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68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docx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各章测试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

A.杜绝污染源 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 D.处理废弃物

2.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甘薯酿酒  B.石蜡熔化C.烟花爆炸D.食物腐败

4.某市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而且特产也非常丰富。

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B.制作红苕粉时晒干水分

C.制作蓬溪姜糕时将成品切块包装D.配制沱牌曲酒时发酵粮食

5.下列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

B.用镊子取用二氧化锰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最后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

D.实验室模拟炼铁时先加热氧化铁再通一氧化碳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BCD

8.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热性  B.可燃性C.挥发性  D.延展性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CO用作燃料B.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

1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溶解NaClC.点燃镁条D.加入铜片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作干燥剂

B.氧气具有助燃性——作燃料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净水剂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作灭火剂

12.祖国文化灿烂辉煌。

有关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理解错误的是(  )

A.蚕“丝”是天然纤维B.“蜡炬成灰”只发生化学变化

C.“泪”指液态蜡D.“灰”是指蜡燃烧产生的CO2等物质

13.下列实验不属于对应基础实验内容的是(  )

二、填空题(共30分)

14.(18分)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细口瓶的塞子要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先对试管进行,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5.(12分)充有蒸气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钠块浮在水面上,很快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溶液变成红色。

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性的物质。

(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是。

三、实验题(18分)

16.探究白酒燃烧的奥秘

在诊所里,小华同学看到老中医用“酒火疗法”为患者治疗,发现白酒竟然能够被点燃。

老中医告诉她:

只有酒精体积分数较大(即度数较高)的白酒才能被点燃。

好奇并喜欢探究的小华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指每100mL酒精水溶液中含75mL酒精)代替白酒进行了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①酒精(C2H5OH)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挥发,易燃烧,可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②两种液体混合时,分子间隔不同对混合后的总体积有影响,但对本实验的影响很小,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75%酒精溶液、蒸馏水、小烧杯、胶头滴管、量筒(20mL、10mL)、蒸发皿、玻璃棒、火柴。

(1)实验时,用75%酒精溶液配制10mL60%的酒精溶液。

①最好选用mL量筒,使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

②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室温(20℃)时,小华按上述方法配制了体积分数为50%、40%、30%、20%的酒精溶液各10mL,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

实验结果如下表:

酒精体积分数

50%

40%

30%

20%

观察到的现象

可燃

可燃

不可燃

不可燃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室温(20℃),在小华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要想更精确测定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请你补充进一步探究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应用

①未盖灯帽且久置不用的酒精灯,常常不能被点燃,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酒精含量低而不能燃烧的酒精溶液,要分离出其中的酒精,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及解析:

一、

1.A解析: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2.B解析:

燃料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橙子榨汁是将果汁和果肉分离,品红扩散是品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这些变化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B解析:

甘薯酿酒的过程中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烟花爆炸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D解析: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制作红苕粉时晒干水分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制作蓬溪姜糕时将成品切块包装的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配制沱牌曲酒时发酵粮食的过程中有酒精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A解析:

夹取木炭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炭发红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C解析:

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可能将滤纸弄破,使实验失败,故A错误;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应用药匙来取用,故B错误;量取液体时应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至接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故C正确;实验室炼铁的过程中,为防止气体不纯引起爆炸,应先通入CO排出空气,再加热,故D错误。

7.A解析:

向试管里塞入橡胶塞时,应左手持试管,右手持橡胶塞,将橡胶塞转动塞入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

塞橡胶塞时,试管不能竖立放在桌面上,以免压破试管,故A所示操作错误。

8.B解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9.B解析:

CO作燃料是利用了它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了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10.B解析:

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以免失火,故A错误;溶解氯化钠应在烧杯里进行,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故B正确;点燃镁条时应用坩埚钳或镊子夹持,不能直接用手拿,以免造成烧伤,故C错误;向试管里加入铜片等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倾斜,用镊子将铜片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D错误。

11.B解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故A正确;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作助燃剂,但不能作燃料,故B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作净水剂,故C正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作灭火剂,故D正确。

12.B解析:

蚕“丝”是天然纤维;“蜡炬成灰”既发生化学变化也发生物理变化;“泪”指液态蜡;“灰”是指蜡燃烧产生的CO2等物质。

13.B解析:

烧杯内的蜡烛熄灭,外面的蜡烛不熄灭,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石灰石不属于金属,属于盐;粗盐的提纯步骤包括溶解、过滤、蒸发;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色。

二、

14.

(1)向着手心倒放

(2)C

(3)1/3预热

(4)洗涤

解析: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时轻提一下灯帽的原因是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变小,下次使用不易打开及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必须先预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5.

