经质的父母很容易带出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布奇来帮忙:

(3-4岁)3月份课程——任性

(1)宝宝任性的背后

 

 

<案例>丁丁今年四岁了,妈妈发现他最近越来越不听话了,凡事都得由着他的性子来,非常任性。

妈妈带着他逛超市,只要妈妈不给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开始大吵大闹,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每次吃饭前丁丁都会闹着吃零食,一旦满足不了要求,他就拒绝吃饭。

妈妈对丁丁是软硬兼施,可是他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任性已经成为宝宝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是什么造成宝宝任性的呢?

3-4岁的宝宝独立性逐渐增强,开始经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试图摆脱大人的束缚,不再像以前一样听话,出现了不服管教的特性。

父母让做的事他不做,不让做的事,他偏去做。

实际上,这是宝宝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宝宝开始有了自尊心,他们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就出现了种种让家长头疼的任性行为。

宝宝由于独立性发展而出现的任性行为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其实,宝宝大部分的任性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家长针对宝宝任性的处理方式不统一,相互矛盾。

一方批评教育宝宝的时候,如果另一方采取袒护或妥协的方式,就会让宝宝“钻空子”,认为自己有靠山,这会使他的任性行为愈演愈烈。

二、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

有些宝宝任性是由于家长对其过于宠爱和呵护。

家长觉得宝宝还小,无节制地满足宝宝的一切要求。

父母这种宽容迁就的态度是宝宝产生任性心理的温床。

另一些家长对宝宝则采取相反的态度。

他们对宝宝过于严厉,甚至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对待宝宝的合理要求,久而久之宝宝会有反叛心理,变得执拗,进而产生种种任性行为。

三、模仿别人。

周围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他们出现任性举动,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时,无形中就给宝宝树立一个反面榜样。

由于宝宝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变得任性。

另外,成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任性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

每个宝宝任性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因素,家长要留心观察宝宝的行为,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减少宝宝的任性行为。

 

(3-4岁)3月份课程——任性

(2)对付任性宝宝,教你几招

 

宝宝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多少都有点任性。

任性的宝宝往往随心所欲,如果不加以纠正,不仅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对以后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对付任性宝宝的妙招,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第一招:

树立榜样

面对宝宝的任性,家长可以根据他们爱听故事的心理,利用儿童读物或动画片里面的榜样来教育孩子。

家长通过对比榜样行为与宝宝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让宝宝受到启示,明白任性是一种坏毛病。

另外,家长可以给宝宝介绍认识一两个通情达理的小朋友,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帮助宝宝改掉任性的毛病。

第二招:

“打预防针”

家长在带宝宝外出的时候,要先对宝宝“约法三章”。

家长事先向宝宝讲明,一旦违反规则,就立刻停止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说到做到,让宝宝开始产生规则意识,从而减少任性行为。

第三招:

转移注意

宝宝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短,家长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家长利用新奇的事物或活动将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后,他会很快忘掉刚刚坚持的事情和不愉快。

比如小雪吃完一根冰棍还闹着再吃一根,谁劝也不听。

这时候,爸爸告诉小雪要出去放风筝,小雪很快停止了哭闹,开始和爸爸商量放风筝的地点了。

只要爸爸妈妈耐心一点,多观察宝宝的喜好,这样才能顺利用其他事物吸引他。

第四招:

坚定立场,舍得拒绝

面对宝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能一味纵容。

一旦拒绝,家长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即使宝宝使用哭闹的招数,家长也不能心软,否则这些招数就会成为宝宝达到自己目的的“法宝”。

当宝宝发现自己的任性没有效果时,就会收敛这一行为。

第五招:

“冷淡法”

当宝宝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而任性胡闹时,家长不要立刻做出任何反应。

无论家长呵斥宝宝还是对他妥协,都是对他的任性行为的强化。

与此相反,如果家长对他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就能对他的任性行为有一种消除作用,他的任性行为便能渐渐减少。

比如小可晚上非要闹着出去玩,妈妈故意不理睬她。

她闹了一阵子见没人理,就停止了哭闹,开始摆弄起身边的积木了。

这个招数需要家长有足够的克制力不去哄宝宝,但是也不能总对宝宝不理不睬,只是要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再给予适当关注,宝宝便不会觉得自己被忽视。

第六招:

自然后果法

乐乐不爱吃饭,妈妈每次都得哄半天,他才勉强吃一点。

有一次吃中饭的时候,妈妈一狠心没管他,吃完就把饭菜收拾起来了。

过了一阵儿,乐乐吵着肚子饿,妈妈告诉他还没到晚饭时间,不能吃东西。

结果,吃晚饭的时候,乐乐乖乖地坐到了饭桌旁。

在这个案例中,饿肚子的体验就是宝宝不好好吃饭的结果,有时为了纠正宝宝的任性行为,要让他们吃一点小苦头,让宝宝感受到自己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们便不会继续这一行为,这就是自然后果法。

不过,家长要在保证宝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采取这一方法。

当然,对付宝宝的任性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招。

宝宝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家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宝宝的任性行为,让宝宝实现人格的顺利发展。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生活场景:

亮亮是个乖巧的好宝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和爸爸妈妈反着做,妈妈说:

“亮亮,该洗澡了。

”亮亮:

“不要,我不要洗澡。

”爸爸说:

“亮亮,我们一起搭积木吧。

”亮亮:

“不要,我不要搭积木。

”宝宝这样左一个“不要”,右一个“不要”真让人头疼。

亮亮父母该怎么办呢?

