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6595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翻译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翻译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翻译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翻译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理论知识.docx

《翻译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理论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理论知识.docx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

把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aa.”

10.“(译入语)(原语),.”

12.13aa.

二、翻译标准

1.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

“忠实()、通顺()”。

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

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

(1)a;

(2);(3).”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

(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5.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

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969:

12).

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6.纽马克“文本中心”论:

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

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

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

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

8.其他翻译标准?

刘重德:

信达切

许渊冲:

信达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等化、深化、浅化;知之、好之、乐之;发挥译入语优势)

傅雷:

重神似不重形似

钱钟书:

化境

鲁迅: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林语堂:

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郭沫若: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三、翻译过程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

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须具有准确力和表现力,语言须具有生动性和形式美。

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位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

理解和领会原文是从事无论何种翻译的基本功力。

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

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段,或理解表达两个阶段。

四、翻译分类:

2.从涉及到的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语际翻译()(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符际翻译()(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一则新闻。

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明,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论著等)、文学翻译(翻译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和一般性翻译(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

5.从翻译方式上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

泰特勒(,1748-1814)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在书中,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a.);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影响原文一样流畅(.)。

八、常用翻译方法、策略与技巧

1.直译与意译()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造成了两个民族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翻译时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基础有基本的认识,不能逐字翻译。

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言外之意。

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之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不可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

注:

在翻译界通用的方法是将“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

任何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翻译方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准确性,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同一翻译作品中并用,相得益彰。

笔者对翻译界的这种做法完全认同。

笔者认为,两种翻译方法在任何一篇翻译作品中都能并用的话,一定可以译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2.归化和异化()?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s)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1995:

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1997:

43-44)。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2001:

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1997:

59)。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注:

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翻译理论知识概要

第一部分:

翻译术语

1.

a.a,..

(1).

aa,.

()().(,1965:

20).

 

,;.(,1982/1988:

5).

(2).

a,a,."";"","","".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人们会说:

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1989)。

(4).

(1986):

"".

a(,1988:

5).

:

(,1982:

22).

'sa(&,1997:

151).

(5)

aa,a, :

,,,'s,'s(,2001:

236).

(6)

aa.

(,1982:

22).

.Aaa's(&,1997:

21).

.,a.

 

2.

a.

(1).严复(1853-1921)

信():

忠实准确

达(}:

通顺流畅

雅():

文字古雅

"”.'s(《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

岂钓奇哉。

......

:

,.,a,..……

..'s,'t.,,,I,.,I.I,'s,I.,,,.,I,a,……

’s,"",,"".'s.,’s,.,"""”(黄龙,1988:

90)"运用读者所最乐于接受的文体,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劳陇,《翻译通讯》1983年第10期).

(2).鲁迅信()顺()?

(3).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

我们可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层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4).傅雷:

神似()?

以效果而论,(文学)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5).钱钟书:

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昧,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林纾的翻译》,1964)

(6).刘重德:

信()?

达()

切()

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风格().

(《浑金璞玉集》,1994:

9)

(7).许渊冲:

三重标准()(《翻译的艺术》,1984:

26)

低标准

中标准

高标准

内容忠实(信)

明确

准确

精确

(三似)

意似

形似

神似

(三化)

浅化

等化

深化

形式通顺(达)

易懂

通顺

扬长(雅,或传神)

(8).(泰特勒):

a,(1790):

1)a(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当与原作保持一致);

3)

(译作应当和原作一样流畅).

,,,.

(9).A.(奈达):

(功能对等)?

a,:

(2001:

87):

1)A,a.(最低限度而又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定义: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达到能够想像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

2)A,:

a.(最高限度合乎理想的功能对等定义:

译文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

3.

(1).(1896-1982)

1).

2)  .

3)  .

.

1)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一:

孔子说:

“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徐志刚译)

译文二:

,",

a?

?

’s,a?

(译)

[点评]原文同译文一之间的转换属于语内翻译(),即用同一语盲的其他语言符号对原文迸行阐释或者重述()。

原文同译文二之间的转换属于语际翻译(),即两个不同语言之间所进行的转换。

2)原文:

A:

?

B:

“”.

[点评]在这一对话中,B实际上是在迸行一种翻译,这种翻译叫做符际翻译(),即语言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代码转换。

当A询问B几点钟的时候,B只能看钟或者看手表,而钟或者手表并不能说话,B只能根据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来确定具体儿点钟了。

而B所言实际上是言语传达一个非言语信息()。

将非言语信息用言语传达出来是翻译的一种方式,这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从非语言交际系统到语言交际系统的过程。

非语言交际系统和语言交际系统的共同特征是两者都属于"符号系统"(即用于交际的系统)。

雅可布逊)将这种由非语言交际系统到语言交际系统的转换过程称为符际翻译是恰当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在迸行着符际翻译而不自知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译者(1995:

8-9).

(2).(纽马克):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a,(1982/1988:

39):

1).(交际翻译力图对译作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原作读者所获得的效果).

2),,.(语义翻译力图在译作语言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译出原作在上下文中的准确意义).

 

4.

?

a,,

a,,a.

?

"","","'".,,a,a,a,.,"".

""a,,,a,,,;,,,;,a,,a.,,.,a—.

a.,:

;,,;,,,,,,,.,,,,.,(,,,,.);,(全文翻译),(摘译)(编译).

5.

