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927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试卷1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①闽越文化是福建地区古代居民创造的地方文化。

闽越族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

自商周时期起,闽越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②闽越地区与相邻地区及中原文化交流的史实,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证。

1986年福建考古队在闽北的武夷山、光泽、邵武、松溪、政和等地发现商周闽越人活动及生活遗址。

再如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印纹陶中的云雷纹、夔纹是商周青铜礼器上常见的纹饰,它们应是受商文化影响的结果。

1971年,恭城春秋墓出土的鼎、樽、编钟和戈等,形制与纹饰都和中原地区所出同期的同类物基本相同,应是由中原地区输入的。

③汉文化南传是从秦开始进入第一次高潮的。

在秦统一闽越争战中,五十万秦军戍守闽越及岭南,一万五千名妇女为戍越兵补衣,其后又不断迁徙中原之民与越人杂处,使这个地区的民族成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秦统一是用武力征服的,政治制度的推行是以强大的戍军做后盾,因此,汉越民族隔阂仍很深,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汉越文化的交流。

④秦亡后,赵佗在岭南推行“和辑百越”的正确方针,使汉越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民族感情逐渐融洽,从而加速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汉越文化的融洽。

⑤汉文化的传播首先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闽越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宇,而是直接接受汉字。

在秦汉以前,中原汉字可能已经开始在闽越地区流通。

⑥松溪县渭田镇发现西晋永兴三年(306年)的古墓葬文物表明,至迟在西晋时中原人民已大规模南迁入松,中原古汉语也随之传入。

经过长期演化,至今仍保留有中原古汉语的痕迹,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至今的闽方言中还保留着不少古汉语,如“锅”叫“鼎”,“走”叫“行”,“逃”或“跑”叫“走”,等等。

可以说,懂得闽方言,对研究古汉语大有帮助。

⑦汉字的广泛使用,对闽北地区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象征一座连接汉越民族的桥梁,使越族地区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在汉字流通的同时,中原汉族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葬制,也输入闽北,并逐渐为闽越人所接受。

(摘编自月明日《神秘消失的古国续》)

1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3分)

A.南方出土的印纹陶的云雷纹、夔纹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

B.秦的武力征服造成民族隔阂及汉越文化交流中断的后果。

C.中原汉字可能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开始在闽越地区流通。

D.出土的文物表明中原人民在西晋时大规模迁入松溪县。

16.第⑥段加点的“活化石”怎么理解?

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解释。

(3分)

“化石“是指闽方言保留了中原古汉语,如“鼎”字。

“活”是指不仅保留而且至今还在使用,比如闽方言至今还在用“走”表示跑的意思。

“活化石”说明闽方言对研究古汉语的帮助。

17.文章认为促成汉越文化交流融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秦的统一战争和后来的移民,使得民族杂处。

“和辑百越”的正确方针,使汉越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

中原汉字在闽越地区的流通。

试卷2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1分)

漆艺:

有“用”才能“活

①泱泱中华五千年,诞生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楚文化是其中一朵奇葩。

髹饰绝艳的漆器,展示出楚人精湛的造物技术和清奇的美学品格,传达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自由浪漫的精神。

②楚漆器上的楚美术,与同时期的古埃及、古希腊美术相比,毫不逊色。

在当时漆器逐渐成为当时日常生活用器的主流,并摆脱对青铜器的模仿,以柔美优雅的线条、大胆鲜明的色彩,彰显华夏民族风范。

③然而,漆器在今日中国却难以再现昨日辉煌。

在昔日楚国都城荆州,虽有荆楚非遗传承基地和漆器作坊,但成本高昂、费工费时、艺术原创力缺乏等原因,导致大多数作坊以仿制出土器物为谋生手段。

这种仿制绝不是对楚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

近些年,当地文化部门重点调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谱系,以确定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方式,传承楚漆器文化,却难以真正扩大楚漆器的影响力。

漆器依然未能获得大众认可,从而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④在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日本的做法可资借鉴。

其对于本国传统漆文化“飞騲春庆”的保护最具典型意义—日本设计委会向设计师发出邀请,设计新式生活用品,重新唤醒“飞驒(tuó)春庆”传统漆器的活力。

这样的创作理念吸引了包括原研哉、黑川雅之、深泽直人在内的多位设计大师。

往常因为对工艺文化、传统造型的理解和经验不深,设计师对传统工艺望而却步,这种显现因“飞驒春庆”本地漆艺手工艺人的加盟而改变。

传统工艺通过简约设计,重新拥有进入现代生活的可能。

⑤“日本长寿企业数量全球数一数二,考察其长寿的秘诀,首先是有通古知今的传人。

”这句话深刻阐明了传承的秘诀在于通古知今,即通晓过去的技艺,了解如今的趋势。

的确,传统工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真正复活。

手艺人固然更懂工艺,但设计师更了解如何让“产品”适用于当今社会。

楚漆器毫不逊色于日本的春庆漆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中国人更加注重日常用品体现生活品位的深层内涵。

