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012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前言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基本属性和特点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程。

具有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政策性很强的特点。

(二)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正确的判断国际环境;分析不同社会类型国家及主要世界战略力量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增强爱国意识和国际责任意识。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与教学目的

1.课程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导论和八章构成: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基本特点和趋势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基本特点和趋势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

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2.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体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发展特点、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研究对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能够独立参加国际事务活动、并能在其中独立发挥作用的经济政治实体。

包括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和由各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构成的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两种类型。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学习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国家间关系、历史发展等问题的重要论述,建国初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的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集体第三代中央领导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

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学习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国际问题,重视研究国际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正确估计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入手找寻世界变化的规律;积累资料,关注国际社会最新动态。

四、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总体授课要求:

总共2学分,34学时,16个教学周。

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提问、撰写作业论文和社会调查实践等形式,注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试与考查:

两部分—平时成绩占50%包括:

作业、社会实践论文、课堂讨论提问、考勤;期末考试成绩占50%。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经济格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认清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多极力量的对比状况,世界经济的主要活动及其运行机制,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重点:

本章重点学习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授课时间:

6学时

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形成及其发展

1.世界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经济的概念:

是指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世界经济从出现到现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18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时期;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由于出现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世界经济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对立的经济体系。

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大批的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开始兴起,他们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斗争,世界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开始,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向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2.世界经济格局。

概念:

格局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阶段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际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基础,是各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历史范畴,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世界经济基本力量的对比和配置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充当世界经济格局主角必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资源力。

第二,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必须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世界经济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对世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世界政治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各国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直接导致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从而推动着世界政治的变化。

反过来,世界政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反作用于世界经济。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放在战略高度,使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和渗透,政治关系经济化、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倾向性。

二、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

1.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

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与此同时,美国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正是凭借这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积极提倡和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第三,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两个基金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

第四,实施“第四点计划”,进一步控制亚非拉国家和地区。

第五,通过向西方其他国家提供“两个安全网”来保证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第六,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战后,一系列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们互相支持,相互合作,从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然在力量上无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抗衡,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然而,苏联和东欧各国以其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遏制,苏联实施了“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成一体,以抗衡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禁运。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经互会成立后,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往来急剧减少,对外贸易主要在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进行,经互会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表明苏联对外经济活动基本上囿于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是阻碍世界两大经济体系间经贸关系的主要原因。

三、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

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就有的价格体系。

第三,发达国家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

正是在上述三种因素的作用下,战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

2.世界经济三大中心的形成。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逐渐丧失,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参见表1—1)。

表1—1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力量对比(1977年)

美国

日本

欧共体九国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

936

37

152

人口(亿)

2.17

1.14

2.59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18870

7760

15740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8703

6815

6073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编:

《世界经济年鉴》(1979)。

世界经济格局向多级化方向发展的主要表现: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下降。

1951—197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3%,而日本、西德、法国、意大利等国明显高于美国。

到197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此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徘徊在22%~25%左右,与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的幅度十分明显。

在贸易领域,美国丧失了优势地位。

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结束了美国战后20多年的贸易顺差。

美国的进出口和国际收支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和恶化,黄金外流、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新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科技领先等内容的经济竞争和摩擦。

苏联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上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它们抓住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战略,使落后的农业社会或转口贸易港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

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世界经济中的从属地位,壮大自身力量,还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合作。

建立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乃至全球性经济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增长速度减缓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带根本性、转折性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并使之高级化。

发展中国家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更着眼于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这种调整和改革促进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

各国一方面从内部进行经济调整,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强自身实力。

战后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

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区域经济集团和组织,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资本、技术、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重要表现。

欧洲联盟(EU)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最有成效的区域经济集团,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并着手建立共同体单一内部市场。

1991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确立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

1993年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商品、劳务、人员、资本四大流通。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2002年1月,欧元在12个国家正式流通,几乎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

目前,欧洲联盟25个成员国,近5亿人口。

尽管欧洲联盟的大欧洲建设任重道远,欧洲联盟东扩谈判的道路坎坷,欧洲联盟将会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1992年10月,美、加、墨三国首脑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是一个拥有人口3.64亿、面积2130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根据协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计划在15年内逐步取消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关税及投资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更高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要以自己为核心,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把经济一体化的范围推向整个美洲,组建一个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全美洲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的外交、经济、工商和财政部长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了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1年中国政府政参加。

