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777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 晋灵公不君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也使我们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品德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一、注音

胹________       熊蹯________

寘________稽首________

鲜克有终________骤谏________

麑________嗾________

翳桑________食之________

橐________诒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三、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____________

杀之,寘诸畚 ____________

三进及溜 ____________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____________

宣子田于首山 ____________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____________

反不讨贼 ____________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____________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晋灵公不君      ______________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______________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______________

公患之,使

麑贼______________

晋侯饮赵盾酒______________

斗且出______________

提弥明死之______________

赵盾弑其君______________

书法不隐______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______________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______________

尚早,坐而假寐______________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______________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______________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______________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______________

其我之谓矣______________

六、积累名句

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

靡不有初,________。

庆父不死,________。

外举不弃仇,________。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_______。

答案:

一、ér fán zhì qǐ xiǎn zhòu chúní sǒu yì sì tuó yí

二、过:

动词,穿过 动词,犯错误 名词,过错 动词,犯错误 动词,超过 动词,看望

克:

副词,能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 动词,严格限定

假:

形容词,非正式的 连词,如果 介词,借助 动词,宽容 名词,假日

以: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 介词,把

而: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代词,代她,指母亲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结构助词“的”

三、“辟”通“避”,躲避 “寘”通“置”,放置 “溜”通“罶”,屋檐下 “阙”通“缺”,过失 “田”通“畋”,打猎 “竟”通“境”,国境 “反”通“返”,返回 “诒”通“贻”,遗留

四、君:

名词活用为动词,不行君道 入:

被采纳 衮:

衮袍,这里指君位 患:

厌恶;贼:

名词活用为动词,刺杀 饮:

给酒喝 且:

连词,一边……一边 死之:

为之死,动词为动用法 弑:

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书法:

记事的原则

五、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疑问句 宾语前置句

六、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鲜克有终 鲁难未已 内举不失亲 有备无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鲜:

很少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入:

进入

B.①宣子骤谏,公患之骤:

急速

②尚早,坐而假寐假:

假装

C.①弃君之命,不信信:

诚信

②晋候饮赵盾酒饮:

给……喝

D.①今近焉,请以遗之遗:

留下

②子为正卿,亡不越竟亡:

逃跑

3.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

C.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厚敛以雕墙 ②使妇人载以过朝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 ⑤寘诸橐以与之 ⑥倒戟以御公徒 ⑦以示于朝

A.①⑥/②③/④⑦/⑤B.①②⑥/③⑤/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D.①⑥/②④/③⑦/⑤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

刻画,绘制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入:

纳,这里指被采纳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克制

D.晨往,寝门辟矣辟:

打开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

可见其“不君”。

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

这种精神连杀手

麑都被感化。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①,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②,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雉(zhì):

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不义,不昵(nì):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承受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所:

处所

C.无庸,将自及庸:

通“用”

D.大叔完聚,缮甲兵缮:

包裹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项是(  )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

“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⑤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

A项,“辟”通“避”;C项,“阙”通“缺”;D项,“溜”通“罶”。

答案:

B

2.解析:

A项,入:

被采纳;B项,骤:

多次,假:

非正式的;D项,遗:

送给。

答案:

C

3.解析:

A项,“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B项,“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刺杀;C项,“朝”,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朝;D项,“饮”是动词,读“yìn”,“给……喝”。

答案:

D

4.解析:

①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②③连词,表修饰;④⑦介词,把;⑤连词,顺承。

答案:

A

5.解析:

克:

能,能够。

答案:

C

6.解析:

A项,“也”,都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B项,“而”,都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C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之”,①代词,指这件事;②助词,的。

答案:

D

7.解析:

A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项,②是士季的话;C项,①不能表现灵公“不君”。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

8.解析:

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

答案:

C

9.解析:

注意第

(1)句中“终”“赖”的含义。

(2)句中“患”“贼”的含义。

第(3)句注意翻译出判断句的语气来。

答案:

(1)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赵盾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

麑去刺杀赵盾。

(3)杀害百姓的当家人,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

10.解析:

D项,缮:

修整。

答案:

D

11.解析:

A项,“为”,介词,替、给。

B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C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

答案:

A

12.解析:

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

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13.解析:

D项“万不得已”错误,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

答案:

D

14.解析:

注意“度”“制”“毙”“姑”“弟”等词的含义。

答案:

(1)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2)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3)共叔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

庄公说: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

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

”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

“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规定的制度:

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庄公说:

“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

”祭仲回答说:

“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

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

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

”庄公说:

“不道德的事做多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

公子吕对庄公说:

“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

如果想让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

“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

”太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又进言说:

“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

”庄公说:

“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太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皮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

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

“可以下手了!

”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京邑的人叛离太叔段。

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

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

《春秋》上写:

“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管教好弟弟:

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

不说太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