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记录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833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记录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活动记录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活动记录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活动记录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活动记录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记录12.docx

《活动记录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记录12.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记录12.docx

活动记录12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3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一)

 

活动内容

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

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

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例1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

(损耗忽略不计)

  分析:

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

  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

  95000÷475=200(根)。

解:

95000÷(1900÷4)=200(根)。

  答:

可以制造200根钢轨。

例2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分析:

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18×8×15=2160(千克)。

解:

(630÷5÷7)×8×15=2160(千克)。

  答:

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三台同样的磨面机2.5时可以磨面粉2400千克,8台这样的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以1台磨面机1时磨的面粉为单一量。

  

(1)1台磨面机1时磨面粉多少千克?

  2400÷3÷2.5=320(千克)。

  

(2)8台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

  25600÷320÷8=10(时)。

  综合列式为

  25600÷(2400÷3÷2.5)÷8=10(时)。

练习题

  1.2台拖拉机4时耕地20公顷,照这样速度,5台拖拉机6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2.4台织布机5时可以织布2600米,24台织布机几小时才能织布24960米?

  3.一种幻灯机,5秒钟可以放映80张片子。

问:

48秒钟可以放映多少张片子?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4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二)

 

活动内容

例44辆大卡车运沙土,7趟共运走沙土336吨。

现在有沙土420吨,要求5趟运完。

问:

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分析与解:

以1辆卡车1趟运的沙土为单一量。

  

(1)1辆卡车1趟运沙土多少吨?

  336÷4÷7=12(吨)。

  

(2)5趟运走420吨沙土需卡车多少辆?

  420÷12÷5=7(辆)。

  (3)需要增加多少辆卡车?

  7-4=3(辆)。

  综合列式为

  420÷(336÷4÷7)÷5-4=3(辆)。

  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

所谓“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例5一项工程,8个人工作15时可以完成,如果12个人工作,那么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分析:

(1)工程总量相当于1个人工作多少小时?

  15×8=120(时)。

  

(2)12个人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120÷12=10(时)。

解:

15×8÷12=10(时)。

  答:

12人需10时完成。

例6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5时到达。

若要4时到达,则每小时需要多行多少千米?

  分析:

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一定的,以路程为总量。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5=300(千米)。

  

(2)4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多少千米?

  300÷4=75(千米)。

  (3)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75-60=15(千米)。

解:

(60×5)÷4——60=15(千米)。

 答:

每小时需要多行15千米。

例7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工作,80天完成。

现在工作20天后,又增加了30人,这样剩下的部分再用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

(1)修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个劳动日(总量)?

  60×80=4800(劳动日)。

  

(2)60人工作20天后,还剩下多少劳动日?

  4800-60×20=3600(劳动日)。

  (3)剩下的工程增加30人后还需多少天完成?

  3600÷(60+30)=40(天)。

解:

(60×80-60×20)÷(60+30)=40(天)。

  答:

再用40天可以完成。

练习题:

1.3台抽水机8时灌溉水田48公顷,照这样的速度,5台同样的抽水机6时可以灌溉水田多小公顷?

2.平整一块土地,原计划8人平整,每天工作7.5时,6天可以完成任务。

由于急需播种,要求5天完成,并且增加1人。

问:

每天要工作几小时?

  6.食堂管理员去农贸市场买鸡蛋,原计划按每千克3.00元买35千克。

结果鸡蛋价格下调了,他用这笔钱多买了2.5千克鸡蛋。

问:

鸡蛋价格下调后是每千克多少元?

