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196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07年1月12日下午,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人们在观摩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获取的第一套图像。

当日,中国气象局成功获取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的第一套图像,标志着该卫星与地面应用系统对接成功,星地系统工作正常,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于2006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应归功于(  )

A.第一次科技革命    B.第二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相对论的问世

2、“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3、小明爷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

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

4、2009年,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横空出世。

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天河一号”巨型计算机系统距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仅仅(  )

A、11年B、20年C、15年D、26年

5、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6、我国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④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⑤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⑤④③D.②④①③⑤

7、2008年3月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在()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8、某同学参观新中国建国55周年科技展,来到20世纪60年代展区,他听解说员说“这是军用与民用,医学与核技术等诸多领域突破的时代”,这位同学在该展区能看到的图片有()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图片

③第一颗氢弹的设计科学家们合影④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现场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9、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D、物质贡献决定精神贡献

10、2008年9月25日北京时间21时10分,托着13亿中国人的梦想与祝福,中国的航天人开始了第3次飞向太空的征程。

下列与实现中国航天梦想无关的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美国等国的大力援助

C.改革开放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1、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l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

这说明()

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

’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

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

令人恐怖的美丽!

”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3、2001年12月初,我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在北京建成并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

C、中国政府追求科技建设高速度D、综合国力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

14、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

然而为

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

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

据此判断,“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A.1950年B.1960年C.1970年D.1980年

15、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

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建设叙述正确的是 ①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胜利完成。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的重要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③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等。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④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17、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以他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辛努力,使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并成为航天大国。

取得“两弹一星”重大成就时的中国

A.“一五”计划顺利进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B.“左”倾错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

C.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国家陷入内乱

D.对外关系上坚持“一边倒”方针

18、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在这部舞蹈史诗中,为宋祖英深情演唱了《大漠深处》,这首歌所歌颂的新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是

A.“籼型杂交水稻”成就B.改革开放成就

C.“两弹一星”成就D.义务教育成就

19、2009年5月16日,电影《邓稼先》在江苏常州首映,该片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这体现出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0、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最早实现“太空行走”梦想的航天科技成果是

A.神舟四号B.神舟五号C.神舟六号D.神舟七号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内容上看,一是新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材料二 江泽民指出: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材料三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填充下面表格并回答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①国防科技领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医学: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③农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改革开放新时期

④________

________

⑤________

________

⑥________

________

航天:

“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像林俊德一样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

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

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到2005年6月底,中国网民突破1亿;到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2.53亿,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

材料三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一书中首次提出: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团结就是力量》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三幅图片说明了交通领域的什么现象?

(2)材料2说明互联网在中国呈现怎样的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3,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解析】航天技术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空间技术”的要求,如A选项就首先不符合这个要求。

我国“空间技术”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二个里程碑就应该是“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工业大学、科技院校、工程研究所数目来看,我国在五十年代重点发展工业,理工类院校较多。

4、【答案】D

【解析】我国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一号,每秒运行速度上次的计算机.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人类走出地球的只能是D。

6、【答案】A

【解析】籼型杂交水稻育成时间是1973年。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重发射是在1970年。

7、B

8、D

9、D

10、B

11、B

12、A

13、B

14、C

15、C

16、B

17、【答案】B

【解析】取得“两弹一星”重大成就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

这时左倾错误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

C不对,当时阶级斗争不应该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不对,一五计划已经完成。

18、【答案】C

【解析】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研制不是在东部地区,而是人烟稀少的西部。

19、C

20、【答案】D

【解析】最早实现太空行走的是神舟七号。

二、非选择题

21、

(1)①国防科技领域:

“两弹一星”成功研制。

②医学: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⑤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⑥相继制定、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规划。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特点: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3)爱国、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抖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举出实例并阐述原因。

(2)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即可回答;第(3)问,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感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22、

(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等。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标题:

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原因:

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

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

关系:

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3、

(1)随着一系列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已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2)互联网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3)特点:

全球各地的时空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举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

汽船、蒸汽机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每次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新式交通及其影响的认识。

(1)问,通过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人类已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新时代。

(2)问,通过材料2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

第(3)问中“地球村”的特点从材料3中可归纳出,推动“地球村”形成的发明注意是“直接推动”,因此应是交通与通讯方面的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