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90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docx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分解

泉州实验中学2015届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纲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21.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二、通假字

  下见小潭(见_------现,出现)

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

三、一词多义

1.以

2.可

        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           不可知其源(能够)

        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

4.许

3.然

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上下,光景)

然往来视之(然而)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赞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

6.之

5.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

8.若

7.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

     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

10.而

9.其

     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

四、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  古:

年轻人   今: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  古:

离开   今:

从此地到彼处

五、重点字词翻译

1.隔篁竹:

竹林      2、佩环:

玉制的装饰品

3、尤:

特别       4、清冽:

清凉

5、全石以为底:

用…作为    6、近岸:

靠近                   

7. 为坻:

成为         8、坻:

高地

9、屿:

小岛       10、山甚:

不平的岩石

11、蒙:

覆盖       12、络:

缠绕

13、摇:

摇晃      14、缀:

连结

15、参差:

不齐      16、披拂:

随风飘荡

17、可:

表示估计数目    18、许:

表示数目不确定

19、澈:

通“彻”,穿过、透   20、布:

21、佁然:

愣住的样子    22、俶尔:

忽然

23、翕忽:

轻快敏捷     24、差互:

相互交错

25、环合:

环绕合抱     26、悄怆:

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27、幽邃:

幽深      28、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29、不可久居:

停留     30、记之而去:

离开

31、隶而从者:

随从     32、小生:

年轻人

六、词类活用

1.潭西南而望(名作状,西南:

向西南)

2.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4.犬牙差互(名作状,象狗的牙齿那样)

5.从小丘西行(名作状,向西)

6.下见小潭(名作状,向下,往下)

7.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高兴)

9.如鸣珮环(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高兴

(2)全石以为底。

      译: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       译:

潭底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四周)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晃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

太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7)坐潭上。

     译:

我坐在潭边

八、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1)文章的作者是 唐  代文学家_柳宗元___,字 子厚     ,世称 柳河东    。

本文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 《永州八记》。

(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①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明灭可见 (能够       )

不可知其源   ( 能够        )

②而 潭西南而望   ( 表修饰       )

   乃记之而去  (  表承接      )

   而满山短树蒙密(   表转折    )

3.“全石以为底”正确译文是(  B )

A全部是石为底。

            B以整块石头为底。

C全部以整块大石头为底。

      D底部全部是石头。

4.对“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写小石潭水尤其清冽。

       B写鱼在水中灵活地游动。

C写鱼游动自如。

            D写鱼的游技高超,姿态优美。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 D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似与游者相乐

6.按提示写出相应答案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如鸣佩环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 。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       。

(5)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

(1)第①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行、隔、闻、伐、取、见。

(2)第①段“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隔篁竹_”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埋下伏笔。

(3)第①段写景用了移步换景  的写法,写了水、石、树  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水清、石奇、树美。

表现小石潭周围美丽环境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9.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1)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等写作手法。

(2)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0.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1.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

12.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答:

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13.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说说两文在写景上的异同。

答:

两篇都是描写山水胜景的著名散文,郦道元的《三峡》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景物之中,情景交融。

16.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使上下联对偶工整。

   上联:

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下联:

在醉翁亭中畅饮,欧阳修倍感赏心悦目

下联:

_醉翁亭中,_赏心悦目_.。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谪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他隐居于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三、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和 )

2、书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即书诗四句(动词,书写) 

四、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

季节   今义:

时间)

②晓雾将歇(晓古义:

清晨   今义:

知道)   (歇古义:

消散   今义:

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

坠落   今义:

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

称赞   今义:

谈论)

五.重点字词

1、共:

一起           2、谈:

谈论、欣赏

3、交辉:

交相辉映        4、四时:

四季

5、歇:

消散                 6、颓:

坠落

7、沉鳞:

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8、竞跃:

争相跳跃。

竞,争着。

9、欲界:

指人间      10、仙都:

指仙境

11、复:

再              12、与(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六、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七、课文理解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作用: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文言文阅读

 

(一)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                  。

1、《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 ,字 通明 ,号 华阳隐居    。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比较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

  有时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3)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4)四时俱备    都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三峡》: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九、拓展运用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23.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代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他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杰出成就,并对后代产生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

对待人生的困境,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崇尚顺乎自然,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心理来对待。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

只(是)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

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

无所事事的人

耳   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古义:

院里       今义:

无此用法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

语气词表推测今义:

盖子

三.重点字词翻译

1、解衣欲睡:

解开、脱下       2、月色入户:

门           

3、欣然:

高兴的样子             4、念:

想,想到         

 5、遂:

于是                 6、相与:

一起

7、空明:

清澈透明            8、交横:

交错纵横  

9、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10、但少闲人:

只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

   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3)相与步于中庭。

   译:

(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6)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译: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叙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地点、原因________;第二层(第二段),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第三段),抒情,抒发了无人赏月的感叹__。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入门内    ,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6.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清静、舒适、愉悦  。

7.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答: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或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或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0.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1.本文最后一段: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答: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

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 “闲”人含义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12.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