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507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docx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时知能评估

一、选择题

1.(2018年高考山东理综)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

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答案:

C

2.(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Ⅰ)

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

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

C

3.(2018年高考广东卷)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

由图可知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所以A错;硅藻是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B错;蓝鲸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其对该食物网的影响不是最大,所以D错,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对。

答案:

C

4.

(2018年高考重庆理综)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解析:

A项中,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未利用的,所以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大于各h产生的CO2量;B项中,由于能量逐渐递减,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项中,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项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循环。

答案:

B

5.(2018年高考浙江理综)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

由于X营养级三个物种数量都下降,而Y、Z营养级数量都上升,所以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也说明“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说法错误,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因为,若Z捕食对象单一,则Y中某物种应明显下降,但Y中没有这种现象;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即便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会很明显,这是因为若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则其数量会明显下降甚至被淘汰,但比较甲、乙前后数量有变化,但同一时期三物种未体现谁胜谁劣。

答案:

A

6.(2018年惠州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分析,选项错误的是(  )

A.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为:

甲(2.50×118kJ·m-2)、乙(13.30×118kJ·m-2)、丙(10.80×118kJ·m-2)、丁(0.28×118kJ·m-2)、戊(250.00×118kJ·m-2),则乙与丙一定是捕食关系

B.增加物种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将加剧

D.人为因素导致生物交流的加强,使地理隔离不再是阻碍生物迁移、不同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

解析:

种群丙与种群乙能量的比值为10.80÷13.30≈81%由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丙和乙不能构成两个相邻的营养级,不一定是捕食关系;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以后,植物的种群密度增大,竞争强度加剧;动物可以乘坐人类的交通工具飘洋过海,因此地理隔离不再是阻碍生物迁移、不同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

答案:

A

7.生产者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同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胞中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也能产生ATP。

在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叶绿体产生的ATP多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之和

B.消费者各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都多于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

C.所有分解者都可通过线粒体产生ATP供能

D.生产者叶绿体产生的ATP与其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ATP之和相等

解析:

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多于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与流向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之和,表现出生长现象。

消费者有的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者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线粒体。

答案:

A

8.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

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理解分析能力。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A正确;鸭子吃红萍为初级消费者,鸭子又吃有害昆虫为次级消费者,故B正确;水稻和红萍占据不同空间,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故D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除水稻、红萍、鸭子和昆虫外,还应包括多种微生物等分解者,故C错误。

答案:

C

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人们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的目的就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流动的方向可以改变,但传递效率不能改变。

答案:

C

10.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

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C→B→A;在5→7年,B的食物减少,天敌增加,故B减少;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在一定地域中,包括A、B、C在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答案:

D

11.(2018年海淀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解析: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C

12.(2018年济宁一模)右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下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________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K或K/2)值。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秸秆废渣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在水稻→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水稻20kg,在水稻→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水稻25kg,因此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kg;农田中的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保持了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1)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分解者 (3)45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标志重捕法 K

14.下图表示一种多层次、多级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工程设计:

先将农作物的秸秆糖化处理,用以饲养家禽、家畜;取它们的排泄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收集残留物作为养殖蚯蚓的原料;最后把蚯蚓的残留物,连同排泄物一同送到农田,物尽其用。

请回答问题:

(1)依据题意,图中的a应是________;是否有能更好地充分调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试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所需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

(3)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氨能被转化为________从而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完成这一转化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

(5)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遵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家禽、家畜 家禽家畜的粪便、蚯蚓的残留物放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供人类利用,同时沼渣再肥田

(2)农作物 太阳能

(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硝酸盐 生产者

(5)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15.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右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解析:

(1)m1是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光能。

m2是系统散失的能量,是热能。

在能量传递中由于大量能量散失,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少,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如粪便),b(B)表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去掉呼吸散失的,即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b,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

(3)由图乙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mkJ,(m-mx)×1/5×1/5+mx×1/5=A,m=25A/(1+4x)。

答案:

(1)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25A/(1+4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