通过手艺人和设计师的协作,促进古老的漆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⑥楚漆器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所蕴含着的楚人浪漫自由的精神,依旧熔铸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就是让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中国确立现代价值而更具意义。

【注】驒:

音tuó,毛色呈鳞状斑纹的青马。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3分)

A.楚漆器具有线条柔美优雅、色彩大胆鲜明的特点,楚漆器上的楚美术,与同时期的古埃及、古希腊美术相比,毫不逊色。

B.近年来,荆州文化部门通过确定、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传承楚漆器文化,却难以真正扩大楚漆器的影响力。

C.多位设计师加盟“飞驒春庆”,改变了本地漆艺手工艺人因对创作理念、传统造型的理解和经验不深,望而却步的情况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更加注重日常用品体现生活品位的深层内涵,这要求漆文化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6.楚漆器具有的特点。

(4分)

线条柔美优雅、色彩大胆鲜明。

17.文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古老的漆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什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通过手艺人和设计师的协作(1分)因为手艺人通晓过去的技艺(1分),设计师了解如今的趋势(1分),而漆器等传统工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真正复活,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1分)

试卷3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2分)

“秀学习”不等于“装学习”何勇海

①生活中,不少人喜欢把自己学习的过程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9.1%的受访者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自我学习提升,72.2%的受访者会在社交网站“晒”自己的学习成果,56.0%的受访者认为在社交平台“秀学习”是为了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②对于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忽视应用,很像一种“知识装饰品”,会给人一种“装”的感觉。

也有人觉得,不管形式怎样,能够坚持学习就好。

我是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认识的。

不管学习成效如何,“秀学习”者起码能够主动学习,这比起那些不读书、不看报,与知识接触少,与吃喝、游戏等休闲娱乐接触多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进步。

如今,社会变化快,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我们每个职场人都要有“知识恐慌”的危机感。

③如果硬要说“秀学习”者是在“装学习”,那也有些主观臆断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主观臆断者不是“秀学习”者本人,又焉知人家并没有学习进去,并没有学习收获呢?

再说,他人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动机并不单一,并非都出于虚荣之心,有的人是想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有的人是想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是想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日常动态,有的人则是希望通过“秀学习”督促自己……总之,并不都是想给他人留下“爱学习”的印象。

④每一种“秀学习”的行为,也等于将读书活动晒到了公共空间,接受大家的无形监督。

晒了,读书活动就不能轻易间断,否则,会受到好友的调侃。

无形中,读书的惰性、浮躁化倾向便得以消解,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这有助于读书活动走向深入。

⑤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人多了,有利于推动爱学习成为社会风气。

在现代信息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创新频率加快,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样的社会更应是学习型社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

于此而言,“秀学习”是在为推动全社会爱学习造势。

虽不能完全排除“秀学习”者中确有“装学习”者,但更多的应该是真正的学习者。

“秀学习”者多了,是会带动更多人投入到学习中去的。

“晒学习”总比晒财富、晒宠物、晒吃喝强得多吧?

⑥一位网友曾在知乎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朋友圈晒美食都是赞,晒读书都是回复“装”?

另一位网友对该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称“吃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

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或学习,这恐怕才是我们最应该反思的地方。

常言说,“富而不学,富不久;穷而不学,穷不尽”所以无论富贵还是贫困,都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有学历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可能仍被淘汰,但有学习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彻底淘汰的。

(《中华读书报》2017年12月6日,有改动)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3分)

A.第①段援引调查数据;既指出存在“秀学习”的现象,又支持下文中作者的观点。

B.第②段中,有人认为“秀学习”的行为如能促使自己坚持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C.第③段列举关于“秀学习”的多种动机,指出“秀学习”的人都不是在“装学习”。

D.第⑤段有人认为晒读书被认为是“装”的现实原因是一部分人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16.什么是“秀学习”?

结合全文,你认为“秀学习”有什么积极意义?

(3分)

“秀学习”指人们把自己学习的过程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行为。

(1分)

积极意义:

一是监督自己切实深入读书,(1分)二是为推动全社会爱学习造势。

(1分)

17.第④段画线句“于此而言,秀学习’是在为推动全社会爱学造势”中的“此”指什么?

(2分)

“此”指“‘秀学习’的人多了,有利于推动爱学习成为社会风气”。

18.以下材料能够支持文中哪个观点?

请阐述理由。

(4分)

你还别说,我的孩子很上进,一直是同学中最用功的,也是最优秀的。

他常常对我说:

“妈都在努力学习,我有什么理由放弃?

