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932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docx

学年好教育云平台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

2018-2019学年好教育云平台4月份内部特供卷

高三历史(四)解析附后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

这反映出

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3.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弛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4.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

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5.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

“……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由此可知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6.据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的伤亡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见

A.技术进步使现代战争异常惨烈

B.医疗卫生条件决定战争胜负

C.日军真正敌人是水土不服

D.腐败落后让清政府葬送战争

7.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

核子虽小,却非常重。

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

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

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8.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说,国有企业是头“猪”,喂它多少吃多少;大集体企业是只“鸡”,撒一点米,没吃饱它自己还会去找吃的;乡镇企业是只“麻雀”,完全是靠自己去找吃的。

这说明

A.乡镇企业创业艰难但充满活力

B.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C.大集体企业是改革的前进方向

D.所有制变革是大势所趋

9.在罗马共和国地理版图向海外扩张的同时,罗马的外事裁判官不断进行司法活动。

他们在裁判案件时,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而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到保护。

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

A.推动了自然法观念的形成

B.利于新法律契约关系的形成

C.维系了罗马贵族道德水准

D.使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0.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

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

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A.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11.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12.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1949年建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

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反映了

A.美国不断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渗透

B.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

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

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靳”“犁靬”“犁靬”“犁鞬”等记载。

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编白王建国《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二者的影响。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将以往十五税一的田租,又减轻了一半。

“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藏(赃)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

景帝在刑法上也很慎重,定了惩处官吏犯罪的办法。

他把来降的奴隶封为列侯,汉匈两族“通关市”,继续推行“众建诸侯”政策,而且还把诸侯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朝廷,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前所未有的盛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这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景帝调整政策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景帝调整政策的主要效果。

(8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8年,汤因比撰文指出,“欧洲(在此实际指西欧)的衰落毋庸置疑”而“欧洲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

汤因比所指的“欧洲以外的地区”既包括冷战中对抗的两极——美国与苏联,也包括亚非拉等当时已经或者正在摆脱西欧殖民统治的广大地区。

他认识到不仅从长远看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短期内,冷战不会结束,为一场类似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对抗也不会发生。

他认为二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毁灭性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现代战争的坏性更大,不仅对参战的士兵,而且对平民都有很大影响。

这会使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争取和平”,“在战争这种制度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设想,就是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

这种企企图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

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者一方也带来破坏。

至于核战争,胜利的一方是不存在的,无论你付出多高的代价。

这种推测将会打消各国发动战争的合理动机。

——摘编自王薇、王黎《阿诺德・J・汤因比论二战的影响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的危害。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谈谈你的看法。

(7分)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曾国潘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笨拙与精明……通过曾国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晚清的政治与社会,澄清许多流传甚广的误解。

……对许多人而言,曾国藩的主要意义在于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对中国这个文化体来说,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摘编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材料二:

曾国藩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曾国藩及其领导的一群人,丝毫没有民族思想。

他甘心做满洲皇族的忠实奴隶,屠杀汉人。

对新来的外国侵略者,又甘心当忠实代理人……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

(1)材料一是从哪些视角论述研究曾国藩的价值的?

试结合所学知识,以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说明曾国藩的贡献。

(8分)

(2)材料二是从何种史观出发来评价曾国藩的?

其依据有哪些?

(7分)

(2019届辽宁育才中学高三模拟卷历史试题用稿)

 

2018-2019学年好教育云平台4月份内部特供卷

高三历史(四)答案

第Ⅰ卷

1.【解析】根据“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结合所学,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体现成风俗,排除D。

【答案】A

2.【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3.【解析】依据材料中“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代政府对于商业的监管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禁止政府官员凭借政治特权与民争利的史实。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监管,但是并没有体现官员经商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强调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排除。

【答案】C

4.【解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距是南北差距为主,说明中国当时经济是内向型经济,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差距变为东西差距为主,这里说明的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了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经济类型变化,不是自然条件比较,故A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古代和近代经济类型,故B项错误;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D错误。