 

A.不能妥协,小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对他好,但是家长知道。

家长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爸爸妈妈要强硬点,教宝宝懂规矩。

B.可以用“游戏”来调动宝宝的积极性。

比如要洗澡了,就和宝宝玩“干净好宝宝”的游戏;或者适当地说一些反话,比如说:

“今天有好吃得不得了的鸡蛋,可是宝宝一定不要吃。

C.耐心地给宝宝讲道理,哄哄他,比如告诉他好好吃饭才能长高个,洗了澡的宝宝大家才都喜欢他。

 

分析解读:

2-3岁的宝宝或多或少地开始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

他们变得任性、不听话,经常会说“不”。

这其实是宝宝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将这一特殊的时期称作“第一反抗期”。

宝宝们认识到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他们有了不同于父母的想法,独立自主的要求也变得日趋强烈;他们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什么都想亲自尝试。

同时,他们还不能胜任很多事情,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她也会发点小脾气。

 

布奇来帮忙:

故事中的布奇,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不要穿妈妈准备好的休闲鞋,他不要妈妈给他洗碗,他不要小米碰他的波波熊,他不要妈妈进他的动物园……面对这样的孩子,布奇妈妈总有办法,她理解、尊重孩子,不轻易干涉孩子的行为,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生活中,家长不用强行制止宝宝这种“叛逆”行为。

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宝宝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空间,让宝宝尽情地探索世界。

在这个个性形成的敏感期,充分理解宝宝的心理并给予宝宝适时的引导,对于培养宝宝的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有着促进作用。

 

 

 《布奇乐乐园》2-3岁版

培养宝宝延迟满足能力好处多

家里有了小宝贝,自然会成为全家人的“中心”。

家长们总是心甘情愿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愿望。

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的这种“有求必应”就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可以说,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要幸福,他们手中的“阿拉丁神灯"在需要的时候就被点亮,而且是不限次的。

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们这些做法背后,凝聚了深深的亲子之爱,拳拳的亲子之心。

就像绘本《爱心树》里所描绘的那样:

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无怨无悔地付出,倾其所有。

但是,您知道吗?

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

慢慢地,您会发现,宝宝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一刻也不能等。

您要是稍有拖延,或是准备讲讲道理,他就会用大哭、大喊、大叫、不吃饭、不睡觉、不穿衣服等等来“威胁”你,甚至嗓子哭哑了、肚子饿扁了、困得眼睛睁不开了也“在所不惜”。

这个时候,您肯定不免会深深担忧了:

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在家里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他,可是,将来到了幼儿园呢?

到了学校呢?

进入社会以后呢?

这个时候,您可能没有想到,您之前的有求必应实际上剥夺了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

这需要宝宝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

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对宝宝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呢?

方法有很多,下面这两种技巧是常用且有效的。

您不妨尝试一下:

NO.1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所谓延迟,就是要让宝宝学会等待,有耐心地等待。

为此,您应从对宝宝需要的短时“不回应”做起,以后再根据宝宝的接受能力逐渐推迟回应的时间。

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宝宝等10分钟,他肯定一点儿自我控制的愿望都不会有,哭、闹等“示威”行为也就无可避免了。

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宝宝不免要采取些“示威”行为,这时您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

狠心坚持一下,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只要宝宝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

想一想,您的坚持将换来宝宝的耐心,值得吧?

NO.2转移目标,混淆视听

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

可是宝宝还很小,他们的行为培养往往需要通过“他律”(也就是别人的要求和监督)才能做到延迟满足。

这时,您要尽可能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他的需要上转移开。

比如,他已经吃了很多葡萄了,可还是想吃,您就可以拿他喜欢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2~3岁的宝宝注意力很容易转移。

很快,您就会发现,他玩得很开心,破涕为笑了。

那么,这种转移的办法是不是总是奏效呢?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能他就“不吃这一套”了。

那时,我们也需要对他的自律能力(也就是通过自我控制达到延迟满足目的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监督了。

不管选用什么样的技巧,最关键的一条原则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应”。

只有这样“狠下心来”,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宝宝。

《布奇乐乐园》2-3岁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