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252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修复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壤修复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壤修复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壤修复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壤修复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修复技术.docx

《土壤修复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修复技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修复技术.docx

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

有机农业一让农业告别化肥还原土地本质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没有土壤,我们便没有了食物,没有土壤的健康,就没有健康的食物,没有食物的健康就没有我们健康的身体。

土壤是有生命的,不信你看,蚯蚓、蚂蚁、蛆虫、青蛙,还有肉眼看不到数以亿计的微生物。

你会问,这些小动物与我们的食物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植物的营养说起了。

我们知道,要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保证营养供给,植物也一样,它们的健康生长也需要营养,它们营养来源便是空气,水,土壤和阳光。

前三者即空气,水,土壤提供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氮以及土壤中放磷体,钾,钙,镁等。

阳光则是植物生长的动力,植物通过自身的合成物力,利用光能将以上生产要素合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我们所说农作物和农产品,这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而微生物贯穿在植物与动物和人之间,进行残余有机物的分解与利用,这些有机物除了部分变成植物生长的要事返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当然人和动物最终也是返回到土壤中和空气中的,也就是“有机物复归土地”是自然的规律,是这个生物链循环的关键。

只有当“土壤,植物,动物,人类”这四者组成一个健康的生物链,才能确保人类的健康。

(在这四者之间土壤的健康是重中之重)

土壤是土壤颗粒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按照一定的结构堆积而成的,前面已经提到植物可以以土壤中吸收其生长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土壤母质本身就是各种矿质元素组成的。

为了保证世世代代可持续地供应植物营养需求,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矿质元素大多不是以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有效状态存在,而是99%以不容易流失的难溶状态存在。

土壤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下逐渐释放出的有效态,来满足植物营养需求,不多不少,持续供应(我们所说的保持生态平衡)。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土壤上拿走的有机物还回土壤。

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合理的农业种植,就能维持土壤的健康并不断地提升土壤环境,就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我们不禁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

它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可人类偏偏要不自量力,大量开发矿产资源和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资源,耗费大量的能源生产化肥,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在毁灭人类的未来,毁掉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

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这里的肥不是化肥是肥料,是我们祖先利用有机物自己堆沤的各种各样的肥料。

问问年长的农民就会知道,使用化肥不过是近四十年的事情,我们的祖先们不知道化肥是什么,依旧创造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为当代西方有机农业学习的对象。

上世纪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金(F.H.King)途径日本来到中国,他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对英国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影响很大,他在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

于1930年倡导提出了有机农业和英国土壤学会先试验推广,并编著了,《农业圣典》一书,推崇中国及其他东方各国重视有机肥的经验,此书成为当今指导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作之一。

1940年美国的罗代尔受霍华德的影响,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发和实践,于1942年出版了《有机园艺》一书;1946年英国成立了“土壤协会”;日本的岗田茂吉于1935年创立了自然农业,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重视土壤,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主张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不施用化肥和农药获得产量。

事实上,自然界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此时做过有机农业初步实践尝试的人可能会不屑,因为他放弃使用化肥以后,大大减产了,这个应该回到我们目前土壤的现状上才能找到答案。

近四十年来,人们放弃传统堆肥等有机肥料的使用。

大量使用化肥,而堆肥等有机物正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这就造成土壤碳含量下降。

有机质缺乏,土壤物理结构失调,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中速效养分过高,矿质元素比例失衡,土壤板结等问题,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滑坡,甚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究其根源,自利比希发明矿质营养学说以来,人们开始过度重视土壤的化学特性,甚至认为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中国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量推广化肥,致使人们走入了单纯依靠化肥来增产的误区。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占世界化肥使用量的35%,但吸收率不到30%。

2007年日光温室大棚土壤中的氮、钾利用率低于10%,磷的利用率低于7%,不仅存在大量的浪费,而且污染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

为什么化肥的利用率如此低呢?

一方面因为化肥使用量过大,另一方面是土壤对化肥的容纳能力即保肥性有限,且近年来逐渐降低,容纳能力大小是由土壤物理结构这个“容器”决定的,而这个“容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种类与数量。

施入土壤中的化肥,先暂时保存在土壤颗粒及土壤腐殖里,然后逐渐溶解到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毛细管中的水里,这才能跟水一起为植物根毛所吸收。

人们放弃使用堆肥等有机肥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而导致以之为食物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数量剧减,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土壤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均较低,也就是土壤的物理结构较差,肥料不能被保持,从而被雨水冲走,或者是保持原样留在土壤中不能被吸收(通俗讲不能消化),再多的化肥也是没用。

在化肥推广初期其表现“有用”是依赖于当时较好的土壤基础(以前堆肥、沤肥使用量大),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残存的有机质逐渐被消耗殆尽而没有得到补充,土壤环境恶化,于是出现了今日的恶果,因此土壤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化肥,而是有机质,缺的是我们先人流传下来的堆肥、沤肥等。