【答案】C

5.【解析】依据材料中“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及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银,因此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故答案为C项。

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煤矿是民用企业,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仅是开平煤矿发行了股票,并不能体现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排除。

【答案】C

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4月。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斗争,主要是反割台斗争。

根据图表中数据“1895/5/31-1895/11/30”日军死亡者合计“10814人”,而“1894/7/25-1895/5/30”日军死亡者合计“2647人”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远比政府军对外作战造成的敌人伤亡人数要多得多,反衬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仅显示了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伤亡人数,没有体现现代战争技术的运用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医疗卫生条件对战争的胜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从图表中发现日军“病死”的人数比较多,并不能得出日军真正敌人是水土不服的结论,排除。

【答案】D

7.【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依据材料中“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故答案为C项。

A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体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排除。

【答案】C

8.【解析】材料描述了“国有企业”只会等着“喂”而不主动“去找吃的”,大集体企业“没吃饱”“自己还会去找吃的”,乡镇企业则“完全是靠自己去找吃的”,这反映了国有企业“吃不饱”却不自己想办法,缺乏活力,而乡镇企业则像积极觅食的“麻雀”一样充满了活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原海盐衬衫总厂”即乡镇企业,不是强调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排除。

【答案】A

9.【解析】材料中“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到保护”,强调了“罗马共和国地理版图向海外扩张的同时”在司法方面遇到新问题是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这样做有利于维护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利于新法律契约关系的形成。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进行裁判案件,不能得出推动了自然法观念的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案件裁判的标准是“行为是否‘出于善意’”并不能说明贵族道德水准情况,排除;D项,罗马法形成较完整体系的标志是公元6世纪时《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属于罗马帝国时期,与材料中的“罗马共和国”不符,排除。

【答案】B

10.【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1937年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时代背景。

故答案为D项。

A项,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意的要求,而且案件审判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民意要求,排除;C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不可能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排除。

【答案】D

11.【解析】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A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BD。

【答案】C

12.【解析】依据材料中“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1949年建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约原本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约从1999年开始吸收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说明北约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军事渗透不再针对欧洲,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属于经济,不是军事,排除;D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就不存在美苏争夺了,而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

【答案】B

第II卷

13.(2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

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的信息从史书记载以及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回答;第二小问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属于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相同点依据材料二从交流路径、交流主体以及对于中国影响回答,不同点从交流领域和交流形式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往来,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状况:

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了解最远的国家是古罗马帝国;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

成因: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受丝绸之路范围的局限。

(2)相同:

均有海陆两条路;以经济交流为主;中国均秉承友好交流原则;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均发端于中国。

不同:

从交流领域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经济、文化领域,“一带一路”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从交流形式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互通有无,“一带一路”除有商品交流之外,更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的往来。

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往来,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一带-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不仅惠及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4.(12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应该对材料进行整理,将材料进行分类和分段概括;然后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中西方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题目综合了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总结历史特征时要做到宏观而且全面。

依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可得出观点一、二: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依据材料“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等可得出观点三: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使用是近代化的产物

阐述:

19世纪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

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动;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

其影响已深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沿海到内地,影响由弱到强,是中国近代化产物。

示例二:

论题: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

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需要。

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总之,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将有殖民色彩。

后末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三:

论题: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

阐述:

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显露。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传播范围扩大,影响由弱到强,演变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

15.(1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将以往十五税一的田租,又减轻了一半”得出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根据材料中“汉匈两族‘通关市’”得出民族和睦;根据材料中“推行‘众建诸侯’政策,而且还把诸侯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朝廷”得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2)根据材料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前所未有的盛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主要内容:

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民族和睦;削王国,强集权。

(2)主要效果: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汉匈关系的友好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16.(1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现代战争的坏性更大,不仅对参战的士兵,而且对平民都有很大影响”“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

这种企企图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

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者一方也带来破坏”得出: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资、财力等。

(2)本题属于运用层面的要求,有一定开放性,紧扣材料主题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如:

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国际间合作;努力使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全球化等。

【答案】

(1)危害: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