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160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龟虽寿教学设计.docx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四句为第三层。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5.组织学生汇报。

  6.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七、配题:

  1.区别字。

   沥(  ) 骥(  ) 怡(  )

   枥(  ) 冀(  ) 贻(  )

  2.正音字。

   乘雾(chéng)  盈缩(suō)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

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

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

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

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

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

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

(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

(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

“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

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

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见注释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

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

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

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

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

听说

左迁: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

寄托,托付

2.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

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

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

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

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

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

“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

听说。

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

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

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

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

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因何而“愁”?

寄:

寄托,托付。

与: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

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

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

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

注解4解释为:

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

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

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17.诗人的形象:

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六、课堂小结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

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

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

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

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

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鉴赏《泊秦淮》,了解与秦淮河有关的《乌衣巷》等诗歌。

2.学习“读、解、赏、诵、用”五字学诗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

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

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和提醒“近”“恨”“隔”“犹”的意思。

近:

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

恨:

学生可查字典选择、辨析。

悔恨比较贴切,可联系生活实际,如考不好。

犹:

还。

四、赏

(一)字、句

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

例:

“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

表明以前历史有,谁?

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

亡国;现在呢?

犹唱,谁让唱?

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

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

(扣题,泊的时、地。

(二)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忧思与清景结合,情景交融。

(三)结合朦胧美给插图提建议。

如何更好的表达诗的内容、意境。

有人说《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烟月形象朦胧,“笼”描绘朦胧。

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

“近”“隔”有距离感。

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五、诵

一分钟背诵比赛,两个层次检查:

1.抽三个小组的五号或六号背诵。

2.写景的句子,表情的句子。

六、用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学诗不仅仅是应试,重要是生活。

可以借用诗句表达思想。

如:

2001年12月《中国教育报》——痛“商女”不知亡国恨

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的事件立刻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太阳旗事件”再现了历史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

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意识到民族尊严是何等地重要。

给新闻拟题目:

如:

梁衡《带伤的美丽》(2010人民日报)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是在强(qiang)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

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

“,”。

填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总结学诗五字法:

“读、解、赏、诵、用”。

八、练习解读《乌衣巷》,看曾经的“六朝故都,金粉之地”在刘禹锡笔下是怎样的景象。

1.小组合作,完成“读、解、赏”。

关注:

“斜”的读音。

画面特征:

荒凉、败落、凄美。

飞入原因:

(1)厅堂破败,难筑窝巢。

(2)房屋易主,燕恋旧窝。

主题:

繁盛的凋零。

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兴亡之感。

2.探讨插图能否表达诗意。

3.背;用,后两句说话。

例: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这几年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九、《石头城》

它是《乌衣巷》的姊妹篇,同样借景抒情,表兴亡之感。

读背

十、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的三首诗,都是与秦淮河有关的名篇,撒落在秦淮河上的诗词文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希望同学们读一读,用伴水流淌的诗文浸润自己的灵魂。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

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

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2、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

一首。

新词:

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

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

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

落日。

西下:

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

不得已。

花落去:

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

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

花间小路。

徘徊:

来回走。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含义。

三、深入文本,感悟内涵。

1、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

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

“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四、创造描摹,加深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画、唱等形式)描摹词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