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620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6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6教案

16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相关内容改写的。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便建议田忌合理安排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从而使田忌在与齐威王的对阵中获胜。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问题要像孙膑一样先认真分析观察,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策,达到预期的目的。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先介绍了孙膑、田忌其人,又提到田忌经常和人赛马,孙膑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人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为三等,从而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孙膑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向田忌献策,表示自己有办法能确保田忌获胜,田忌便约了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第三部分(第10~16自然段)写了赛马的过程和结果。

田忌在孙膑的指点下,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是田忌先输一场、后胜两场,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

赛后,齐威王很好奇,田忌如实相告,并借此机会将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

文中写孙膑的笔墨很少,但他却是整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

正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所以才能给田忌提供合理的策略,让他稳操胜券。

文章的结尾,孙膑被举荐给齐威王并成为其军师,也从侧面说明孙膑的智谋受到了认可和重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竭尽全力奔跑的马,有利于学生想象比赛的场景,更好地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策、荐”,会写“赢、拳”等生字和正确读写“赏识、脚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通过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教学“策”字时,可以利用比较识字法来识记,与“枣”字结合识记。

教学“荐”字时,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

存字头上长草。

生字书写教学时,“赢”字的笔画和部件较多,要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笔画的长短、间距、穿插等情况;写的时候,“亡”“口”“月”“贝”“凡”几部分的占位比例要协调,大小要适当,上面的“亡”和“口”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贝”“凡”要写得窄一些,下面部分整体比上面部分稍宽一点儿,以使整个字稳定、匀称。

“拳”字上面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的“手”。

“策”的下面部分“朿”中的竖,以及“荐”的下面部分“存”中的撇,要稍稍穿插在竹字头、草字头中间,注意笔画之间的避让。

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赢”的下面部分中间是“贝”,“策”的下面部分不要误写成“束”。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办法。

2.阅读教学

在初读感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课文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默读全文,简单说说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田忌为什么能贏,让学生明白,多亏有孙膑出谋划策,田忌才能获胜。

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一想:

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由此大致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先讲了赛马的背景条件,接着讲了孙膑向田忌表明自己有必胜的办法,然后讲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经过和结果。

在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课文的各部分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展开交流讨论。

关于第1、2自然段,可引导学生发现关键信息是众人的马具备怎样的条件,其中又包含两部分信息:

一是整体来看,马的脚力差不多;二是每个人的马有差别,都可以分成三等。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关于第3~9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这番对话是引发田忌赛马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又很信任他,所以才放心约了齐威王等人赛马。

关于第10~16自然段,可以提示学生在关注赛马过程和结果的同时,注意田忌的反应,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通过梳理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描述,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后面复述故事做好准备。

3.表达运用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在教学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提炼信息要点的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阅读感受,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吸引人。

指导简要复述时,教师要重点提示学生不要遗漏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对话要注意采用转述的形式。

指导创造性复述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适当的地方合理丰富情节。

课前准备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策、荐”,会写“赢、拳”等生字,会写“赏识、脚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

齐国有一位大将名叫田忌,他也特别喜欢赛马。

接下来,同学们就跟随老师一起去参观赛马现场吧!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田忌赛马)

3.简介田忌,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田忌,妫姓,田氏,名忌,字子期,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因封地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又称徐州子期。

4.提问启思:

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是不是有很多疑问呢?

5.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相机梳理归纳:

跟谁比赛?

怎样比赛?

最终结果谁输谁赢?

6.过渡: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司马迁。

7.介绍作者司马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司马迁(约前145年—?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史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3)圈画标注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策、擦”为平舌音;“拳、荐”为前鼻音,“赢”为后鼻音。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

“赢”上部是“亡”,不要多写一点,中部的“口”要写扁。

“拳”上部两横靠近,撇捺向下展开,下部稍小。

“策”竹字头以下部分是“朿”,不要写成“束”,“朿”中的竖要稍稍穿插在竹字头中间。

“荐”下面部分“存”中的撇,要稍稍穿插在草字头中间,“子”中间的横稍长。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赏识 脚力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引荐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再次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篇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7.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1)课文主要出现了孙膑、田忌、齐威王这三个人物。

(2)课文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3)第一部分(1、2):

孙膑观赛,发现策略。

第二部分(3~9):

孙膑献策,准备赛马。

第三部分(10~16):

调换顺序,以智取胜。

板块三 细致观察,掌握情况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背景。

句段1: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句段2: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1)边读边思考:

从这两段得出了哪些信息?

