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489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

2018届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

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

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

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

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

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

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

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

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

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想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

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

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

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

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

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

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

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

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

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

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

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C.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D.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B.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D.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C.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汩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汩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汩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汩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汩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汩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主要是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

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

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

“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

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

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

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

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

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

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

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

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

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

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

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

高颎美其才能,盛善之,尝密谓颎曰:

“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

”颎深拒其言。

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

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逾,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

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

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

后数岁。

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

上遣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

及还,进位上柱国。

上甚重之。

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

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官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

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

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因徼章上变,称:

“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

道人答曰:

‘公当为国主。

’谓其妻曰:

‘夫人当为皇后。

’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

‘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

’世积曰:

‘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

”’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

有司奏:

“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节选自《隋书·王世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

唐朝以后,郡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

明朝初年,取消郡公一爵,以后不再复置。

C.柱国是官名,曾为战国时楚国的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世积历仕两朝,屡立战功。

周时,从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叛乱有功,被授予上大将军;隋除灭陈时,他因功升为荆州总管。

B.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

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

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帝治罪,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而皇帝以为他有酒疾,便让他舍于宫内,令医者疗治。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

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积有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而晋王广己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

有司奏:

“左卫大将军元曼、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手持羽扇,从容潇洒,可转而又想,人生就像梦一场,何必自苦,还是“___”吧!

(2)《马说》中作者通过写人们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___,___”等不爱护千里马的行为,反映了无知浅薄的统治者给予人才的不公正待遇。

(3)《氓》中女子借“___,___”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

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它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

B.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C.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D.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1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

“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

“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

“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了综艺之友俱乐部!

D.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的老师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

敬祝痊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它所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以及量元亲素在蔬菜中都是相当高的。

不仅如此,②,对于感冒、百日咳、胃肠溃病、便秘等有着一定治疗作用。

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亲C、维生素E,常吃大白萊的人,往往皮趺比较好,可见,③。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