  7.锅炉房按照每天4.5吨的用量储备了120天的供暖煤。

供暖40天后,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天能节约0.9吨煤。

问:

这些煤共可以供暖多少天?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5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年龄问题

(一)

 

活动内容

年龄问题是一类以“年龄为内容”的数学应用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二人年龄的差保持不变,它不随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二人的年龄随着岁月的变化,将增或减同一个自然数;二人年龄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增大,倍数变小。

  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常将年龄问题化为“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进行求解。

例1儿子今年10岁,5年前母亲的年龄是他的6倍,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

儿子今年10岁,5年前的年龄为5岁,那么5年前母亲的年龄为5×6=30(岁),因此母亲今年是

  30+5=35(岁)。

例2今年爸爸48岁,儿子20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分析与解:

今年爸爸与儿子的年龄差为“48——20”岁,因为二人的年龄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当爸爸的年龄为儿子的5倍时,两人的年龄差还是这个数,这样就可以用“差倍问题”的解法。

当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时,儿子的年龄是

  (48——20)÷(5——1)=7(岁)。

  由20-7=13(岁),推知13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

例3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5岁,兄3年后的年龄为弟4年前的3倍。

问:

兄、弟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

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兄3年后的年龄比弟4年前的年龄大5+3+4=12(岁),由“差倍问题”解得,弟4年前的年龄为(5+3+4)÷(3-1)=6(岁)。

由此得到

  弟今年6+4=10(岁),

  兄今年10+5=15(岁)。

例4今年兄弟二人年龄之和为55岁,哥哥某一年的岁数与弟弟今年的岁数相同,那一年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请问哥哥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

在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岁数2倍的那一年,若把弟弟岁数看成一份,那么哥哥的岁数比弟弟多一份,哥哥与弟弟的年龄差是1份。

又因为那一年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岁数相等,所以今年弟弟岁数为2份,今年哥哥岁数为2+1=3(份)(见下页图)。

  由“和倍问题”解得,哥哥今年的岁数为

  55÷(3+2)×3=33(岁)。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6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年龄问题

(二)

 

活动内容

例5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请问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

由“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可知兄妹二人的年龄差为“4+5”岁。

由“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可知兄妹二人今年的年龄和为“97——2——8”岁。

由“和差问题”解得,

  兄[(97——2——8)+(4+5)]÷2=48(岁),

  妹[(97——2——8)-(4+5)]÷2=39(岁)。

例61994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4倍。

2000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2倍。

问:

父亲出生在哪一年?

分析与解:

如果用1段线表示兄弟二人1994年的年龄和,则父亲1994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页图)。

  父亲在2000年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6岁,而兄弟二人在2000年的年龄之和是1段线再加2×6=12(岁),它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3岁。

由  1段+12岁=2段+3岁,

  推知1段是9岁。

所以父亲1994年的年龄是9×4=36(岁),他出生于

  1994——36=1958(年)。

  例7今年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4倍,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

问:

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法一:

假设父亲的年龄一直是儿子年龄的4倍,那么每过一年儿子增加一岁,父亲就要增加4岁。

这样,20年后儿子增加20岁,父亲就要增加80岁,比儿子多增加了80-20=60(岁)。

  事实上,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根据刚才的假设,多增加的60岁,正好相当于20年后儿子年龄的(4——2=)2倍,因此,今年儿子的年龄为

  (20×4-20)÷(4-2)-20=10(岁),

  父亲今年的年龄为10×4=40(岁)。

解法二:

如果用1段线表示儿子今年的年龄,那么父亲今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图)。

  20年后,父亲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上20岁,而儿子的年龄应是1段线再加上20岁,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上10岁。

  1段+20=2段+10,

  求得1段是10岁,即儿子今年10岁,从而父亲今年40岁。

例8今年爷爷78岁,长孙27岁,次孙23岁,三孙16岁。

问:

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之和?

  分析:

今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为27+23+16=66(岁),爷爷比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多78——66=12(岁)。

每过一年,爷爷增加一岁,而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却要增加1+1+1=3(岁),比爷爷多增加3-1=2(岁)。

因而只需求出12里面有几个2即可。

解:

[78-(27+23+16)]÷(1+1+1-1)=6(年)。

  答:

6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的和。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10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年龄问题练习题(三)

 

活动内容

练习:

1.父亲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那么今年儿子几岁?

