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223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21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docx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

杏林名医医案---朱良春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

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

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

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处方]

  夏先生,45岁,素嗜杜康,形体丰腴,三年前左足拇趾内侧经常肿痛,因工作繁忙未曾介意。

嗣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即在夜间突然发作,肿痛剧烈难以忍受,服药可以缓解,迄未根治。

血尿酸高,苔黄腻,脉弦数。

此浊之瘀阻络之痛风也。

治宜泄化浊瘀,蠲痹通络,并应戒酒慎食为是。

  土茯苓60克,萆薢20克,泽兰、泽泻各20克,生苡仁40克,虎杖20克,地鳖虫10克,威灵仙30克,葎草20克,广地龙15克,三妙丸10克,包入煎,七帖,每日一帖煎服。

  药后肿痛即行缓解,连续间日服一帖,以巩固之。

三周后复查,血尿正常,观察半年,未曾复发。

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

内容提要:

早在1956年,朱良春老师就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了“控涎丹的方义和应用”一文,其精辟论述和临床发挥的经验披露后,吾辈每复习老师的论述,用控涎丹治疗多种杂病急症,均有疗效神奇的体会。

朱师在50年代始,就广泛应用“控涎丹”“表里和解丹”“六神丸”等治杂病难症,且在前肾应用范围的基础上颇多发挥,历年来朱师还自拟了数十种疗效颇著的丸散膏丹,如“复肝丸”“益肾蠲痹丸”,“痛风冲剂”“定喘散”等等治疗慢性痼疾,为挖掘中医宝库中丸散膏丹的宝贵经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当称承先启后的丸散膏丹大师。

中医祖先所传的丸散膏丹,乃是中医的传统特色,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和神奇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中的针、刀、药等及化疗、激光所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

控涎丹,杂病急症,汤丸并用,内服外用,朱良春老师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疠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

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

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

对李梃、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

朱师指出:

“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

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

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

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

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

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

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C,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2克,每早饭后服一包,并处以“香附旋复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

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

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C,咳嗽气喘,胁痛。

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复汤”(制香附10克、旋复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

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

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2、审慎辨证分虚实,剂量斟酌分缓急朱师指出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获满意疗效,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

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

慢性疾患,如瘰疠、流注、痰核等症,宜少量连续守服,一般每服0.9克,1日3次,守至中病即止,可谓十去七八或配合汤剂疗效更佳。

急性胸膜炎,肺炎痰多气促,发热、咳嗽、胁痛、胸水、腹水等急实症,宜次服2.5~3.8克,每日服或间日服,以知为度,如服后隔半天,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

一般首次服后,应见泄下较剧,第二次即无剧泄之象。

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一次,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痛重酸木诸症。

配合大剂量川草乌煎剂外用浸泡关节变形亦颇有佳效。

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用控涎丹,所治病种、剂量略举如下,以作同道或后学者参考;治类风关节变形早中期控涎丹剂量日6克,分早晚两次服,配合汤药或“益肾蠲痹丸”。

治形体丰腴闭经水肿症,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健脾利水,祛湿导痰,逐瘀通经之汤剂,一般连投5~10剂即中病。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如失。

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

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

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经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涎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

治外阴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涎丹日5克。

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

10剂后,诸症消失。

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涎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

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涎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

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

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涎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综上所述,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苛痼疾的秘窍。

足证朱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

前贤曾谓一药即是一方,二三味,三四味亦是一方,法度在,一药即可为方,法度失,虽十数味以至数十味亦只谓药。

类似“控涎丹”的名方,古方中屡见不鲜,值此中医严重西化,解体,蒙难之际,笔者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控涎丹虽属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盖用耳。

“控涎丹”市售已无,较难购到。

笔者历年使用均系自制,用红糖水久煎制丸,炒用白芥子、甘遂、大戟均用生品,不需制用,制丸晒干封存干燥之“可乐饮料瓶”使用10年不坏,堪称奇迹,特公之于世,以奉献诸同仁。

邱志济(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325200)朱建平(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226001)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第1期(邱志济)

朱良春治疗阳痿的丸散汤方特色选析

朱良春治疗阳痿的丸散汤方特色选析--------------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45)阳痿,是阴茎欲举而不能之谓,阳痿因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朱丹溪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实悟出“真阳伤者固有,而真阴伤者实多”。

世医何得阳痿尽是真火衰乎?

