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306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docx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layer):

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

0.02-0.2µ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

0.2-2µ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

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

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

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

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

>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

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tide

定义:

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危害:

①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腮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②赤潮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

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

③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

破坏

④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某些赤潮对鱼、贝类无害,但是鱼、贝产生毒素,可能

危害人体健康。

⑤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

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值、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7.重要的国际研究计划

①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GlobalOceanEcosystemDynamics

②大海洋生态系LMEs——LargeMarineEcosystems

③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GlobalOceanObservingSystem

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系统整合研究IMBER——

IntergatedMarineBiogeochemistryandEcosystemResearch

8.生物泵Biologicalpump

定义:

由有机体所产生的,经过消费、传递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转移或沉降的整个过程。

过程:

大气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吸收是通过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进行的。

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又吞食浮游植物,食肉类的浮游动物吃食草类浮游动物。

这些生命系统所产生的植物和动物碎屑沉降在海洋中,某些沉降物将分解并作为营养物回到海水中,但也有一些,大约1%,到达深海或海床在那里被沉积而不再进入碳循环,这称之为生物泵。

生物泵的净化效果是减少表层海水中的碳含量使得它可以从大气中获取更多的二氧化碳以恢复表层平衡。

9.新生产力Newptoduction

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新生氮源支持的那一部分初级生产力

微食物环microbialfoodloop;微生物环microbialloop

海洋中溶解有机物被微型异养浮游细菌摄取形成微生物型次级生产量,进而被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所利用而形成微型生物摄食关系。

第一章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低等动物或由其形成的简单群体)

1.原生动物的分类(根据运动胞器的类型及生活方式分为5个纲)

鞭毛纲

肉足纲肉足鞭毛虫亚门

纤毛纲Ciliatea——纤毛虫亚门Ciliophora

孢子纲

吸管虫纲

2.夜光虫Noctilucascientillans

个体呈球形,较大种类,直径可达2mm,肉眼可见,可以发光,可形成赤潮

3.有孔虫胎室的形成方式

·小球型:

胎室为两个游动孢子结合而成。

形成的胎室较小。

特点:

虽胎室较小,但整个个体较大,小球型体内的细胞核迅速分裂,每一个核形成

了大球型。

·大球型:

胎室为无性生殖形成。

较大,其后逐渐增加,一般可形成螺旋型,在各室之间有隔,隔上有孔,原生质可以在各个室中。

特点:

有一个细胞核,虽第一胎室大,而整个身体却较小,大球型身体分裂成无数有

两根鞭毛的孢子,孢子离开母体后,成对的结合为结合子,结合子发育成小球型。

·有些种类大小球型旋转地方式也不同,小球型是顺时针的,而大球型是反时针的。

4.有孔虫形态描述方面的概念

①主壳口:

有孔虫发育形成的最后一个室叫终室,其开口叫主壳口。

②次壳口:

有些种类,室与室之间的缝合线等处有小的开口(1个或多个)与外界相通,称为次壳口。

③主壳口赤道位:

平旋壳中线可将壳口平分为二,这种结构称作主壳口赤道位。

④脐:

外壳(室)在形成过程中,在腹面形成的凹陷。

⑤辐射结构:

壳孔及壳上的花纹按辐射状排列

5.纤毛虫亚门Ciliophora

纤毛虫纲Ciliata

原生动物中最大的一纲。

以纤毛为行动和摄食的胞器,身体结构比较复杂。

细胞质明显分为内质和外质。

外质有较薄膜覆盖,内生有纤毛与刺丝泡;内质含有细胞质、食物泡、伸缩泡、色素颗粒和结晶等。

砂壳纤毛虫科Tintinnoididae

第二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有刺胞动物)Cnidaria

1.有刺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辐射对称

具两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

有组织分化

原始的消化腔

原始神经系统

2.水母的形态结构

⑴外部形态⑵内部构造

①伞部①胃管系统

②缘膜(有的有,有的无)②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③垂管③生殖系统

④触手(数目是分类的特征)雌雄同体、雌雄异体,无外部形态差异

⑤刺胞生殖腺:

囊状,线状,叶状,带状,

⑥平衡囊和眼点位于垂管上、辐管上或胃底等部

3.浮浪幼虫

是腔肠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模式幼虫,呈长圆柱形,身体由两胚层组成,外胚层细胞上有纤毛,内胚层细胞集于内,实心,故又称之为实囊幼虫。

4.水母两种生活史

·浮浪幼虫固着水底形成水螅体出芽生殖形成树枝状群体

生殖体出芽生殖产生水母芽水母

·浮浪幼虫固着水底形成水螅体螅状幼体横裂生殖成为横裂体或碟状体

水母

5.水母的主要分类依据

水母的形状

眼点和平衡囊的有无

生殖腺的位置及形状

有无辐管及数目

触手的生长位置、数目

生活史的类型

刺丝胞的特征

6.水螅水母纲、钵水母纲、栉水母门的比较

个体大小

缘膜

中胶层

生殖腺来源

生活史

水螅水母纲

外胚层

大多有世代交替,具水螅型

钵水母纲

内胚层

有世代交替,但水螅型退化

栉水母动物门

两幅对称

有原始中胚层

无世代交替

沙海蜇(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

第4章浮游甲壳动物

1.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身体及附肢均分节,体表被一层较坚硬的几丁质外壳所包被。

②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部分常有愈合现象

③头部有5对附肢

④全部水生,以鳃或皮肤表面进行呼吸

⑤大部分雌雄异体

2.双肢型附肢模式图

3.浮游甲壳动物分类检索表

1.腹部具有附肢—————————————————————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1.腹部不具附肢

2.大颚有触须

3.胸肢多而扁平,呈叶状。

第一触角退化,常见成对的复眼——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3.胸肢4-6对,不呈叶状,第一触角发达,无复眼,仅具单眼

4.体分节不明显,头胸甲有两瓣,呈介壳形,胞肢最多4对——介形亚纲ostracoda

4.体分节明显,通常不具头胸甲,胸肢在正常情况下有5对(末对胸肢常退化)——

——————————————————————————桡足亚纲Copepoda

2.大颚无触须

5.体扁平,头胸部背面有宽大的盾状背甲,胸肢5对,后4对为双肢型,具复眼一对

——————————————————————————鳃尾亚纲Branchiura

5.头胸甲一般形成外套,完全包被体躯和肢体,常具有坚硬的石灰质壳板。

胸肢正常

情况为6对,均为双肢型,不具复眼,仅有单眼————————蔓足亚纲Cirripedia

4.主要浮游甲壳动物分目

·鳃足亚纲branchiopda

无甲目

双甲目——枝角亚目

·介形亚纲Ostracoda

壮肢目

·桡足亚纲Copepoda

哲水蚤目Colanoida

剑水蚤目

猛水蚤目

·软甲亚纲

糠虾目

端足目

涟虫目

等足目

磷虾目

十足目——樱虾科

鳃尾亚纲和蔓足亚纲仅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

5.卤虫Artimiasalina(无甲目)

6.双甲目—枝角亚目

第二触角的节数及刚毛公式为分类的依据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

如:

溞属:

0-0-1-3内肢的节数和刚毛数

1-1-3

(指的是外肢4节,每节刚毛分别是0,0,1,3个,内肢3节,每节刚毛1,1,3个)

7.桡足亚纲Copepoda种类最多,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8.

桡足亚纲形态构造

身体略成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后者较细。

之间有一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别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

在哲水蚤目,活动关节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一腹节之间;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第四、五胸节之间;而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胸节之间

各部位、单双肢、作用(哲水蚤为例)

第一触角A1单肢型主要游泳器官,有明显雌雄

区别,雄性常特化为执握器

第二触角A2双肢型游泳器官

大颚M双肢型大颚须:

