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6675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丰富发展的学说体系。

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为什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必然?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体现;其次,这种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注,括号里的是课件上没有我从书上加上去的,可能论述题和选择题会用到。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3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它揭示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7.物质和运动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8.实践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与主观的精神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结果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以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联系和发展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新事物如何取代旧事物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既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合理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3)社会历史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趋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趋势;2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使一个事物的矛盾统一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使事物处在静止状态,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则要打破矛盾统一体,因此,双方矛盾斗争过程是运动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性是绝对的。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其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至始至终存在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

又叫矛盾的绝对性和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

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

其一,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其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其一,对立(区别):

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

其二,统一:

个性和共性有机统一于现实事物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其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5意识的能动性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预测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观念创造)③意识活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

16.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18.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9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人所特有的。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2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

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二、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条件:

第一,理论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论要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到实践中去,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求得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4、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①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广度上的有限性)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深度上的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因此,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的东西必须是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起来的东西。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因此,它是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起来的桥梁。

27.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8.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从功能上看,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批判现实社会;调节和控制现实社会和人的活动,从性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3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

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运筹性因素: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构成,所有制关系,地位关系,分配关系。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