  2.王梅比舅舅小19岁,舅舅的年龄比王梅年龄的3倍多1岁。

问:

他们二人各几岁?

  3.小明今年9岁,父亲39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2倍?

  4.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

问:

父女两人现在各多少岁?

  5.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4岁,妈妈比爸爸小2岁,妈妈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问:

三人各是多少岁?

  6.今年老师46岁,学生16岁,几年后老师年龄的2倍与学生年龄的5倍相等?

  7.已知祖孙三人,祖父和父亲年龄的差与父亲和孙子年龄的差相同,祖父和孙子年龄之和为82岁,明年祖父的年龄恰好等于孙子年龄的5倍。

问:

祖孙三人各多少岁?

8.小乐问刘老师今年有多少岁,刘老师说:

“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2岁了。

”你能算出刘老师有多少岁吗?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11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一)

 

活动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是按照题目的内容涉及到鸡与兔而命名的,它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

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来加以计算。

  例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

问:

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

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

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

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

有兔(44-2×16)÷(4-2)=6(只),

  有鸡16-6=10(只)。

  答:

有6只兔,10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

我们以鸡去换兔,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4-2=2(只)。

因此只要算出20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只),

  有兔16——10=6(只)。

  由例1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

因此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例2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

问:

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

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

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

  100-80=20(人)。

  同样,也可以假设100人都是小和尚,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

  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一种假设方法。

例3彩色文化用品每套19元,普通文化用品每套11元,这两种文化用品共买了16套,用钱280元。

问:

两种文化用品各买了多少套?

分析与解:

我们设想有一只“怪鸡”有1个头11只脚,一种“怪兔”有1个头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

这样,就将买文化用品问题转换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假设买了16套彩色文化用品,则共需19×16=304(元),比实际多304——280=24(元),现在用普通文化用品去换彩色文化用品,每换一套少用19——11=8(元),所以

  买普通文化用品24÷8=3(套),

  买彩色文化用品16-3=13(套)。

例4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

问:

鸡、兔各多少只?

  分析:

假设100只都是鸡,没有兔,那么就有鸡脚200只,而兔的脚数为零。

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这说明假设的鸡脚比兔脚多的数比实际上多200——20=180(只)。

  现在以兔换鸡,每换一只,鸡脚减少2只,兔脚增加4只,即鸡脚比兔脚多的脚数中就会减少4+2=6(只),而180÷6=30,因此有兔子30只,鸡100——30=70(只)。

解:

有兔(2×100——20)÷(2+4)=30(只),

  有鸡100——30=70(只)。

  答:

有鸡70只,兔30只。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12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二)

 

活动内容

例5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

问:

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分析:

本题与例4非常类似,仿照例4的解法即可。

解:

小瓶有(4×50-20)÷(4+2)=30(个),

  大瓶有50-30=20(个)。

  答:

有大瓶20个,小瓶30个。

例6一批钢材,用小卡车装载要45辆,用大卡车装载只要36辆。

已知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那么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分析:

要算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需要知道每辆大卡车或小卡车能装多少吨。

  利用假设法,假设只用36辆小卡车来装载这批钢材,因为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所以要剩下4×36=144(吨)。

根据条件,要装完这144吨钢材还需要45-36=9(辆)小卡车。

这样每辆小卡车能装144÷9=16(吨)。

由此可求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解:

4×36÷(45-36)×45=720(吨)。

  答:

这批钢材有720吨。

例7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

问:

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分析:

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

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

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

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解:

(0.24×500-115.5)÷(0.24+1.26)=3(只)。

  答:

共打破3只花瓶。

例8小乐与小喜一起跳绳,小喜先跳了2分钟,然后两人各跳了3分钟,一共跳了780下。

已知小喜比小乐每分钟多跳12下,那么小喜比小乐共多跳了多少下?