大颚的底节及分节的内、

外肢合称为大颚须,和大颚的基肢

几丁质板互为直角,具有刚毛,滤食

性种类,刚毛有助于滤食活动

第一小颚M1双肢型咀嚼

第二小颚M2单肢型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食饵

颚足Mp单肢型滤食者多羽状刚毛,捕食者则具强

刺,有的则呈抓状

胸足双肢型(前四对胸足)无雌雄区别。

第5对胸足随种类不同有不同程度改变,

雌雄有显著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

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

称,雄性常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9.生殖与发育-雌雄异体,两性生殖

产卵方式有3种

1.卵直接产于海水中

2.由输卵管分泌的粘液将卵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卵袋挂在雌体的腹面,或形成两个卵袋

挂在生殖节的两侧,或形成一个卵袋位于背面

3.产粘性卵,黏附在胸肢上

10.滞育dispause是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

它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比较稳定,不仅表现为形态发生的停顿和生理活动的降低,而且一经开始必须渡过一定阶段或经某种生理变化后才能结束。

动物通过滞育及与之相似但较不稳定的休眠现象来调整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时间,以适应所在地区的季节性变化。

11.桡足亚纲食性

·滤食性Herbivorous:

第二小颚和颚足有发达的羽状刚毛,相互交织称为滤器,第二触角、

大颚须、第一小颚等都生有发达的游泳刚毛,在浮游动物中,能够迅速而协调的滤食。

·捕食性Predatory:

大颚须退化,大颚的颚齿很尖锐,颚足发达,以第一小颚来抓住食物,

第二小颚和颚足可协调包围和紧握食物。

·混食性Omnivorous:

口器附肢形态特征介于捕食型与滤食型之间,大颚齿仅部分有齿冠,但较尖锐第二小颚基部成为过滤器,其远端则适于捕食活动。

12.桡足亚纲鉴定方法

(一)身体形态

①身体大小、形态和颜色

②额角的形态,晶体和侧钩的有无以及晶体的大小和位置

③头胸部的节数,各节的大小比例,额部形态,末胸节后侧角的形态

④腹部节数,各节的长短比例和形态

⑤生殖节(雌)的大小和形态(是否对称,有无刺、毛、突起等)以及生殖突起构造

(二)附肢形态

①第一触角的节数和体长的比例,以及刺、毛的分布情况。

雄性个体还要观察执握器

触角的弯曲部分的构造。

②第二触角、大颚(特别是颚须)、两对小颚和颚足的形态。

③胸足的外肢和内肢节数,长短比例以及刺、毛的数目和分布情况,特别是雄性第五

胸足的形态及构造。

第二胸足形态构造特点也很重要。

⊙第一触角、胸足(第五胸足或生殖节)、末胸节(后侧角)和生殖节(雌)的形态最

为重要。

13.桡足亚纲分类

1.活动关节在第五胸节之后,自由生活——————————哲水蚤目Calanoida

1.活动关节在第五胸节之前,成体营自由生活

2.成体有第二触角和口部附肢

3.身体近圆筒形,前、后体部同宽——————————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3.身体呈长卵形,前体部宽于后体部—————————剑水蚤目Cyclopoida

2.成体无第二触角和口部附肢—————————————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14.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

体长2.6-3.5mm。

头胸部长圆筒形,雄性头节背面中央的末端具一指向后方的小突起,且第五胸足左足内肢仅达外肢第一节的末端或更短些。

胸部后侧角短而钝圆。

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

该种为暖温带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近岸海域,数量极多,是我国海区桡足类的优势种。

5节,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15.软甲亚纲分类

囊虾总目糠虾目涟虫目等足目端足目

真虾总目磷虾目十足目-樱虾科

16.囊虾总目特征

①头胸甲有或无,如有,不能遮盖全部胸部

②头部至少与第一胸节愈合

③雌性全部或部分胸肢上具抱卵片

④一般直接发育

17.糠虾目特征

身体长(一般3-180mm,大多在10mm左右),略透明,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由5个头节和8个胸节愈合而成,外为头胸甲覆盖。

头胸甲薄而软,后端凹陷,未覆盖整个头胸部(最末1-2个胸节常暴露在头胸甲外面),前端延伸为额角,在其两侧有具柄的复眼。

腹部细长分7节。

第7腹节(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是有用的平衡器官。

糠虾身体上有色素细胞,腹部和尾节较多,故常有变色现象。

18.