朱丹溪曾无情地抨击时弊谓:

“一遇阳痿,不问虚实内外,概与温补燥热,若系阳虚,幸而偶中。

遂自以为切病;凡遇阴虚及他因者,皆施此法,每有阴茎反见强硬,流精不止,而为强中者,且有坐受温热之酷烈精枯液涸而死者”。

朱师博及医源,约取各家之长,谨遵仲景阴阳配伍的制方规律,组方用药处处注重相反相成的用药法则,所创之丸散汤方治疗阳痿均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疗效颇著。

朱师赞同“壮者滋阴为主,怯者扶阳为本”。

确属经验之谈,今选析朱师所创丸散汤方治疗各型阳痿,结合笔者临床验证,以窥朱师治疗阳痿特色之一斑。

1虚证阳瘘蜘蜂散(丸)随证变治诸虚寒朱师治疗阳痿亦主张执简驭繁,首分虚实两端,虚证有劳倦伤神、思虑过度、精血暗耗、下元亏损致阳痿不举;有房劳太过或长期手淫,精气虚寒,肾阳亏损致阳瘘不举;更有色欲太过,早泄滑精,或由惊恐不解等致肝肾阴虚阳痿不举。

此外临床见证还有心脾阴虚等,均能导致阳痿。

实践证明,虚证阳痿因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朱师一扫时医将“阳痿”和“阳虚”混为一谈之偏见,集温肝、暖脾、滋阴、补肾、壮阳、多法于一炉,于70年代自拟“蜘蜂丸”,由花蜘蛛30只(微焙),炙蜂房60g,熟地黄90g,紫河车、淫羊藿、淡苁蓉各60g组成,制成蜜丸,每服6~9g,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此方有返本还原之功,疗效卓著,更适合广大农村基层中医仿用,要知结网于树枝间蜘蛛多大,且较屋角、檐下者干净,故山林,果树处多可找到花蜘蛛,用沸水烫死后烘干即可用,<金匮要略〉蜘蛛散治阴狐疝气,实取其破结通利、温肝散寒。

蜘蛛性阴而历,其功在壳,专散沉阴结气,温肝之功颇著,温肾壮阳之力借露蜂房为助相得益彰。

且蜂房则不特温肾,对全身机能有强壮调整作用。

早在<新修本草>中载露蜂房“主治阴痿”并“遗尿失禁”。

<岣嵝神书>中载用蜂房二钱烧研吞服治阳痿不兴,日人矢效道明亦用单味蜂房治阳痿,朱师对蜂房的研究使用更有创新。

笔者仿朱师之法,使用蜂房亦有体会,露蜂房要用当年新采未变质的才有效,现市售蜂房陈年变质的多。

医者要识药,才能有疗效,亦可消除效法古今名医的感叹!

方中用熟地、紫河车、淫羊藿、苁蓉意在补养肝肾且大补气血以复虚损。

此方配伍之妙在于温肝、暖脾、补肾三法合力,药简效宏,灵活变通寓于其中。

治疗虚证阳痿用药,应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此乃阴阳相须之道也。

要知温热者多开多升,寒凉者多合多降,味辛甘淡者多开多升,味酸苦咸者多合多降。

阳痿虚证的病机复杂,临床用药不可补者纯补、泻者纯泻、寒者皆寒、热者皆热、升者均升、降者均降,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必处处注意阴阳相互为用的内在条件;平衡开合升降的相互协调约制。

要审其以往,以治其现在;治其现在,须顾其将来,观此方不偏不倚,防范在先,不过用寒凉、不过用温热、不过用滋润、不过用燥烈。

朱师擅用蛛、露蜂房、蜈蚣、海马等虫类药温肝、暖脾、补肾壮阳治阳痿均有配伍的妙意。

“蜘蜂丸(散)”治阳痿,笔者历年仿用疗效颇佳,除仿朱师“蜘蜂丸”,原方六味常用药外。

还选用吴茱萸、肉桂、干姜、鹿角胶、川石斛、黄鱼鳔、萸肉、人参等,随证加用,但不超过8味药,保持药简量足力专效宏。

盖丸散日服量有限,药味多则影响疗效,此乃取效之决窍。

“蜘蜂丸”温肝为主乃因<灵枢>云:

“足厥阴之脉‘过阴器’,足厥阴之别‘结于茎’。

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

又云:

“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

盖阴器是肝经所过之处,肝经受寒,不论内伤外袭,同为阳气受伤,均致阳痿。

但临床见证肝肾虚寒者多脾阳虚,故“蜘蜂丸”集温肝、暖脾、补肾、壮阳于一炉。

笔者曾治石姓男,年而立。

因寒冬行房时突闻意外惊叫未穿衣而开窗观看中寒,此后即感阴茎短缩,阳痿不举,阴部发凉,多方求治,服多种男性壮阳成药和100多剂补肾壮阳中药半年未效,现证:

少腹发凉,时有隐痛。

展起面部眼睑浮肿,四末不温,腰腿酸软,心情忧郁。

舌淡苔白薄,脉沉细带弦,证属外寒伤及肝肾阳气,且寒凝肝经。

投“蜘蜂丸”原方去熟地加吴茱萸30g。

干姜40g。

改丸为散一料分20天服,每日用蜂蜜调成膏状,早晚各1次。

嘱服药期间夫妻分床,服完一料后,阳痿即愈,追访1年无复发。

又治赵男,年届天命,素体虚弱,又因经商劳累,房事不节,阴液暗耗,肝肾亏损,3年来,从早泄致阳痿不举,多方求治无效。

又遍服性病专卖店之各种成药,亦无效,证见头晕耳鸣,健忘心悸,腰酸腿软,少腹觉凉,舌淡苔白薄,脉细软尺弱,证属肝肾虚寒。

下元亏损。

投“蜘蜂丸”原方剂量如上,加上等肉桂40g,蜜丸每服lOg,早晚各1次,服一料即阳痿消除,翌年,因他病来诊,谓无复发。

上两案均属虚寒,一为寒从外袭,二为寒从内生,用温肝、暖脾、补肾之“蜘蜂丸”加减均收佳效。

足证肝寒所致阳痿的共性是肝、脾、肾同虚,故“蜘蜂丸”原方六味药是针对共性而拟,原方加减是针对证状的个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的辨证施治,医者如能运用自遂,即是灵活使用古今医家所创丸散膏丹的奥妙。

2实证阳痿实热因阳明肝胆证须分中医治病尤应尊重客观实际,注重疾病个性,切忌主观片面。

经验主义,用共性去套用个性。

否则就会药证相悖,贻误病情,治疗阳痿,既不能见虚寒即用温阳益肾之药,又不能见实热即投“龙胆泻肝汤”之法。

实热阳痿属实证,临床亦要分辨脾胃实热和肝经湿热的证状,当细审、详辨、多思、追根穷源,再拟选妙方,笔者仿朱师之法曾治杨男,而立之年,婚后即患阳痿,多方求治2年未愈,审前医处方多按虚证论治,投补肾壮阳之药,但中间亦有一医者投“龙胆泻肝汤”15剂,而未见效,审患者形体丰腴,嗜酒烟,现证头晕目眩,梦多,呕恶常作,身热心烦,面红,渴喜饮冷,口臭、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展视精液常规检查正常。

证属阳明热结,津液耗伤,宗筋失养,不能作强,治以清热安中,益气和胃,方用仲景“竹皮大丸”加味,药用:

竹茹、白薇、生甘草各20g,生石膏60g,桂枝、生大黄各5g,大枣5枚,日1剂,水煎服,嘱戒烟酒,药服5剂,诸证大减,嘱守服30剂,阳事已觉有些正常。

减生石膏剂量为15g,加川石斛20g,麦冬15g,再服15剂,阳痿即愈,2月后,喜告其妻怀孕。

“竹皮大丸”以甘草为君,用量独重,又以枣肉和丸,仲师旨在益气安中。

气中求精。

生石膏清解阳明之热;竹茹降逆止呕;白薇既清实热,又退虚热;用小量桂枝反佐,从阴引阳,亦助竹茹降逆;桂枝合甘草又有“桂枝甘草汤”之意,能振心阳。

此方仲师本治产后虚热烦呕,今改汤移治实热阳痿,而重用生甘草、生石膏,乃妙取钱仲阳“泻黄散”之意。

证属脾胃实热,热则宜清,实则宜攻,常法也。

“竹皮大丸”方原本丸剂,并无泻实攻下之品,改汤移治阳痿,虽重用生石膏,少佐生大黄,亦不算攻下泻实之意,乃因阳痿实证要防实中夹虚,故勿轻议攻,勿轻议下,亦勿过投苦寒,仅重用生石膏以疗阳明,气血两燔之热,重用生甘草以益气安中泻火生津,妙在加一味少量大黄,少量黄意在健脾调中,且经长期实践,笔者证实,大黄少用微用能解甘味之壅滞,尤其使用大剂量甘草时少佐3~5g生大黄,即能解除大剂甘草滞湿、助痰、壅中之弊。

