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745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docx

第二课堂经验总结

第二课堂

前言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以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逐步建立一套与我校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体系。

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到个性塑造等三个方面的转变。

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我校“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

 

目录

文学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球类

1、篮球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二、排球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三、足球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四、乒乓球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五、羽毛球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棋类

六、象棋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七、围棋和五子棋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音乐类

八、笛子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九、吉他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十、声乐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才艺类

八、书法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九、绘画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十一、武术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十二、舞蹈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知识宝库

 

文学

导引

在这里你会了解基本的文学知识,培养对文学方面的兴趣,提升赏析文学的能力。

在这里你会活跃思维,了解人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试着去尝试,去幻想,去理解.

在这浮华社会的背后,文学能带给你的不只是精神上的安慰,还有心灵上的平静,喧嚣的时候,静下来读懂这个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建构文学知识体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能力目标:

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计划:

文学组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内容

星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第1周

现代文学鉴赏概论

感恩的心:

品读交流

划分朗读小组及选材

朗读指导选材

第2周

智慧的脑:

汉字构成

朗读指导

朗读展示

第3周

《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文学

1、猜字谜

2、对对联

3、幽默谐、理趣

4、语言得体

5、实践与交流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第4周

假期

第5周

郭沫若与徐志摩

“十一”诗歌朗诵

“十一”诗歌朗诵

第6周

假期

《论语》赏析

第7周

话剧艺术

重阳节:

感恩父母

第8周

山水田园

恬淡闲适

第9周

矛盾、巴金、老舍

山河壮丽

豪情满怀

第10周

离情别绪

双手依依

名著解读

第11周

沈从文与张爱玲

外国文学概述

期中考试

第12周

思乡怀远

月半孤灯

第13周

革命历史小说

欧洲文学

眷眷之意

拳拳之情

第14周

边塞征战

金戈铁马

第15周

新现实主义

美洲文学概述

托古喻今

警钟长鸣

第16周

建功立业

书生意气

第17周

总结

外国文学赏析指导

忧国忧民

胸怀天下

影视文学

第18周

感悟

知识宝库

1、文学作品鉴赏方法和步骤

  • 一、语言美

  • 语言赏析的角度:

  • 1、从词、句特点上:

  • 叠字,叠句;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与短句

  • 2、从修辞的角度: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并简析作用

  • 3、从语言风格上:

如含蓄深沉、严谨深刻、细腻缠绵、质朴自然、清婉明丽、底蕴丰厚

  • 4、从语体角度:

书面语与口语等

  • 5、从情感角度:

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感情,含蓄、直露、奔放、细腻

  • 

  • 语言赏析常见的写作思路:

  • 1、概述语言风格及作用

  • 2、具体分析:

(例)引用作品中的语言(析)分析其特色,(效果)分析评价其作用

  • 3、小结、评价语言特点

  • 例文:

 62页 朱自清《春》之语言赏析

  • 二、表现手法

  •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 ①表现手法:

  • 情节构思方面:

前几段:

开门见山、首尾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等。

  •             后几段:

卒章显志、画龙点晴、升华主题;

  •            中间整体:

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层层深入、以小见大、起伏、线索、

  • 刻画形象写法方面:

烘托、衬托、对比、抑扬、象征、人称、创造氛围、讽刺、动静结合、虚实方面、寓情于景、联想、想象

  • 主题方面:

奠定基调、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主旨

  • ②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

  • 叙述的种类;描写的种类;描写的方法:

动静结合;虚实、点面、明暗结合;绘声绘色;远近高低、勾勒、白描;抒情的种类

  • ③修辞方法:

8种

  • 写作思路

  • 第一段:

直接点明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或为了表达_____主题,采用了____表达技巧。

  • 第二段:

从文中举出实例,分别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对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旨等有什么作用

  三、分析“形象

  • 分析形象的思路及对策:

  • 1、“形象”的特点及品质,

  • 2、揭示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 3、引用文章语句或概括文章内容对应分析

  • 一般的写作思路:

  • 概述作品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____的情节,塑造了一个____的形象。

  • 具体分析形象的特点:

运用了___材料(情节)___描写手法写了___细节,分别体现了____的____的特点。

  • 例文:

62页《荷花淀》鲜活的人物形象—水生嫂

  • 

  • 四、结构美

  • 构思、结构赏析的方法:

  • 1、从段落层次入手,看按什么顺序构思全文

  • 2、从主题入手,看用了什么技巧突出中心

  • 安排结构的技巧:

  • 开头、结尾、过渡、线索、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波澜、文眼

  • 运用手法的技巧:

  • 象征、扬抑、对比、衬托、渲染、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 3、从表达主题效果入手,看为什么这样安排

  • 主次、详略、角度、以小见大、旁征博引,取材典型、生动、真实、新颖。

  • 4、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各层意思,思路,构思技巧及效果

  • 写作思路:

  • 1、第一段:

概括构思特点,运用了哪些构思技巧

  • 2、中间一段:

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各层次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运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引体现文章思路的关键句,分析在构思上的作用。

  • 3、结尾段:

这样构思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吸引读者等上的效果。

  • 63页:

简析《荷塘月色》的构思技巧

  • 五、分析意境

  •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 步骤:

①境的特点②情感和主旨③表达意境的方法

  • 六、主旨分析

  • 把握主题思想的方法:

  • 1、看标题

  • 2、看每段的内容(有几个感情层次)

  • 3、看抒情、议论的地方

  • 4、看结尾(通常会点明、升华主旨)

  • 5、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感情倾向。

  • 格式:

本文通过描写______,讴歌(批判)了______,进而表达了什么______(升华之处)。

  • 七、细节描写

  • 1、人物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3、细小的情节

  • 思路:

  • 找到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能分析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 

2古典诗词的鉴赏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

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一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

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

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

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

又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

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

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

毛泽东《致陈毅》中说: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

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

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

"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

又如苏轼《雪》:

"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

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

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

"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

"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

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

杜甫:

《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

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

李商隐《无题》: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

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

如杜甫《春宿左省》: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

"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

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

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这一联的意思是:

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

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

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二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

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

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一)首先是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

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

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

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

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

又如,杜甫《喜观即到》: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这两句的意思是:

"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

"词的省略更是常见。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说: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

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

如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

意思很清楚。

又,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

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

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

“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

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

“尧”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观沧海》原诗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

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那就错了。

“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

又,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上句有“看”则“经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

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

例如:

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

这两句的意思是:

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

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

这两句的意思是:

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

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

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

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

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

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

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

又如,杜甫《喜观即到》: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这两句的意思是:

"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

"词的省略更是常见。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说: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

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

如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

意思很清楚。

又,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

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

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

“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

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

“尧”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观沧海》原诗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

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那就错了。

“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

又,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上句有“看”则“经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

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