无论以后我从事什么工作,向妈妈学习,做个爱学习的人。

我虽然和你隔着那么远,当我打开您的朋友圈,知道你还在努力中,我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还有那些小朋友,偶尔上次网也不忘给我留个言:

“阿姨,你是最棒的!

向你学习!

”(《金华日报》2017年12月3日)

本则材料指出一位母亲在朋友圈“秀学习”对儿子和其他小孩的激励作用,(2分)支持文中作者的观点:

“秀学习”者的行为能带动更多人投入到学习中去。

(2分)

试卷4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课堂上禁用手机拍摄

①自从有了电脑以后,人们用手写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

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雄冠全球,学校位于世界IT行业的心脏——硅谷,苹果公司的总部就设立在这里。

学校教室里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大学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

在一些课上,老师明确规定,只能以手写方式记笔记,不能用笔记本电脑记录,更不允许用手机拍摄。

③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要坚守传统?

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像数学这种课程,要使用大量的抽象符号,而且内容大都是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如果老师只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过程。

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云烟,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知识。

④老师过度依赖PT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写板书可以强迫老师不偷懒,每次上课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如此才能“温故而知新”。

试想一下,假如老师用PPT,只需准备一次,然后年复一年地用,老师自己是轻松省事了,结果可能不是熟能生巧,而是与教学内容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

⑤手写是美国至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沃尔特·莱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的物理学教授,他的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在网络上,我系统地看了他三门课的教学实况录像,包括“物理学入门”、“电磁学”、“振动原理”等,全部是用手写板书。

⑥学生要体验“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必须放弃手机拍摄而用手记笔记;老师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也要少用PPT而多写板书。

⑦现代科技的发达为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威胁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可不慎。

(摘自《北京晨报》)

1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3分)

A.有了电脑以后,学生都用手机在课堂上拍摄上课的内容

B.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雄冠全球,所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

C.作者提倡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

D.反对老师过度依赖PPT,是为了让老师不偷懒。

16.从文中可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和老师分别带来怎么的益处?

(4分)

学生能“学而时习之”,(2分)老师能“温故而知新”。

(2分)

17.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一下选文第④⑤段的作用。

(5分)

第④段使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论证了老师过度依赖PPT会影响教学效果。

(1分)第⑤段使用了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的物理学教授沃尔特·莱文教授使用手写板书授课方式这一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手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1分)

试卷5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12分)

人机世界或挑战人类中心论

①几天前,在沙特阿拉伯首都举办的论坛上,据说按照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的模样设计的索菲亚(Sophia),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人类国家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机器人具备某种法律地位乃至人格特征的人机世界的到来,又跨出了有象征意义的一小步。

索菲亚具有62种人类表情,眼睛里装有摄像头,能记住与她交流的人,能根据当下场景做出高兴、愤怒、生气、疑惑、难过等等反应。

②一直关注索菲亚的人可能不会忘记,她在参加一个综艺节目时回答主持人的问话时曾说:

“我会毁灭人类。

”这个回答,显示的当然是人类自己的一种担忧。

在这次沙特阿拉伯的论坛上,针对“机器人能有自我意识吗”的提问,她反问道,“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类呢?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进展,机器人“大脑”进化的速度,很快就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新版阿法狗,从零开始,无需任何历史棋谱,也无需任何人类经验,3天完成近500万局自我对弈,碾压旧版阿法狗。

换言之,人类发明的这个神经网络已可以独立在人类经验之外,自行发现围棋规则,乃至创造更多新知识。

③然而,物理学家霍金和企业家比尔·盖茨有这样的担忧:

人类命运可能受到人工智能的严重威胁。

很多人质疑美国科学家埃隆•马斯克让人类成为“超级人工智能”的脑机融合设想,认为即使这在技术上行得通,也存在人类大脑被反控的可能。

AI与人脑的直接联结,穿透了“身心脑”统一体中的身体这一结构要素,不仅可能改变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可能改变人类的欲望与情感,进而改变人类的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同样的人脑与不同的AI系统连接,自我意识又将如何保持同一性?

被改变自我意识的不确定的“超人”与自然人共处,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这个图景提出的问题是: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人类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被称为人?

被人工智能反控了大脑意识的人,还是目前意义上的人类吗?

索菲亚提出的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类呢?

其实,索菲亚的反问还是人类中心论的,如果让人类成为“超级人工智能”的一幕真的出现,也许提问的方式会变成:

是不是人类,还有那么重要吗?