颇能发挥甘草的升降沉浮之能,并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泻,且通行十二经的特长,笔者挽治重证肝腹水,证属久用西药利尿抗炎攻下之法致严重伤阴者多例,均用仲景“芍药甘草汤”(生白芍lOOg,生甘草60g)伍生大黄3~5g,再以3味药为基本方,随证加味,均收满意疗效足可证明。

本案阳痿既重用生石膏清阳明实热,又重用竹茹、白薇清脾胃虚热。

且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中兼顾扶正。

盖阳明为宗筋之会,故阳痿与肝、肾、阳明经关系密切。

壮年患者多气血充实,发病多与嗜食烟酒、精神刺激、所愿不遂、思虑过度有关,医者不加辨证,治以温燥补益之品,即多导致火热内生,此案取“竹皮大丸”重用甘草之意,妙用少量大黄反佐,清热降火,益气安中。

乃不攻之攻,不泻之泻,恰合病机,故谓之取“泻黄散”之意。

此亦是活用仲景方之一得也。

此案前医曾用“龙胆泻肝汤”15剂未效,乃是以方套证,没有分清脾胃实热和肝经湿热证状的不同而对号入座,虽阳痿确有“龙胆泻肝汤”证,那是肝经湿热。

按选析以上虚实两端常见的阳痿证状,足以说明阳痿的发生和治疗与脾胃密切相关,阳痿的治疗须重视调理脾胃。

治法中温煦、润养侧重于补虚。

清热、泻火、化痰侧重于祛实,均含调理脾胃,尤其是善后用药更应时时不忘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

还要注重七情、饮食、劳逸等对脾胃的影响,阳痿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治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有焦虑忧愁心态,应配合心理疏导,饮食不当,应教以饮食宜忌,劳逸失度,应嘱其劳逸结合,此等药外之治,弥觉重要。

阳痿证从肝、从脾、从肾或肝脾肾同治,选方用药尤值一提的是汤、丸、散的选择,笔者体会,虚证不论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必须缓缓图功,宜用丸散,实证宜速战速决。

故宜大剂量汤剂。

丸、散、膏、丹、酒露汤饮是中医的传统剂型,张仲景的<金匿要略>中就载有丸剂方21首之多。

究其丸散剂型不但有简、便、廉、验的优势,且有缓缓斡旋,慢图收功;缓中补虚。

峻剂缓攻;缓和毒性,增强疗效等优点。

治疑难杂病多欲速则不达,如今之肿瘤,肝硬变,多囊肝、肾,原发性肝癌等。

尤在泾在评论“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云:

“妙在作丸以服,缓以图之”。

丸剂优点又如用皂荚治疗肺气肿,顽固便秘,如用汤剂,因药力峻猛,均服后有副反应,入丸剂因量微,即无副反应,且疗效稳定,这就叫峻剂缓图,或谓峻剂缓攻。

笔者治疗多发性肾结石,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各种液性肿瘤,仅用汤剂剂量的五分之一,有的仅用十分之一。

即能收到和汤剂相同的理想疗效,这说明不经煎煮的生药功效和煎煮后的汤药功效确有3~10倍的差距。

这对使用那些昂贵,紧缺药材的各种效益和意义是值得识者重视和思考的。

几千年传承的中医丸、散、膏、丹应为中医现代化简便廉验之路,廉验之道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邓铁涛老前辈一再强调。

中医现代化要走简、便、廉、验之路,千万不要走西方的复杂化之路。

此乃民族心声,语重心长,堪称“中医之父”也,吾人必须以史为鉴。

朱良春教授经验药对

朱良春教授经验药对一枝黄花苍耳子【用量】一枝黄花18g,苍耳子12g。

【功效】疏散风热,清解表毒。

【主治】时邪外感发热。

【按语】一枝黄花疏风达表、清热解毒,苍耳子行走上下肌肤,有疏散宣通之功,二药合用,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解表毒,治疗时邪外感之发热,无论风寒、风热所致,均可用之。