土壤改良的顺序

认识到现在的问题所在,要改变也不难,一句话“来自土壤的有机质全部复归大地”。

实行有机质(堆肥、沤肥、沼渣、沼液等各有机质)还田,让土壤恢复生命力就是解决的思路。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改良土壤顺序应该是首先要为土壤动物、微生物建好“房子”,准备“食物”,即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土壤生物性也自然得到改善,而后才是改善化学性,因为腐殖质的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得到了改善,从而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透气性得到改善,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的繁殖,其生物性和化学性自然得到改良,相反如果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即使想改善生物性和化学性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健康的土壤是由腐殖质多的优良的堆肥和多样化的微生物共同形成的。

因此改良土壤,并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使用一定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多的土壤改良型堆肥就可以了,很简单。

在健康的土壤里,作物的根系会很好的生长,作物生长健壮,病虫害减少,因此会生产出品质高的作物来。

这不仅能为生产者带来利益,还会满足了消费者“安全、放心、美味的食品”要求。

土壤改良刻不容缓

我国农业由于长期大量并依赖于使用化学肥料,已将我们本来健康、肥沃的土地“喂”的板结、酸化、盐渍化,地力衰竭,其恶化程度触目惊心!

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各种病害,其严重程度令人发指,农民感受颇深的“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产量”甚至化肥用的越多产量越低。

农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品质恶化、难卖、效益低等现象已成了普遍现象,土壤危机、农业危机已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作物长不好的原因是作物的根不好,作物的根不好是因为土不好,土不好是因为土壤里缺乏大量的有效微生物菌,解决当前土壤生态质量和作物产量当务之急是在土壤中使用优质微生物菌剂。

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有关资料显示,1克土壤中含有细菌从几千个到几十个亿。

每亩地耕层土壤里细菌的生物量可从几十千克到几百千克。

土壤中的微生物一种是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供给作物营养有利的,称其为有益微生物,即益菌。

一些种类对作物有害的,称其为有害微生物,即有害菌或病原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以土壤里分离益菌,进行大量繁殖后再施入土壤里,增加大量的益菌,以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要彻底解决土壤健康问题,走出农业困境和危机,让土壤真正“肥”起来,我们必须在用肥方面进行彻底变革,那就是要尽快、大量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

土壤修复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

(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

(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尽管可以罗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

土壤修复技术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热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2、热解吸修复技术,以加热方式将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沸点以上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机物挥发成气态后再分离处理。

3、焚烧法,将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烧,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经过除尘、冷却和净化处理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4、土地填埋法,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污泥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层的好氧降解。

5、化学淋洗,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从土壤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

6、堆肥法,利用传统的堆肥方法,堆积污染土壤,将污染物与有机物,稻草、麦秸、碎木片和树皮等、粪便等混合起来,依靠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来降解土壤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7、植物修复,运用农业技术改善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使之适于种植,并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挥发、分离、降解污染物,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

8、渗透反应墙,是一种原位处理技术,在浅层土壤与地下水,构筑一个具有渗透性、含有反应材料的墙体,污染水体经过墙体时其中的污染物与墙内反应材料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被净化除去。

9、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土着菌、外来菌、基因工程菌,对污染物的代谢作用而转化、降解污染物,主要用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通过改变各种环境条件如,营养、氧化还原电位、共代谢基质,强化微生物降解作用以达到治理目的。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一、土十条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土十条”,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达到上述目标的“硬任务”:

(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并建立每10年开展一次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等行业。

(3)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土壤环境划为三个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4)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明确管理要求,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落实监管责任;严格用地准入。

(5)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

(6)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

(7)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

(8)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9)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10)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2016年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二、土壤修复计划政策(土壤修复补贴政策)

土壤修复,农民力有不足。

怎么办?

国家给补助!

亩均财政资金投入可达1500元!

日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关于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编报事宜的通知》(国农办[2016]49号),对2017年及以后的土地治理项目进行了通告。

其中,可能跟大部分农民有关的,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按照惯例,咱们把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干货捞一捞,符合条件的要赶快去申报了!

1、扶持对象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

2、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须经当地有关职能部门认定或登记;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须在有关职能部门注册登记,财务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可持续经营能力和自筹资金能力,没有不良诚信记录。

项目所在地要求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农业灌溉以利用地表水为主;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原则上,申报的高标准农田,平原地区不低于5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2000亩。

单个项目面积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可在同一流域或同一灌区范围内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的若干地块作为一个项目区,但应避免地块过于分散。

在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前提下,可适当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配套设施,如良种育苗、仓库晒场、农机具及配套库房、粮食晾晒烘干设备等纳入建设内容,并确保不与其他渠道财政资金重复安排。

3、投入标准

以省份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超过1500元。

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浙江、福建、海南、西藏等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提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兵团(总局)加权平均,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超过1100元。

4、自筹资金

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申报承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涉农企业申报承建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总额。

5、立项程序

本次文件中没有介绍立项程序,按照往年的办法,程序大致如下:

项目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项申请报告→县(区)农发办编制项目建议书→市办考察、批复→县办纳入项目库、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办对可研报告评审、批复→省办下达计划编报指标→县、市上报计划→省办批复并报国办备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