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528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广州市荔湾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点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要点

二、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布局幼儿园、小学、中学,优化教育资源,充分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位需求。

(二)加强德育工作,引导每一位学生确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具备基本的公民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为儿童的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四)在义务教育优质、特色、均衡发展中,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

(五)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

(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学习型城区,为成人终身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七)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残障和超常学生享有均等、合适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八)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成长,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

三、荔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制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

(二)创新教育体制

(三)大力倡导办学模式的创新

(四)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六)大力促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教育国际化

四、荔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验项目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试验

(二)小班教学试验

(三)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试验

(四)深化区域学校组团发展试验

(五)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

(六)校长、教师队伍流动试验

(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八)超常儿童特殊培养试验

五、荔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

(四)坚持依法施教、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科学兴校

(五)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应用

(六)进一步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

六、组织实施

 

序言:

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荔湾旧称西关,岭南文化典型集中地,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文化繁荣。

一直以来,秉承崇文重教传统,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荔湾教育在传承中不断续写新的华章。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并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的指引下,依托“科教强区”的发展战略,坚持“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品牌是学校生命力”的理念,借助和挖掘西关千年文化内涵,立足于教育“三品”工程建设,围绕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最充分发展,荔湾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十一五”期间,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各项指标和任务都能较好地达成,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高水平完成教育强区的创建和复评工作,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三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发展和成长迅速。

“三书香”建设、“三大文化”实践和“三学院”活动等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多元发展。

义务教育在特色、内涵发展中日趋均衡。

普通高中教育进步明显,2009年高考成绩全面提升,2010年区属学校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

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日趋健全,小课题研究全面推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成效明显。

到“十一五”期末,我区有公办幼儿园8所,民办幼儿园111所。

区属公办中小学校67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2所,十二年一贯制外国语学校1所,小学4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辖区内省市属学校3所,民办中小学35所。

区属公办职业中学一所。

义务教育阶段,区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全部完成。

区属高中学校100%为省市一级学校,其中,广州市第一中学、广州市真光中学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州市第四中学已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新的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荔湾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学校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部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存在不足,与规范化学校的最低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基本功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要增加面积则存在征地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或无地可征的困难。

中小学布局仍须调整,部分学校用地用房产权不清,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仍存在很大的可为空间,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德育、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相对彼此脱节,德育工作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

师德教育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自我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较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受到制约。

民办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亟需深化。

未来十年,荔湾教育有着良好的改革和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省、市领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贯重视与支持,为荔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引领力量。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区人大、区政协长期高度关注与重视教育事业,区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倾力支持教育事业的新一轮改革,荔湾教育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广佛之心”的城区定位和白鹅潭经济圈的发展蓝图,呼唤教育进一步夯实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基础。

在新的一轮发展中,努力创设多元、优质、特色基础教育机会,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的方向。

一、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精神,结合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和遵循教育发展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战略目标

到2015年,荔湾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到2020年,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学校在特色建设中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荔湾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三)战略要点

1.统筹资源,均衡发展

统筹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统筹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统筹教育资金在区域内的合理使用。

以“三旧”改造为契机,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三品”工程,以评价促发展,在“一校一品牌”创建和学校内涵发展中,实现校际间的特色均衡发展。

2.优化队伍,提高质量

重点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理念先进、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型、研究型校长队伍;着力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合情、学校配备合适的富有教育理想、激情与活力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服务意识强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以特色创建为核心,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思路和途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的过程性管理与监控,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二、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布局幼儿园、小学、中学,优化教育资源,充分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位需求。

根据荔湾区人口现状分布和未来发展特点,利用“三旧”改造机遇,结合学校布点和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工作,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理顺学校产权关系,合理分布幼儿园、小学、中学,保障和优化学校的基本功能,2020年前,充分满足荔湾人民学前教育多元选择、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和高中教育全面优质的需求。

(二)加强德育工作,引导每一位学生确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具备基本的公民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人格特征。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习惯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系列,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公民教育,树立公民意识,明确公民责任;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探索德育工作新方式,完善大德育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为儿童的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积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科学开发幼儿智力,切实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到2015年,100%幼儿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60%以上的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100%,全面满足0-6岁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

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和指导,科学调配公办幼儿园的布局;支持街道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进一步完善民办园的准入条件和程序,严格年审制度,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倡导幼儿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的资助制度。

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借助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家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多元需求。

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政策研究和理论指导,为基础教育的高起点、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义务教育优质、特色、均衡发展中,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方面得到培育和发展。

2015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保持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100%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要求,在均衡发展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享受优质义务教育。

通过对口帮扶工作的试验与推广、小班教学的试验与推广、寄宿制试点学校的建立与推广、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网点的拓展等多途径、多渠道,努力实现校校特色鲜明,生生特长突出,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高水平发展。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要。

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基础上,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措施,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

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保质、保量、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社会等课程,积极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生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测定)。

要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摒弃机械、无效重复和惩罚性的作业。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要负责控制、调节学生每日课外作业的总量。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发展和完善家校联系机制,让家长成为学生减负的支持者和实施者。

科学编制与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控方案,引导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监督和方法指导;终结性评价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适当增加创新问题,杜绝偏、怪和生僻问题。