①头胸甲向前突出(额角)的形状及后端露出胸节的节数

②眼的形状、眼柄的长短

③第二触角鳞片的形状

④步足形状,其掌节分成小结的数目

⑤尾节的形状及边缘刺的排列、数目

糠虾科Mysidae:

主要特征为尾肢内肢基部有平衡囊,胸部肢体无鳃,雌性腹肢退化,孵卵片仅在后面数对胸肢上发生。

糠虾目的分类依据

19.端足目——虫戎亚目Hyperiidea,浮游

细长脚虫戎(细足法虫戎)Themistogracilipes

20.真虾总目的主要特征

①头胸甲发达,遮盖全胸

②头部与全部胸节愈合

③雌性胸肢上无抱卵片

④间接发育

21.磷虾目的主要特征

①头胸甲发达覆盖全胸

②胸肢基部有指状足鳃裸露于胸甲表面

③胸肢形态相似,无分化,双肢型

④发光器

⑤间接发育

22.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

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

尖额磷虾Euphausiadiomedeae

23.软甲亚纲-真虾总目-十足目-樱虾科-樱虾亚科-毛虾属Actes中国毛虾拉丁文

第五章浮游软体动物

翼足目Pteropoda

异足亚目Heteropoda

第六章毛颚动物

1.毛颚动物特征

①身体细长,左右对称,形状及运动状态似箭,故有箭虫之称

②生活时身体大都十分透明,故又被称作玻璃虫

③因其头部两侧各有成排的钩状颚毛,称其为毛颚动物

④全部生活于海洋中,大都营浮游生活

⑤体型较大,种类不多,但数量大、分布广

⑥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

⑦可作为不同海流、水团的生物指示种

2.纤毛环的类型和代表种

甲型:

位于头部背面,不向躯干部延伸,呈卵圆形或其他形状——如肥胖箭虫

乙型:

自脑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一般狭长,两侧呈波浪状——如百陶箭虫

丙型:

自眼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两侧也呈波浪状——如强壮箭虫

3.毛颚动物分类依据

⑴尾长/体长,身体大小

⑵颚毛数目和形态

⑶前后齿列的有无及齿数形态

⑷纤毛环的形态

⑸泡状组织(领)的有无及发达程度

⑹侧鳍的数目、位置及鳍条的分布情况

⑺贮精囊的位置、形态

⑻卵巢的长度

⑼肠盲囊的有无

⑽眼的大小、形状

4.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

第七章被囊动物

1.被囊动物主要特点

①在幼虫的尾部有脊索,成体时脊索随同尾部一同消失(逆行变态),仅有尾类终生保留具脊索的尾部

②体外有一层由体壁分泌的类似纤维素性质的囊鞘包围着,故称为被囊动物

③咽部扩大成鳃囊,囊壁有孔(鳃裂)为呼吸及滤食器官

2.逆行变态:

从幼体发育到成体时,脊索消失,神经管消失

3.幼形纲:

身体形状与海鞘刚的幼体相似,所以叫幼形纲,成体保留有尾,又称有尾纲

4.海雪MarineSnow:

(全答)

在海洋中,由有机物组成的碎屑像雪花一样不断飘落,称为海雪。

海雪是大于0.5mm的碎屑集合体,其成分包括粪球、幼形被囊动物的空囊、翼族类的摄食网和来自活体生物的其他材料以及有关的细菌。

第九章浮游幼虫

1.浮游幼虫的定义:

专指生活史为间接发育海洋动物中营独立浮游生活的幼虫。

2.将幼虫与成体联系起来的几条主要途径:

①直接采集幼虫,在实验室培养直到变态为成体

②直接采取卵袋,将卵块或卵粒培养

③采集雌雄性成体,人工授精或经雌雄混合

④染色体技术

⑤同工酶技术

⑥PCR技术

3.浮游幼虫的共同特征

·大部分浮游幼虫(甲壳类和被囊类的除外),都有发达的有纤毛排列成带状(环状)的运动器官

·它们都是植物性营养的,以个体小的鞭毛藻至较大的硅藻为食(个别种类以其他动物的幼虫为食)

