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720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docx

安全生产《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学习笔记二类

 

2009年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

岗位培训远程教育部分

学习笔记

(适用于“二类”岗位)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血站

二〇〇九年七月

《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Ⅱ类学习笔记

(适用于岗位培训考试,涉及教材的导言册的第四章和第二、三册,仅供参考)

根据《2008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大纲》编写

《安全血液和学业制品》远程教育项目简介:

四个分册分别是:

导言分册(安全输血实践的指南和原理),第一册(安全献血),第二册(HIV和其它传染病原体的筛选),第三册(血型血清学)。

考核另要求:

补充教材(成分输血)

1 导言册

 

1.1 本册简介(略)

1.2 专业守则(略)

1.3 安全规程(略)

1.4 质量和质量保证

1.4.1 质量

1.4.1.1 WHO在1993年血站质量保证纲要指南中的质量定义:

符合特定标准的服务和产品的特性的总和,包括符合性和可靠性。

(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现代汉语词典;质量是满足某个目的<即安全输血>;质量是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O)

1.4.1.2 产品的定义:

是指能安全地用于输血或其它特定用途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所有规程中质量应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不仅对于患者,对献血者和工作人员同样如此)

1.4.2 质量的需要

1.4.2.1 实验室质量发生差错对患者存在潜在危险的五种情况:

应随时记住在血液的采集、运输、化验、贮存和发放过程中,发生质量差错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后果。

潜在危险如下:

1.患者样本容器标签混淆;2.患者化验结果差错;3.患者间结果报告的混淆;4.患者标本的异常结果未能检出;5.在配血试验总漏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弱抗体;6.没有正确配制和标记试剂,导致表面正确,实际是错误的结果。

(如果能设计合适的质量体系,并保证该体系得到实施和监控,那么是可以避免不安全血液的发放的。

1.4.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4.3.1 质量保证的概念:

建立和实施质量标准、规程和有效的管理体系以确保质量。

(质量保证是确保所完成的工作符合质量需要的一个维持体系,换句话说,完成的工作必须一贯地精确和正确,符合所确定的标准。

更精确地说,质量保证意味着患者接受的血液符合要求,差错得到检测和纠正。

质量保证是使一些事情发生的体系)

1.4.3.2 质量控制的概念:

是质量保证的监测手段之一,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包括回顾性检查和其他措施,在按规定程序进入下一步前,必须完成这些检查和措施并取得满意结果。

(质量控制证实遵守了某些规定的限制和标准。

QC是一个检测系统,用以确保标准得到满足,错误不会发生,包括一些特殊的步骤,遵守这些步骤以监督完成的工作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

1.4.3.3 引入质量系统基本的四个基本步骤:

质量体系包括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建立质量体系的4个基本步骤:

1.评估达到质量的必要条件;2.制定行动计划,并确定实施计划的最佳方案;3.执行需要的改进措施,包括建立监督和控制体系;4.对质量体系进行监控以评估该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良好并确定为确保质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1.4.4 标准操作规程

1.4.4.1 标准操作规程定义:

SOP是质量保证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OP就是关于在特定工作场所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的书面文件,不是简单的帮助工作人员完成特定任务的指南,而是所有员工在任何时候全部工作都需要符合特定标准的书面指令。

1.4.4.2 采供血机构标准操作规程的覆盖范围:

血站应该有覆盖全部工作程序的SOP,从献血者的筛选到血液化验、配血和血液发放,SOP还应涉及员工培训,健康和安全及设备使用维修等方面。

1.4.4.3 执行SOP的意义(泛读):

1.SOP能够在工作场所内协助管理,因为SOP如果被正确执行,所有工作人员将以一个几乎相同的方法来完成特定的工作,能够减少工作偏差和错误;2.因为SOP规定了各阶段应达到的标准,客观地监督各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3.SOP为建立必要的记录和其它文件提供了基础;4.SOP使工作人员的培训简单化和标准化;5.SOP可以降低当工作人员发生调动和缺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6.如果血站发生质量问题而引起法律诉讼时,SOP有助于解决具有争议的问题。