并勾画出有用的信息。

①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默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②学生反馈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相机梳理。

③借助句段1中的“赏识”一词,引导学生得出下文中田忌听取孙膑的计策的原因。

(2)再读句段2,思考:

孙膑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哪些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①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梳理:

一是从整体来看,比赛双方的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二是比赛双方的马都有差别,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②引导学生通过孙膑观察的结果,明确孙膑已经发现策略,看出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2.指名回答:

赛马常规的出场方式是什么呢?

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3.小组合作,共同交流。

思考:

当孙膑发现了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级的重要信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

(1)学生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赛,胜负就难以预料的结论。

板块四 品读课文,感悟献策

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田忌和孙膑的句子。

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田忌的语句。

句段1:

田忌问道:

“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句段2:

田忌有些不明白:

“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让学生想想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

①自由朗读,试着读出田忌应该有的语气。

②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梳理:

第一句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句应用稍低沉的语调。

(3)再读这两句话,借助疑问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田忌的迷惑不解和没有信心。

3.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孙膑的语句。

句段3: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

“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句段4:

孙膑说:

“一匹也不换。

句段5: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让学生想想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

①自由朗读,试着读出孙膑应该有的语气。

②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梳理:

第一句用陈述语气,第二句用沉稳、不紧不慢的语气,第三句用十分坚决的语气。

(3)再读这几句话,引导学生通过“保证”“一定”等词体会孙膑的胸有成竹,有把握一定能赢得比赛。

4.分角色朗读,一人读田忌说的话,一个人读孙膑说的话,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1)同桌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

5.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本课讲的是孙膑帮助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

那么足智多谋的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取得胜利的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推测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2.通过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精读课文,分析胜因

1.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孙膑告诉田忌他能有办法让他赢得赛马比赛,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默读课文。

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在课后习题第2题上标画)

3.指名学生说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

第一场:

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

第二场:

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

第三场:

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

4.想一想: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虽然还是原来的马,但是孙膑发现各个相同等级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于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采用正确的策略,以局部的失利换取了整场比赛的胜利。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回答。

5.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推测一下孙膑当时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马的脚力脚力相差不多,且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田忌用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一一对阵,输赢难测。

只有更换马的出场顺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田忌才能三局两胜,获得整体的胜利。

6.课件出示片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1)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思考:

这一段是什么描写?

描写了些什么?

有何作用?

这一段是场面描写,写了赛前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表现和观众“兴致勃勃”猜测比赛结果的反应,渲染了热烈的比赛氛围,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

(2)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直接将孙膑的计策在比赛中呈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孙膑之口来呈现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7.小结:

孙膑此计策甚是高明,以最差的马对最强的马先输一局,再用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胜两场,三局两胜,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板块二 分析人物,畅谈收获

1.过渡:

其他的人只知道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而孙膑却敢于打破这种常规,用超乎常人的思维方法,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转败为胜。

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引导学生找出能看出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句子。

3.学生朗读关于比赛过程的句段,细细揣摩在赛马过程中,每一场比赛后田忌的神态变化。

句段1: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句段2: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句段3: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1)指名学生说说每一场比赛完之后田忌的神态。

不动声色(第一场比赛完)——微微一笑(第二场比赛完)——满意地笑了(第三场比赛完)

(2)细细品读,思考每一场比赛后的神态变化的作用。

①借助句段1中的“不动声色”一词,引导学生明确田忌很有信心,胜券在握。

②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田忌的神态变化从侧面表现出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4.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句段4:

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1)朗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体会作用。

这一段写了孙膑不仅被引荐,还被齐威王任命为了军师。

从侧面说明了孙膑的智谋受到了认可和赏识,也表现了田忌的大方和齐威王爱惜人才。

5.想一想:

第一场比赛结束后,齐威王可以利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获得胜利吗?