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

积极安排集体教育活动,如组织运动会、远足、参观、社会实践等。

拓展区青少年宫的职能,提升区青少年宫的发展水平,发挥青少年宫在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引领作用,指导和拉动中小学特色建设。

探索建立公办优质寄宿制学校,满足荔湾人民对教育发展的多元需求,丰富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以公办学校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结合,分阶段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力争2020年之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拥有与户籍人口子女同等义务教育入学机会。

(五)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成长、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

到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8%以上;到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普通高中教育

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高标准建设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广州市第四中学三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努力打造广州市南海中学、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两所特色、精品高中,努力按省一级标准配备西关培英中学、汾水中学。

到2012年,高考成绩全面突破,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比稳居全市前列,实现新的跨越。

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加强研究性学习和试验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专项冠名活动为契机,结合学校文化和西关文化特点,有机融入岭南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全力推进高中学校特色建设,逐步实现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2.职业高中教育

按照省重点职中的标准配备荔湾区外语职业中学,提升外语职中办学水平,努力把外语职中办成广东省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

以我区市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西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水秀花香的生态文化资源,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培养服务于荔湾旅游文化和现代商业贸易发展的中等外语职业人才。

加强实训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引导辖区内省、市、区企事业单位与外语职中合作,定向培养中等职业人才,推动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学习型城区,为成人终身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增强公民职业能力和丰富公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加强统筹协调,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中构筑继续教育体系。

结合荔湾成教、职教资源,充分利用荔湾图书馆、博物馆、社区资源、丰富的西关文化资源及各种专业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西关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和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三级网络,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易学的居民终身教育平台。

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将社区教育列入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加强文化站、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社区资源建设,健全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优化、整合社区教育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培训与社会教育活动,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区。

(七)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残障和超常学生享有均等、合适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特殊教育是以残障和超常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满足特殊需求的教育。

要充分理解、关爱残障和超常学生,大力构筑优质特殊教育体系,切实保障特殊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残障特殊教育是残疾人获得公平教育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的基本途径。

残障特殊教育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创造学生融入社会的机会。

以残障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为补充,坚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结合,建立教育、劳动、康复、实训一条龙服务的残障特殊教育体系。

高标准建设康迪学校和致爱学校,优先配齐配足两所学校的师资、设施和设备,切实提高特教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形成特教特色。

进一步充实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学校的特殊教育资源,增设特殊儿童优质教育学位,促使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教育之中。

探索适合超常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保障超常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为超常学生提供弹性的加速式和拓展式教学模式,以满足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加强同社区、相关学术委员会、科研机构及社会力量的联系,为特殊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

(八)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成长,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依法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成长。

规范公有民办学校的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结合我区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制定《广州市荔湾区公有民办学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公有民办学校之间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

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探索建立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政策。

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

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推动民办学校依法办学。

坚持民办学校的公益性,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办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

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

加强民办教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促进各类社会性教育培训有序健康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和企业。

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学费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

三、荔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机制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教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在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教育和指导。

进一步加强“书香校园”建设,让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文化培育和传承的沃土。

(二)创新教育体制

1.改革办学体制

倡导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

以集团化发展模式,拓展优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服务网点,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学位。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办学校管理体制,明确公有民办学校的责任、权力与义务,规范民办教育的准入条件和程序,建立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公告制度,严格年审制度,促进公有民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引进各级各类优质民办教育机构,在不断创设优质教育学位的同时,逐步确立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

2.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职责。

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教育管理权力;学校是教育活动的场所,校长是教育活动的管理者和责任人。

逐步探索确立在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和业务监督下的“教育家办学”体制,赋予校长更大、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三)大力倡导办学模式的创新

1.学校特色创建

以进一步深化教育“三品”工程为契机,结合专项冠名活动,充分发掘学校文化底蕴,依托学校办学特点,以切实满足荔湾人民对特色优质学位的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一校一品牌”。

2.逐步推行小班教学

结合荔湾教育资源特点,坚持教育科研引领,确立试验学校,创设优质中、小学小班学位,供全区学生自由报读。

条件成熟后,在全区范围内铺开,逐步推行小班教学。

3.发展模式创新

倡导文化立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并促进其人格成长、学业成长和能力成长。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彰显物质文化特色,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准则;充实制度文化建设内容,树立模范典型,引领行为文化发展;挖掘文化底蕴,积淀和升华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的调优、调活、调强功能,抢占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制高点。

(四)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长考核任用办法

进一步完善校长的选拨、考核和任用办法,充分运用督导评估结果,进一步提高校长考核任用的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2.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逐步确立教师在全区范围流动机制,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区内人才合理安排和流动机制,进一步激发教育队伍活力;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和完善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优化区内人才使用机制。

3.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关注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探索疏导和排解教师心理障碍途径,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科学分析和全面研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根源,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科学、合理分配绩效工资,充分激发和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进一步改革备课、上课、练习、巩固、辅导、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注重知行合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实效性。

注重因材施教。

认真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科学处理和运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齐、开足、开活国家课程,灵活实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和运用具有西关风情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六)大力促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教育国际化

实施集团化和组团两种教育发展模式,倡导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壮大与共享。

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