.,;,.,’s"",1898,,,"信、达、雅"().

.'saa.,,a.

.,,"雅".,"雅""".,,.,,"雅"..'s,"雅".,"信、达、切"(,),"信、达、贴"(,),.,,.:

(神似)(化境).,,,,'s.

,,(忠实、准确)(流畅)..,,,.,,,.

6.

:

.,,.,.,..

,"";,"".().,.a.,'s,,,'s,.,.,纸老虎(),一国两制(,),.

..:

·'s 喉结

· 乱七八糟

·.大雨滂沱

·'t.不必担心过早。

(不必自寻烦恼)

·?

你以为我是幼稚可欺的吗?

,,,.

,.,“”,"",.'s.

1

I,…,,,(,)

A:

我爱虎猫,……(爱)电视上放映的英国影片,有绒毛的短衫,核心家庭,……

B:

我喜欢豹猫,……喜欢公共电视台播放的英国电影,喜欢蓬松、柔软的棉毛衫,喜欢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

.,a.A"""核心家庭".,,—,"核心家庭".B"一夫一妻制";'s,,.,.A:

a,.,:

a,,"小家庭".

2:

,,—,.(.)

A:

毛泽东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抗力,是坚韧的材料制成的。

这是义和团设想的由于神力具有的,可以把腹部袒胸给外国人的子弹的那种材料。

B:

毛泽东教养有素,精神支柱铁铸钢打,不怕高压,是由坚韧的组织构成的。

种组织,就是义和拳认为他们通过魔法得到的那种组织袒胸露体,刀枪不入。

:

"","".,,.A,"""材料"(),B"组织"()—.,,,:

:

毛泽东外表温文尔雅,但内心深处却钢铸铁打,既坚韧,又抗压—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当年义和团自信所具有的那种神力,面对洋枪洋炮也敢袒胸露怀。

,.a,.,,.,,;,,.,.

7.?

a.,a..,.a"a".:

:

.

:

电子表比机械表准确得多。

A"",,.,a"".,,,.

8.?

,.,a.:

:

aa.

:

这块表一个月的误差从不超过一秒钟。

"".a,aaa,a.

9.

,a..

10..(形合与意合)

(形合法),,I't..

(意合法)

,;;..

11.

(1).

's.,a...,a.,,.a

: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它的衣裳,却不该削低它的鼻子,剜掉它的眼睛。

(《鲁迅全集》第6卷,348页)

a: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

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

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反对党八股》)

,,(),.

:

1).

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

2).

鳄鱼的眼泪(.猫哭老鼠假慈悲)

3).'s.

情人眼里出美人(.情人眼里出西施)

4).,.

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5).()a

像云雀那样快活(.兴高采烈)

.,!

.—?

(C.:

6).

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

.-""?

(H.:

's)

7).'s

潘多拉的盒子(.灾难和罪恶的来源)

8).

犹大之吻(.虚伪的好意)

9).aa

教猪吹笛(.对牛弹琴)

10).a鞭打死马(.做无用功;白费口舌)

11).a黑马(.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12).像字母一样简单(.非常容易)

13).象牙塔(.人们避免现实生活中烦恼的小天地)

14)..

 

(谚语)美貌只是一层皮(.不可以貌取人)

15). ?

(谚语)美洲豹岂能改变身上的花纹(.本性难移)

16).

(谚语)特洛伊木马(.诡计;隐患;从内部进行颠覆破坏的人)

17)..

(谚语)不要教鱼游泳(.不要班门弄斧)

18).aa

在草堆里找针(.海底捞针)

19).a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20).

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反应)

21)..

约翰是她办公室里的罗迷欧(.办公室里的男情人)

22).

三明治式广告宣传员(.身前身后挂着标语牌的广告宣传员)

a,,a,:

.22,'''t.

这真是又一个如同军规第二十二条的尴尬局面:

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令人左右为难。

注:

22源自美国小说家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22)。

该条军规规定:

飞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常,可以获准不执行飞行任务,但必须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

但同时该军规又规定:

如果飞行员因此提出申请,则充分证明该飞行员能意识到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头脑清醒,神经正常,因此不得豁免飞行任务。

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规定。

(2).

."",(形似意同)(形异意同),a,'..

,,.a"".

.""("").

:

1).a.

2).a

3).()

4)..

5).

6).

7).(来自《圣经》)拦路虎

8)..

9).'s.()

10)..(谚语)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12.

."(具体法)""(抽象法).""""..

:

1).

(来自希腊神话)不和的种子;争吵的根源

2).()'s

(来自《圣经》)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3).

(来自《圣经》)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4).

(来自《圣经》)一贫如洗(穷得象约伯一样)

5).!

天啊!

好家伙!

糟糕!

(.)

.'t,,.(.:

6).(=;,1998:

952)

.·A"".()

·a.(1998:

952)

7).a,a

(=,,1998:

1108)

.,Ia,a,I,,a.()

8).

(=,1998:

130)

.I,()

9).

(=[],.,,1979)

.—"?

I'ta."

—"'t,'—I!

"(1998:

294)

10).aa

(=,,1998:

1489)

.;aa.

A.(1914)aa.a.,“a”(1988:

1;1998:

277)

’s.“”(1959)(《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a(1964)(《翻译原则科学探索》),:

a(),,(1964:

159),a1969.1969(《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

24)

“”“”(1986,)(《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1993:

124).,(1993)(《语言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