(1)学生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回答,并说清楚理由。

6.结合全文,说说孙膑、田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1)学生自行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梳理。

孙膑——足智多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田忌——能够虚心听从孙膑的建议,并且向齐威王引荐孙膑,说明他是个谦虚大方的人。

齐威王——能够赏识贤才,说明他爱惜人才。

7.小组内互相讲故事,全班交流汇报。

课文讲述了孙膑在看比赛中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从而有了计策,便向田忌献策,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在比赛中获胜的故事。

8.过渡:

孙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力的人。

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为孙武的后人,著有《孙膑兵法》。

9.小组交流讨论:

通过《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赛的不只是马力,更是智力。

孙膑靠着智谋让田忌赢了齐威王。

因此,我们要学习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

10.历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谋略取胜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赤壁之战 围魏救赵 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完璧归赵

11.小结:

孙膑这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可贵的。

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孙膑遇事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板块三 课文回顾,总结强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田忌赛马

2.小结:

本课通过记叙战国时期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没有换一匹马就赢得比赛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冷静思考,仔细比较分析,才能找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创设标画对阵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标画对阵图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通过标画对阵图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2.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相结合,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

自行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讨论问题、交流学习有助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

3.设计分角色朗读环节,加深对课文理解。

这个故事的逻辑性很强,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边讲故事边演练,把隐藏于故事内部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

分角色朗读环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印象更加深刻。

快乐练习

训练24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

“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

“你这泼猴,十分无状!

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

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啊!

”此时俱甚抱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

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

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

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

2、请根据名著内容说一说孙悟空悟出什么事情?

3、写出孙悟空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名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训练25

罗刹闻言,滴泪告道:

“大王,常言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

我的性命,险些儿不着这猢狲害了!

”大圣听得,故意发怒骂道:

“那泼猴几时过去了?

”罗刹道:

“还未去,昨日到我这里借扇子,我因他害孩儿之故,披挂了轮宝剑出门,就砍那猢狲。

他忍着疼,叫我做嫂嫂,说大王曾与他结义。

”大圣道:

“是五百年前曾拜为七兄弟。

”罗刹道:

“被我骂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动手,后被我一扇子扇去;不知在那里寻得个定风法儿,今早又在门外叫唤。

是我又使扇扇,莫想得动。

急轮剑砍时,他就不让我了。

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紧关上门。

不知他又从何处,钻在我肚腹之内,险被他害了性命!

是我叫他几声叔叔,将扇与他去也。

”大圣又假意捶胸道:

“可惜可惜!

夫人错了,怎么就把这宝贝与那猢狲?

恼杀我也!

”罗刹笑道:

“大王息怒。

与他的是假扇,但哄他去了。

”大圣问:

“真扇在于何处?

”罗刹道:

“放心放心!

我收着哩这厮神通不小!

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

”太子笑道:

“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

”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

天王收刀,却才与行者相见。

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

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

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

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

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象,腾那不动,无计逃生,只叫“莫伤我命!

情愿归顺佛家也!

”哪吒。

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行者喜喜欢欢,又搧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

1、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主要讲什么?

2、罗刹的丈夫是书中的哪个角色?

罗刹因拥有芭蕉扇所以她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

3、从此文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征?

训练26

厨师宰牛

有一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他把牛杀了后,就用刀剔牛骨头。

只见他左手按着、双脚踩着、膝盖顶着,右手挥着牛刀,在牛身上划来划去。

他那准确而又熟练的动作,好像古代的舞蹈;发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声音,宛如美妙的音乐。

不一会儿的工夫,厨师就把牛分割完了,牛肉和牛骨收拾得井井有条。

梁惠王在一旁惊奇地赞叹道:

“太好了!

你的技术高明到这种地步,是怎么练成的呢?

厨师放下牛刀,说:

“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只见到一头头的整牛,不了解牛的内部结构,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刀。

宰了三年牛以后,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

这样,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就心中有数了。

到了现在,我根本用不着拿眼看牛,只要手一按,就知道该怎样下刀。

我按照牛的结构,顺着筋骨间的缝隙,让牛刀在牛的体内自由自在地运行,碰不上一点儿阻碍。

技术高的宰牛师傅,一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刀慢慢地就钝了,技术一般的师傅,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刀自然就坏得更快。

我现在这把刀,已经使了十九年,用它宰过几千头牛,可刀口仍然锋利无比,就像刚磨出来的一样。

这是因为我把到准确地伸进筋骨的缝隙之间运行,显得骨缝宽宽绰绰,刀子有很大的活动余地。

所以,至今我这把刀还是那么锋利。

梁惠王听完了这番话说:

“好啊,今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井井有条:

心中有数:

锋利无比:

2、写出跟“好像”意思相近的三个词。

()()()

3、厨师宰了三年牛以后,为什么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

4、梁惠王听完厨师的一番话后,“明白了许多道理”。

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训练27

塞翁失马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直爽,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

“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

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

“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我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