1.4.4.4 制定SOP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SOP的制定是一个群体的工作,初稿应由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起草,终稿由采血科或实验室的负责人来完成。

颁布以前需由一名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校对。

SOP不能违反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涉及的特定程序。

SOP基本内容应包括:

1.清晰、明了的主题和一个唯一的SOP标识(音biaozhi,同“标志”);2.SOP的制定日期;3.SOP起草制定者的姓名;4.操作规程的目的以及所涉及科学原理的简单描述;5.对执行操作规程的工作人员的要求6.完成操作规程所需的设备和实际的详细资料;7.前后对照一下包括特定相关规程的其他SOP;8.健康和安全指南并合理参照其他SOP,诸如关于病理样品的处理和废弃物的安全处置;9.清楚叙述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准确、具体的步骤,包括所有质控规程;10.分析和报告结果的程序以及出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程序;11.附录,包括许多附加相关文件,诸如所有标准表格,规程中所应使用的标签,设备和试剂生产商推荐的方法和操作指令(有关操作人员在任何场所都能得到相关的SOP,操作人员必须熟知、理解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所有工作人员应在相应的SOP上签名,表示他们阅读过并已经理解)。

1.4.4.5 SOP修改的必要性和修改程序(泛读):

每套SOP应定期审核,最好每年一次,需要的话应及时更新,因为随着情况的变化有些修改是必要的:

规程直接修改(如厂商的操作说明的变更,国家和地方法规重新修订),

规程间接更改(如某些有关步骤的变更可能影响SOP某些部分)。

SOP的任何更改必须由医学主任批准,执行这一规程的工作人员应签名并复核,表示他们已知道了这一更改。

1.4.5 记录和记录的保存

1.4.5.1 记录应包括的内容及重要性:

由于记录可以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因此记录成为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记录应包括从血液的采集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包括献血者的筛选、血液的采集及测试、贮存、配血及分发或作必要的销毁。

记录可以使每单位血液的历史从患者追溯到献血者,以检查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

记录也能显示在整个过程中哪个工作人员做了哪些工作。

(记录应简单明了易于填写有关内容,甚至多年以后工作实践中有许多变化时也是如此。

记录应用清晰准确的叙述方式详尽地填写,最好有第二者检查确保准确无误)。

1.4.5.2 填写个人献血记录表(卡)的作用:

每个献血者都要填写个人献血者记录卡,即使不进一步进行采血也都应记录,因为献血者可能会:

1.延期献血:

即决定不献血;2.因对他们自身健康有潜在危害而被劝阻,这可能是暂时的,因现在的状况有可能改善,或是永远;3.因对受血者有潜在危害被暂时或永久排除;4.正常情况被接受献血。

(筛选结果的相关资料应由被授权的高级职员记录在献血者个人记录上。

不合格结果对该献血者再次献血的限制应清楚标识)

1.4.5.3 记录应包括所有献血者的意义:

每个献血者及其详细情况应记录在许多记录中,包括那些已献血的而且包括因各种原因被劝阻的献血者,因此当这些献血者以后再来时,就可以验证他们的献血资格。

对献血者的确认及被劝阻的原因应严格保密。

这些资料只应由质量保证官员或被授权的高级职员接触。

1.4.5.4 献血中记录应包括的内容:

1.献血编号;2.采血袋的类型;3.采血袋的批号;4.局部麻醉剂批号(若使用过);5.采血护士的姓名。

1.4.5.5 实验室检测记录包括的内容:

对于实际完成检测的许多方面书面记录是必须的,包括:

1.完成的各项检测;2.试剂的来源,批号及所用的方法;3.得出的结果;4.质量控制和质控样本检测结果;5.已检测血的用途:

即是用于输血还是报废;6.设备的校验及保养记录。

   1.4.5.6 对每份献血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献血者的个人记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保密。

献血者的姓名不应出现在采血袋或样品上或实验室记录上。

只有数字、拉丁字母或其他识别符号才能使用。

   1.4.5.7 血液的使用记录包括交叉配血或废弃记录(编者根据培训班讲解注:

粉红字的3部分):

捐献的血液一旦通过检测并可以使用,就需记录任何由该血液加工形成的血液制品,以及这些血液制品的用途,这些资料可以使血液或血液制品追溯到献血者。

在许多血库里,库血可与许多不同的患者配血,如果是这样,只需保留患者的输血的记录。

库血可能报废,这可能是不宜使用或超过有效期,在此情况下,记录需说明报废的原因并证实库血已被安全处理。

   1.4.5.8 记录保存的基本要求:

记录通常应仔细地安全地适当保存一段时间,能快速容易地找到有关记录是必须的。

为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易于理解,应有一个监督体系以列出所有保存的记录,存放位置及销毁的日期。

因记录包含个人资料,任何时候都应保密。

记录应以确保安全的方法存放并能让被授权者查阅记录。

应受到保护以防止物理因素的危害(如潮湿、热火、阳光、虫害及化学品)。

还要防止盗窃、故意篡改及其他行为以确保记录的安全。

若因参考或研究目的记录需暂时移动,监督体系应做记录并确认他们被送回保存。

(记录应显示:

谁借用记录?

为什么要使用?

借用的时间?

归还的时间?

   1.4.5.9 记录销毁的基本要求(编者根据培训班讲解注:

粉红字的5部分):

当记录被销毁时,非授权者是不能接触记录内的保密信息的。

记录应立即销毁,最好是焚烧或扯碎。

记录在销毁前不应乱扔乱丢,否则任何人都能看到记录,同样应设置监督体系以销毁处理的日期及销毁的细节,有可能的话,应由他人做第二次复核,以确认这些记录确实被销毁。

1.4.6 质量监督

   1.4.6.1 质量监督的意义(泛读):

良好的职业训练,SOP的应用和记录的全面保存构成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但是输血实践的许多方面都需要常规的监督以确认一个完整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1.4.6.2 质量监督的两个主要方面:

质量监督用于发现与标准或规范不符之处。

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监督所得的结果和监督设备的使用,即结果监督和设备监督。

   1.4.6.3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意义:

质控结果用于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

对检测的监督可以证实化验完成过程中是否有任何偏差或者不同批号的试剂之间是否有批间差异。

   1.4.6.4 设备检查应作到的两个方面:

采血室和实验室使用的设备,在复杂程度及水准上有相当大不同。

有两个方面需要监督(编者根据培训班讲解注:

第三方面为老师增加):

1.常规保养;2.校验(如培养箱、水浴箱等);3.监控(如恒温设备:

冰箱、冰冻箱等)。

(所有设备需要定期保养来尽可能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尽管一年只保养某些项目一次。

许多设备还需要定期校验才确保准确。

培养箱、水浴箱经常校验很重要。

此外还有用于采血量的秤、移液器、天平及自动取样或分配器的定期校验。

另外,培养箱、水浴箱、冰箱以及冷冻箱应每天检查,还应确认可接受的温度波动范围。

所有的保养及校验应做记录,包括那些随后采取的必要措施,这也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

1.4.7 质量审核(泛读)

   1.4.7.1 质量审核在质量保证系统中的作用(泛读):

质量体系内容庞大,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体系怎样有效运转,质量审核是监督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手段。

是对包含在保证质量过程中那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所有因素的正式评审。

(质量审核的内容:

)一个计划周全的综合性的质量审核应覆盖血站的所有活动并且是能评估血站各部门相互关系的方法,不过审核还应集中在指定区域。

质量审核通常在内部由高级职员进行。

在有效的审核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

必须确定有效的改变及在认可的合理时间内完成改变。

随后经常进行审核以确认已作了改变且目前状况有所改进。

   1.4.7.2 审核跟踪内容(泛读):

跟踪审核有时是审核工作的一部分。

跟踪审核就是追踪一袋血由采集至输注给患者所有环节。

由此可以检查所有必要的检测是否得到正确完成以及所有记录是否准确且完整。

这证实了此袋血通过检查可用于分发。

1.4.8 质量职责

   1.4.8.1 明确血液中心每位职工的质量职责:

(每位员工都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你和血液中心的其他职工都对质量负责,发生质量问题常常不是技术原因而是人为错误、粗心或缺乏理解造成。

对质量及保养方法的需要应包括在对所有员工的早期培训中。

应鼓励每个人认识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不管何种工作,采血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持适合的质量体系。

1.4.8.2 明确血液中心高级职员的质量职责:

高级职员有责任确保任何时候质量都得到保证,当现行的工作方式被建议作任何改变时,应考虑其对质量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所有的质量问题应立即报告给相应负责的高级职员。

高级职员应立即处理这种状况并要复核发生质量问题体系的某一部分以确认是否需要改动。

1.4.8.3 明确血液中心质量保证部门内特殊职员的质量职责:

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负责协调所有部门的质量保证工作,虽然不同的规定中这些部门的特定职责有所变化。

由于立足点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小血液中心及医院血库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保证工作。

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总结:

本章重点讨论的是输血系统各方面相关的质量问题,包括六方面:

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标准术语的含义和使用,标准操作规程(SOP),记录保存,质量监控,质量职责。

1.质量是符合特定标准的服务和产品的特性的总和,包括符合性和可靠性;2.质量是输血工作各方面中确保献血者、患者及职工安全的最基本因素;3.质量保证是确保所有工作都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质量体系的维持,质量控制是监控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的一种检验方式;4.标准操作规程是书面介绍如何完成特定任务,所有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应执行;5.准确而完整的记录是质量体系的基本部分;6.对化验结果及设备的操作应定期监测;7.质量审核是对质量保证所涉及的所有因素的正式评审,开展质量审核是为了明确问题和寻找解决的方法;8.每个职员都应对保证质量有职责心。

1.5 血液和血浆的安全贮存(略)

1.6 冷链设备的保养(略)

1.7 常用试剂的配制(略)

1.8 库存管理(略)

1.9 实践计划(略)

导言册附录内容摘要:

1.有关硫酸铜溶液:

当献血者Hb浓度低于标准时,血就浮在硫酸铜溶液的表面,反之,血就沉入溶液底部。

通常男的用绿色,女的用蓝色。

如果溶液不澄清或有沉淀,该溶液就不能使用。

如果密度不符合要求,就重新读数,如果读数还不符合要求,该溶液就不能使用,并立即向上级人员汇报。

2.有关杀菌溶液:

消毒的重要意义:

如果静脉穿刺点没有彻底清洁,皮肤上的细菌就有可能污染所采集的血液,有时会引起受血者败血性休克。

70%的乙醇溶液配制好后被贮存在密封的瓶子中未被污染,有效期可达一个月。

使用过程中杀菌溶液不被污染的措施:

少量分装或在瓶子里仅装入一天使用量,当天工作结束将瓶子里剩余消毒液倒掉。

配制计算公式:

100/库存溶液的浓度×70%=每配制100ml溶液所需库存溶液的ml数。

3.有关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NS)的要求:

0.9%的生理盐水;在体外维持红细胞(RBC)的结构;与血清或血浆等渗。

pH6.8的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是一种更好的介质溶液,可以改善一些抗体的血清反应性。

4.有关次氯酸钠溶液:

它是强氧化剂,对金属和纺织品有腐蚀性。

通常使用浓度为0.1%为佳,重度污染或血液溅出时用1%甚至10%的浓度。

溶液的不稳定性,无论是浓缩液还是稀释液,都必须贮存在避光且温度低于+25℃的地方。

大多数消毒剂有“接触时间”,即消毒剂与传染物接触并使之灭活或破坏所需的时间。

次氯酸盐溶液需要10-15分钟才能确保污染物灭活。

有机物的存在也会对次氯酸盐溶液有不利影响。

万一有机物大量存在就需增加次氯酸盐溶液的浓度,接触时间也要延长。

第一册附录内容摘要:

硫酸铜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的操作程序:

原理:

这种实验仅仅是定性的操作程序,不能测出精确的血红蛋白的值。

血滴在离硫酸铜溶液页面1cm处滴下,如果血红蛋白值高于某一水平,血滴密度大,血滴将通过硫酸铜溶液在15秒内落下去。

如果血红蛋白的水平在限定的值(男:

1.052,女1.050)以下,根据血液的密度它将上下浮动或悬浮在溶液中,甚至浮到液面上来。

取血位置及原因:

应取自手指上的血而不要从耳朵截刺来的血,因为后者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用此位点可能导致从血红蛋白不合格的人身上采血。

操作步骤注意点:

擦去第一滴血;不要挤压手指(组织液影响结果使密度降低);不要吸入空气。

解释结果和报告:

如果血滴在15秒内通过硫酸铜溶液沉落下去,表明该献血者通过硫酸铜实验筛选,报告“合格”。

自我测评答案

第二章专业守则

一、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有责任保证:

1.献血者经过正确的筛选,确认其适合献血以及献血对其本人和受血者均无危害。

2.在献血前后和献血过程中,向献血者提供正确的咨询和护理。

3.每位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在一个符合要求的血袋中。

4.血袋和标本试管应正确贴上标签。

5.保存准确完整的记录。

6.高标准地开展工作。

二、所有技术人员都有责任保证:

1.发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2.结果与对应的标本相符。

3.保存准确完整的记录。

4.高标准地开展工作。

第三章安全规程

三、必须一直穿着合适的实验室工作服,以防止意外溅出物伤害身体。

四、血液、血清标本和其他病理标本在运输时应当有3层容器或3层包装:

1.标本应放入坚固、防水、带有密封旋盖的容器内。

2.容器外应有清晰的标签说明,并包有足够的吸水材料,一旦发生泄漏时可以吸干。

3.然后将标本放入第二层防水容器或密封塑料袋内,容器外放置附随的书面材料。

4.标本再放入外包装内,外包装应能保护标本再运输途中免受物理损坏,并应贴有标签,注明其装

有病理性物质。

五、具传染性的废物应当被放入合适的安全的容器内,并在121℃消毒30分钟,再加以焚烧处理。

若不能焚烧的话,用其他经批准的方法处理。

六、当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若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含氯溶液就很容易释放出有毒的氯气。

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七、在血液的采集、运输、检测、贮存和发送体系中,任何差错都会对受血的患者带来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后果。

八、标准操作规程应被定期复核,当工作程序有直接或间接的变化时,就需做必要的修订。

第五章血液和血浆的安全贮存

九、血液贮存温度必须有上限以防止葡萄糖消耗过快,并减慢可能存在的细菌的生长速度。

十、血液贮存温度必须有下限以防止红细胞被冰冻,因为输注已经溶血的红细胞是极其危险的。

十一、新鲜冰冻血浆必须被贮存在-20℃或更低的温度,以保护凝血因子,特别是

因子和

因子。

十二、血液不应被贮存在冰箱的门上,因为门上的温度要高于冰箱里的温度。

十三、血液绝对不能被加热到37℃以上,因为这会引起红细胞溶血,如果输注会有致命后果。

第六章冷链设备的保养

十四、如果蒸发器上冰的厚度大于6~10mm,冰箱就应当除霜。

十五、冷凝器应用软刷或布清洗。

十六、在室温(+20℃)条件下,冰箱和冷冻箱在断电或故障时的平均延迟时间大约是2小时。

第七章常用试剂的制备

十七、用于测试男献血者的硫酸铜溶液应比用于女献血者的高。

十八、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液,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溶液如次氯酸钠会很快分解、丧失活性。

第八章库存管理

十九、记录最低库存量可提醒你在库存减少到最低量时及时订货,以免断档。

二十、订货的三种基本方式是:

1.大量订货。

2.经常订货。

3.按需求订货。

二十一、库存检查应由2个人一同进行,以证实库存中每项物品的数量或体积。

3HIV和其它传染病原体的筛选确

3.1本册介绍(略)