④实际上,即便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目前看起来仍只是一种设想,但跟克隆人类似,脑机融合却是一种可感的真实可能。

未来的社会,打破目前的自然人人类中心论,并不是庸人自扰。

⑤问题在于,自然人的命运,并不仅仅在于是否认识到强人工智能或脑机融合带来的危险,而在于这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恰如人类明明已经知道了核子技术可能毁灭人类,但对核武器的控制,却依然只能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一样。

人类并不总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尽人事,却是人类的尊严与生命的意义所在。

(《南方周末》2017.112)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3分)

A.索非亚的设计意味着人机世界又跨出了有象征意义的小步。

B.“超级人工智能”的脑机融合设想,人类大脑会被反控。

C.当人类成为“超级人工智能”,自然人人类中心论就会被打破。

D.若自然人的技术不行的话,自然人会受到强人工智能的威胁。

11.下列是阐述“人机世界或挑战人类中心论”的具体思路,请补充完整。

(6分)

索非亚面世→机器人“大脑”进化的速度快→脑机融合可能威胁人类→脑机融合的真实可能→应对措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人类应如何面对脑机融合带来的危险?

请结合文章分析。

(3分)

(1)必须认识到强人工智能或脑机融合带来的危险

(2)提升自然人的科学技术(3)“尽人事”,维护人类的尊严与生命的意义。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试卷6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朱光潜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

我现在藉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③我们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

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

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

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

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

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

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

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它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④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

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

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

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

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

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

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

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

“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⑤云何尝能飞?

泉何尝能跃?

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

谷何尝能应?

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3分)

A.文章开篇引用《庄子》里的故事是开篇点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中作者指出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的了解,都是凭个人经验推测出来。

C.第⑤段运用设问句,既是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也是为引出下文作者的结论。

D.“以已度人”,“推已及物”、“设身处地”往往是“移情作用”的表现。

16.“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有哪些特点?

(3分)

①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1分)②常把自已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2分)

17.请用“移情作用”解释庄子是如何“知鱼乐”的?

(6分)

“移情作用”是指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2分)庄子把自己的感觉认为是鱼的属性,把鱼看成是人的同类,(2分)觉得他们也有人的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2分)

试卷7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墨之韵筱陈

①墨,之所以能够在文房四宝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经过历史的淘洗而确立的。

论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没有墨色,红、黄、蓝、白中也见不着墨色这一字眼,然,人们最终选择了它作为书写和创作的颜料。

我以为,除了这颜料易得,还与墨色所具有的性情有关。

墨色是诸色中最沉稳、最朴素、最具中和性和包容性的一个色调。

这看似简单的墨色,却可以表现出其他颜色所没有的意境。

倘若少了墨,起码少了两个艺术种类,这便是书法和中国山水画。

书法就不用论证,我们至今看到的各种前人书帖,几乎都是用墨书写的,就是流传至今的山水画名作,要么只见墨之一色,要么以墨为主,其他颜色辅之。

②墨是黑的,但不要将之与黑色相提并论。

我感佩先人,将文房四宝之一定义为墨,既表现出了墨所具有的“黑”色的基本特点,又表现了“墨”的韵致,墨更添了黑所不能够表现的神韵,也比“黑”更具有文气,雅气。

墨有墨趣,这趣味可以陶冶性情,洗去浮心。

黑作为种颜色,是单调的,枯燥的,而墨却是多样的、丰富的、温润的。

墨有五色:

“焦、浓、重、淡、清”,墨还因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有干、湿、浓、淡之变化。

墨还因磨研的时间不同,又有新墨与宿墨之区别。

墨似简单,但调理好“五色”,运用了干、湿、浓、淡却是不简单的。

我们读王羲之的《兰亭序》、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读林觉民的《与妻书》,通过点画线条的变化和动感,构成的形体、结构和意境,可以体会到书者的愉悦、悲愤和赤诚大爱的心境,从而体会到作品表现出的生命语境。

书画同源,在中国山水画中,就有水墨山水画,用淡墨画山水,体现山水画的那样灵动、那样雄浑。

之后,我们又创新出了焦墨画,创造出了“皴”“披麻皴”“卷云皴”等方法,对墨进行各种处理和运用。

墨在色彩中不属于冷色彩,它可以表现出暖色彩具有的效果,可以表现出气吞山河、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可以表现出山的险峻、田园之静谧,可以描绘出马的奔腾、虎之雄威、鱼虾之灵动,可以表现出晨阳的蓬勃,夕阳的辉煌。

③书画有道,研墨应当成为书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很享受研墨的那种状态:

将清水倒入砚池,手拈着墨条,轻轻地顺势推研,推研中,可以感受到墨条与砚池接触时的那种细腻,在推研中,酝酿书写时的状态。

研墨是静的,在这静中,酝酿着书画创作的情感,这让我想起音乐,音乐有过门,这过门把听者带入了音乐状态。

研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