1993年6月,这一会议更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进入机制化合作阶段。

目前,该组织共有21个成员,每年召开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1994年11月茂物会议确定的发达国家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实现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是亚太地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

第二节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及运行机制

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在两种制度、多种类型国家之间展开。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是主权国家,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多种经济类型国家。

这些国家相互竞争、相互联系,从而出现两种社会制度和多种经济类型国家间复杂的经济关系局面。

整个冷战时期,政治和安全因素始终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关系中压倒一切的方面。

双方的经济竞争在意识形态强烈对立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经济往来十分有限,处于近乎相互隔绝的状态。

冷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在经济领域的斗争依然存在,斗争形式是以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优势;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过不懈努力,战后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发展中国家内部已经分化为不同类型。

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总结经验教训,各类国家均迎来了经济的回升,亚非拉都涌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

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处在从原来的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中,是世界经济90年代后出现的一类新的主体。

总体来看,上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多种经济类型都是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它们之间的经济实力消长关系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化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虽然从长期发展来看,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整体实力呈上升趋势,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在相当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动摇。

世界贸易是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商品和劳务等越来越多靠世界市场来实现。

世界贸易的广度、深度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贸易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快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促成了贸易手段的革命,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1996年度报告的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而同期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这充分表明世界贸易高速增长的态势,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

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1995年1月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为宗旨,构成了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

它将多边贸易体制管理的领域和范畴大大拓宽,从商品、服务扩展至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各成员国内部与贸易有关的宏观调控、财政、立法等国内政策。

世贸组织通过定期审议各国贸易政策,确保这些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政策与世贸组织的规定相一致。

世贸组织的成立及运作,已经体现了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显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

最惠国待遇原则、无歧视待遇原则、市场开放原则、互惠及对等原则。

其职能是:

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规则,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运行核心。

所谓国际金融,就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融通,即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工具经营货币资金,实现巨额货币资金的转移运动,支持各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球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表现上看,国际金融过程就是国际资本流动。

据统计,当今国际资本的交易额每日接近2万亿美元,遍布全球的国际金融网,像神经系统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

金融因此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国际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监督各成员国货币金融政策、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协调金融矛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后的国际金融格局经历了从单极转向多极的深刻变化。

初期,美元是惟一的国际货币,占据了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并最终瓦解。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理事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牙买加协定》。

此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作“牙买加体系”或“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特征是浮动汇率合法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

但是也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控制,日元、马克加入了国际货币的行列,传统的英镑区、法郎区加强自己的活动和联系,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

伦敦、东京成为与纽约并立的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等在20世纪80年代成长为新兴的金融市场。

金融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得以巩固。

迄今为止,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各国、各地区的金融政策、金融业务也越来越超越一国界限,变成一种国际性的政策行为,各中央银行往往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等管理方面采取一致行动。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1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跨国公司的总数达6.3万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达到80万家,其产品占到世界的1/4。

目前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40%,世界贸易占50%,工业研究占80%,生产技术占90%,左右着世界技术转让的3/4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的中心活动是对外直接投资。

吸引直接投资的经济动因各异,其中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避开关税壁垒、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等。

由于各国对资金的迫切需要,对外直接投资被誉为“全球经济的血液”。

跨国公司如此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它资本雄厚,科技开发水平先进,生产和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

设立在海外的分公司,在经济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接受母公司的管理,隶属本公司内部的分工体系;另一方面又是东道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经济结合。

正是由于这种两重性,跨国公司在母国和政府与东道国的共同管理下,成为跨国的资源配置者,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民族国家界限,把国外市场变成国内市场的自然延伸,从而把各国经济直接联系起来。

跨国公司的实质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

其作用是:

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不足,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传播,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它在加强各国联系、增进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控制在少数大国手中的跨国公司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利润和红利的形式从发展中国家带走大量资金,加深了南北矛盾。

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之下,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插手他国内政的例子时有发生。

第三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

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最佳状态是商品、技术、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结果,其基本的推动力是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

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联成网络,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和各种市场之间的距离,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迅猛发展的潮流,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然而,如同任何事物发展的进程一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是在曲折中推进的。

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客观上有助于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

但是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人民都能平等地从全球化中获益,世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全球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反全球化运动的浪潮成为全球化负效应的集中回应。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如果说过去国际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来,国际分工已发展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侧重于产品型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

这种世界范围的新型分工,使得各国的生产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第二,世界贸易迅猛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