·海洋动物凡生活史中有浮游幼虫的,成体产卵量特别大

4.研究浮游幼虫的意义

·有助于阐明各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对海水养殖业具有实用价值

·对制定防止附着动物措施有用

·通过幼虫的分布寻找成体的产卵场

·“浮游幼虫学”

5.各类动物的浮游幼虫(答全)

一、海绵动物——两囊幼虫

二、腔肠动物——浮浪幼虫,碟状体

三、扁形动物——牟勒氏幼虫

四、纽形动物——帽状幼虫

五、环节动物——担轮幼虫,后期幼虫

六、苔藓动物——双壳幼虫

七、腕足动物——舌贝幼虫

八、帚虫动物——辐轮幼虫

九、甲壳动物——

①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②蔓足类——无节幼虫、腺介幼虫

③磷虾类——无节幼虫、节胸幼体、带叉幼体、节鞭幼体(磁蟹的蚤状幼虫)

④十足类——长尾类幼虫(龙虾的叶状幼虫)、歪尾类幼虫、断尾类幼虫

⑤口足类——前水蚤幼体、假水蚤幼体

十、软体动物——担轮幼虫、面盘幼虫

十一、棘皮动物——海星纲:

羽腕幼虫、

海参纲:

耳状幼虫

海蛇尾纲:

长腕幼虫、

海胆纲:

长腕幼虫

海百合纲:

樽形幼虫

十二、脊索动物——半索类:

柱头幼虫,鱼:

仔鱼

减轻身体的密度以增加浮力

增加体阻

主动运动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

第十章浮游生物的浮游适应

超重

1.沉降速度=水的滞性×体阻(生物比重越小,速度越慢;海水比重越大,速度越慢)

2.减轻身体的密度以增加浮力

①产生油滴

②分泌气体

③增加水分

④外壳和骨骼的退化或消失

⑤分泌胶质

⑥降低较重离子的浓度

3.增加体阻

①扩大体表面积以增加浮力

②缩小体积

③许多个体连在一起结成群体以扩大表面积

④遍生细长刺毛或放射状突出物扩大表面积

⑤形成不同的体型

4.主动运动

①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

②依靠肌肉收缩

③依靠附肢的运动

第十一章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

1.“世界种”:

广分布适应力强、广温性、广盐性,可分布到世界各海区的种类

“地方种”:

狭分布、狭温、狭盐

2.指示种:

不同水团或海流中特有的浮游生物种类称为指示种(指标种)

3.指示种主要选择标准

①选择的指示种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狭分布

②种类必须能够正确鉴定

③选相对比较固定的浮游生物类群

夜光虫、真刺唇角水蚤——近岸低盐群落

太平洋磷虾、细长脚戎、中华哲水蚤——外海高盐群落

强壮箭虫——黄海水系

百陶箭虫——东海水系

太平洋银币水母、角锚哲水蚤——黑潮暖流

第12章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

1.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定义:

浮游动物随着昼夜的更替有规律的垂直移动现象

2.垂直移动类型:

·夜晚上升,白天下降

·夜晚下降,白天上升

·黎明上升,白天下降,傍晚上升,午夜下降

第十三章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

1.什么叫生物学季节

由于气候的季节变化,海洋中水文条件也有季节变化的现象。

在季节更替中,经常有新的种类出现和旧的种类消失,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也都相应的发生变化。

海洋生物这种季节更替现象称为生物学季节。

(寒带海区和热带海区的浮游生物都仅有一个数量高峰,称为单周期型。

温带和亚热带海区则有两个数量高峰,称为双周期型)

2.北温带海区的各个生物学季节的生态特点(分值大)

·春季(3-5月):

由于表层水温升高,光度增强,营养盐类丰富,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迅速繁殖,数激增,达到全年最高峰。

浮游动物由于水温适宜和食料丰富也大量繁殖,出现了大量的卵和幼虫。

·夏季(6-8月):

水温和光照都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

营养盐由于春季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被消耗而骤然减少。

浮游动物由于迅速生长,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