风寒者加荆芥、防风、苏叶各8g,生姜2片;风热者加牛蒡子、僵蚕、前胡、桑叶各9g,轻证往往—二剂即解。

丁香郁金【用量】丁香4g,郁金20g。

【功效】行气通络,开窍醒脑。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

顽固性头痛头晕。

【按语】丁香气味辛香,辛能行散,香能开窍,具有“开九窍,舒郁气”(《本草再新》)的作用;郁金行气解郁,活血通络,二药合用,可行气通络、开窍醒脑,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以及顽固性头痛头晕方中,可增强疗效。

二药合用虽为“十九畏”配伍禁忌之一,但临床应用并无不良反应。

人参三七琥珀【用量】人参6g,三七3g,琥珀4g。

【用法】共为细末,分次吞服。

【功效】益心气,活心血,通心络,安心神。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人参大补心气而推动心血运行;三七活心血、通心络;琥珀安神宁心。

实验证明,人参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

三药合用治疗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等作用,对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最为合适。

人参五灵脂【用量】人参6g,五灵脂10g。

【功效】益气活血,行瘀止痛。

【主治】气虚血瘀,虚实互见之证,如冠心病心绞痛之胸痹,溃疡病、萎缩性胃炎之脘痛等。

肝脾肿大属气虚血瘀者。

小儿疳积亦可选用。

【按语】二药属传统“十九畏”中配伍禁忌之一。

久病多虚亦多瘀,胃脘久痛者,恒多气虚夹瘀之证,脾胃气虚,故证见乏力,面苍,空腹时则痛,得食可暂安;瘀血阻络,故疼痛较剧,或如针刺,痛点固定,舌见瘀斑,大便隐血多为阳性。

此与脾胃虚寒,其痛绵绵,喜热喜按者明显有异。

故治须益气化瘀为主,人参、五灵脂同用,一以益气,一以化瘀,乃证情的对之药。

经长期临床观察,二药同用,无任何不良反应。

人参升麻【用量】人参8g,升麻10g。

【功效】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主治】脾虚下陷证,如内脏下垂、慢性痢疾后重、低血压、眩晕、蛋白尿等。

若癃闭、尿毒症、大便不爽、胸腹胀满等气虚而浊气不降者亦可参用。

【按语】《医学启源》:

“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

人参半夏【用量】人参6g,制半夏8g。

【功效】补益元气,和胃止呕。

【主治】妊娠恶阻以及尿毒症等顽固性呕吐属元气虚损、胃气上逆者。

【按语】呕吐甚者用生半夏9~12g,先煎,或加生姜二片亦可。

尿毒症体虚甚者须配合香砂六君子汤,或再加大黄适量,可减轻症状,延长寿命。

人参苏木【用量】人参6g,苏木15g。

【功效】补益心肺,祛瘀通经。

【主治】肺心病、风心病属心肺气虚血瘀,证见胸闷、咳喘、唇绀、浮肿者。

【按语】风心病合并咳血者,用二药加花蕊石30g有较好疗效。

人参附子【用量】红人参10g,制附子8g。

【功效】益气强心。

【主治】心力衰竭。

【按语】人参与附子相伍乃著名的参附汤,原用于治疗气阳暴脱之厥逆自汗、气促喘息病证。

实验研究证明,人参主要含人参皂甙,具有强心抗休克作用,可治心原性休克;附子主要含乌头碱,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合用则强心作用增强。

近现代临床也证实其强心作用,以至成为世所公认的治疗心力衰竭的佳品。

若系重症患者,人参、附子用量须加大。

人参黄芪三七【用量】红人参15g,生黄芪、田三七各30g。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3g,一日三次,饭前一小时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气化瘀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证见胃脘胀痛,有出血征象,辨证属于脾虚气弱者。

【按语】服用3~5日,即能增加体气,止血止痛,连服l~2月,每可临床治愈

【中国传统医学论坛温馨提示】

朱良春教授经验药对三七大黄郁金牛膝【用量】三七3g(分冲),熟大黄、郁金、淮牛膝各9g。

【功效】止血祛瘀,疏肝理气。

【主治】胃中积热、肝火犯胃之胃出血,证见呕血、便血者。

【按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之。

胃脘痛胀者加木香4g、厚朴3g;胁痛加金铃子、白芍各l0g;嗳气加代赭石15g;脾胃虚弱加砂仁3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6g;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10g。

药后二三天即可大便隐血转阴。

三七丹参【用量】参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丹参15g。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定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本草求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