分析与解:

利用假设法,假设小喜的跳绳速度减少到与小乐一样,那么两人跳的总数减少了

  12×(2+3)=60(下)。

  可求出小乐每分钟跳

  (780——60)÷(2+3+3)=90(下),

  小乐一共跳了90×3=270(下),因此小喜比小乐共多跳

  780——270×2=240(下)。

练习13

  1.鸡、兔共有头100个,脚35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2人下一副象棋,6人下一副跳棋,恰好可供120个学生进行活动。

问:

象棋与跳棋各有多少副?

  3.班级购买活页簿与日记本合计32本,花钱74元。

活页簿每本1.9元,日记本每本3.1元。

问:

买活页簿、日记本各几本?

  4.龟、鹤共有100个头,鹤腿比龟腿多20只。

问:

龟、鹤各几只?

  5.小蕾花40元钱买了14张贺年卡与明信片。

贺年卡每张3元5角,明信片每张2元5角。

问:

贺年卡、明信片各买了几张?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13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

(一)

 

活动内容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例1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4粒则多9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分析:

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就少6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9+6=15(粒)。

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

每人相差1粒,多少人相差15粒呢?

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15÷1=15(人),糖果的粒数为

  4×15+9=69(粒)。

解:

(9+6)÷(5-4)=15(人),

  4×15+9=69(粒)。

  答:

有15个小朋友,分69粒糖。

例2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多少粒糖果?

  分析:

本题与例1基本相同,例1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4=1(粒),本题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3=2(粒)。

例1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9+6=15(粒),本题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2+6=8(粒)。

仿照例1的解法即可。

解:

(6+2)÷(4——2)=4(人),

  3×4+2=14(粒)。

  答:

有4个小朋友,14粒糖果。

  由例1、例2看出,所谓盈亏问题,就是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分给一定数量的人,由两种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盈亏数,反过来求出分配的总人数与被分配东西的总数量。

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之差与盈亏总额(盈数+亏数),由此得到求解盈亏问题的公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不一定总是一“盈”一“亏”,也会出现两“盈”、两“亏”、一“不盈不亏”一“盈”或“亏”等情况。

例3小朋友分糖果,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若每人分16粒,则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果。

问:

有多少粒糖果?

分析与解:

第一种方案是不盈不亏,第二种方案是亏16×3=48(粒),所以盈亏总额是0+48=48(粒),而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6——10=6(粒)。

由盈亏问题的公式得

  有小朋友(0+16×3)÷(16——10)=8(人),

  有糖10×8=80(粒)。

  下面的几道例题是购物中的盈亏问题。

例4一批小朋友去买东西,若每人出10元则多8元;若每人出7元则少4元。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东西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与解:

两种购物方案的盈亏总额是8+4=12(元),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0——7=3(元)。

由公式得到

  小朋友的人数(8+4)÷(10——7)=4(人),

  东西的价格是10×4——8=32(元)。

晓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趣味数学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17

参加人数

24

活动地点

三年一班教室

辅导员

主题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

(二)

 

活动内容

例5顾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若买5本则多3元;若买7本则少1.8元。

这本书的单价是多少?

顾老师共带了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

买5本多3元,买7本少1.8元。

盈亏总额为3+1.8=4.8(元),这4.8元刚好可以买7——5=2(本)书,因此每本书4.8÷2=2.4(元),顾老师共带钱

  2.4×5+3=15(元)。

例6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

问:

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

王老师带了多少钱?

  分析:

本题在购物的两个方案中,每一个方案都出现钱不足的情况,买7把小提琴差110元,买5把小提琴差30元。

从买7把变成买5把,少买了7——5=2(把)提琴,而钱的差额减少了110——30=80(元),即80元钱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为每把40元钱。

解:

(110——30)÷(7——5)=40(元),

  40×7——110=170(元)。

答:

小提琴40元一把,王老师带了170元钱。

练习

  1.小朋友分糖果,每人3粒,余30粒;每人5粒,少4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多少粒糖?

  2.一个汽车队运输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汽车运35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0千克;如果每辆汽车运40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千克。

问:

这个汽车队有多少辆汽车?

要运的货物有多少千克?

  3.学校买来一批图书。

若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