3.2传染病与传染性病原体

3.2.1传染性病原体

3.2.1.1四种主要的传染性病原体的基本结构(以图1、图2、图3、图4为准)(见书本第二册P10-P12的图解):

图1:

病毒:

(由称为病毒核心的“病毒衣壳”+称为病毒外衣的“胞膜”+病毒核酸组成)病毒不是细胞,它们缺乏自身生存和成长必需的某些成份,要依赖受其侵袭的宿主细胞来提供这些成份。

朊病毒是唯一的不含任何核苷酸,仅由蛋白质组成的病原体。

常见的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图2:

细菌(由细胞膜、细胞浆、细胞器、细胞壁、核、鞭毛组成)具有清晰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但结构简单,缺乏真正的胞核(胞核:

包含DNA的细胞部分,是细胞功能的控制中心)。

许多细菌包被有由单糖结合而成的复合长链组成的夹膜,夹膜中因为含有能直接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成份,在对细菌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细菌和细菌性传染病有:

梅毒螺旋体——梅毒、霍乱弧菌——霍乱、破伤风杆菌——破伤风。

毒素:

通常是由活的生物体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通常细菌存在于机体外表,一般不会造成伤害,但在组织损伤时可引起继发感染,感染后的病程演变常常是因为细菌产生并释放毒素而导致的。

图3:

原虫(由细胞核、细胞浆、细胞器、细胞膜、鞭毛组成)是单细胞有机体,属真核生物,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清晰的胞核和其它细胞器。

典型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浆被细胞膜所包被,表现为细胞浆外的一层细胞外衣。

膜蛋白质能够被相应的免疫应答所识别。

常见的原虫感染有:

疟原虫——疟疾、锥虫——锥虫病。

图4:

真菌是不同于细菌的生物,通常以丝状分叉的方式生长,这些丝状体称为菌丝体,以霉菌为例,常产生有性和无性的胞子(胞子:

真菌或某些植物的一种小的繁殖体,细菌在不利的环境中采取的一种保护状态)。

大多数真菌分解有机物和废物,常见的真菌和真菌传染病有:

廯——皮肤的廯菌感染、念珠菌——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组织胞浆菌病。

3.2.1.2可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原体。

(泛读):

四种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

病毒、细菌、原虫、真菌。

3.2.1.3潜伏性感染的含义及其在输血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泛读):

潜伏性感染:

是以病毒为代表的传染性病原体的一种特性。

病原体在曾被感染过的机体内教长时间潜伏存在,常常在被感染者一生中均处于非活动状态。

虽然机体内产生了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且相应的抗体仍能被检测到,但病原体随时都可能复活而致病。

潜伏性感染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此时机体已康复并建立了免疫机制。

病毒核酸处于非活动方式,似乎对宿主细胞无害。

当宿主细胞分裂时,病毒核酸与细胞核酸一起复制。

随细胞每一次分裂而复制。

潜伏的核酸随时都可能复活并改变细胞的功能,导致急性感染,称为感染复活。

3.2.2经血传播的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

传染性病原体经血传播的3个基本条件。

(泛读):

3个基本条件:

1)病原体必须能够随血流进入宿主或患者体内。

2)被感染的献血者必须没有任何相应的疾病迹象和症状,否则他们将在献血者筛选过程中被区分出来而被淘汰或延缓献血。

3)无论是游离在被其感染的献血者的血浆里或是存在于血液细胞里,该病原体必须能自然存活一段时间。

传播是否真的发生还取决于许多其它因素,特别是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输入的传染性病原体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输血并不是传染性病原体首要的感染途径。

然而,通过输血的确可以传播并且已经传播了某些传染性病原体,这是传染病的一条重要传播途径。

3.2.3传染病的基础免疫学

3.2.3.1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及抗体分子的基本单位结构:

抗原:

任何被机体识别为外源性的物质,能引起免疫系统对之产生免疫应答(进入机体并导致免疫应答的外来物质称之为抗原)。

抗体:

机体在受到外源物质,通常是蛋白质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一种保护性蛋白,它通过中和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