(1)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

(2)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碱

(4)钠的熔点低

解析:

(1)常温下钠可以与氧气、水反应,所以“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性溶液,所以“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碱性的物质。

(4)“熔化成银白色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

16.

(1)①10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②用量筒分别量取8mL75%的酒精溶液和2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C2H5OH+3O2

2CO2+3H2O

(3)用75%酒精溶液配制体积分数介于30%~40%之间的酒精溶液若干份,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现象

(4)拓展应用①灯内酒精挥发(或酒精挥发灯芯上留有水分)

②蒸馏

解析: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的量程应与要量取的液体体积接近且能一次量完。

用75%酒精溶液配制10mL60%的酒精溶液,需75%的酒精8mL,水2mL,所以应选用10mL量筒。

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配制该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用量筒分别量取8mL75%的酒精溶液和2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酒精具有可燃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酒精的体积分数在40%以上时可燃,为30%时不可燃,为了更精确测定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还须用75%酒精溶液配制体积分数介于30%~40%之间的酒精溶液若干份,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现象。

(4)酒精易挥发,未盖灯帽且久置不用的酒精灯灯芯中酒精含量低,所以不易被点燃。

因酒精含量低而不能燃烧的酒精溶液,要分离出其中的酒精,可通过加热使酒精蒸发,再将酒精蒸气冷凝收集,即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出其中的酒精。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做法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是()

A.露天焚烧秸秆

B.用煤作燃料

C.汽车排放尾气

D.用氢气作燃料

2.生活中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

B.蒸馏水

C.蓝墨水

D.矿泉水

3.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A.1%

B.19%

C.25%

D.78%

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5.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通过焚烧秸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B.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D.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6.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使用清洁能源

B.使用无氟冰箱

C.提倡使用私家车

D.提倡垃圾分类

7.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应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普利斯特里和舍勒

B.道尔顿

C.拉瓦锡

D.汤姆生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9.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各种电光源

B.食品防腐

C.医疗冷冻麻醉

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10.下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

11.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

下列做法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的是()

A.海水晒盐

B.燃放鞭炮

C.露天焚烧垃圾

D.工厂排放烟尘

12.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该实验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该实验

B.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不助燃

C.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约为5:

1

D.若最后液体进入广口瓶的体积不到1/5,则有可能是红磷过多

1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可以看作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酱油

C.橙汁

D.奶茶

14.“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

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15.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_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实验时要不断的缓慢的交替推动两注射器内的活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后,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7.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提示:

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现象相同),其优点是(只需写1点)。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处(填“1”、“2”、“3”或“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可能原因是(写出2条)。

(3)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小明得到启发,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

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

1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①海水、②糖水、③洁净的空气、④氧化镁、⑤白酒、⑥液态氧、⑦红磷、⑧加碘食盐、

⑨可乐饮料、⑩食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用煤作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造成酸雨;汽车排放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会污染空气;氢气燃烧生成的是水,无污染。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蒸馏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而自来水、蓝墨水、矿泉水含有的物质都不止一种,所以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应选B。

3.【答案】B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氧气占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应该是氧气的含量偏低。

故答案应选B。

4.【答案】C

【解析】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天然资源;空气有自净能力,但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过多会严重污染空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曾被称“惰性气体”。

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天然资源,故A正确;空气有自净能力,能净化空气中的少量有害气体,故B正确;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多少是按体积计算的,不是按质量计算的,故C不正确;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惰性气体”,故D正确。

则答案应选择C。

5.【答案】C

【解析】A.通过焚烧秸杆可为农作物提供养分,但同时污染了空气;B.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没有明显的根治环境污染的问题;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节约能源;D.虽然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适量,过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故选C。

6.【答案】C

【解析】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氟冰箱、提倡垃圾分类,这些措施均有利于保护环境;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会污染空气。

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最早应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法国的拉瓦锡

8.【答案】A

【解析】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是错误的;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故D错误。

所以答案应选择A。

9.【答案】A

【解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液态氮气汽化会带走大量的热,氮肥中含有氮元素,所以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医疗冷冻麻醉、制化肥的原料。

但氮气不会像稀有气体那样通电后会呈现不同颜色,所以不能制成电光源。

所以答案应选A。

10.【答案】C

【解析】用红磷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实验时要注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过量,要等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该实验还能得出氮气难溶于水,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结论。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海水晒盐是水分的蒸发,并不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燃放鞭炮、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烟尘都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

故答案应选A。

12.【答案】B

【解析】不能用木炭代替,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了另一种气体,影响实验的验证,瓶中的氧气反应完后瓶中还有大量的氮气,但红磷还是熄灭了说明氮气不助燃,为了把空气中氧气完全消耗需要红磷的量过量才行,同时从空气中含量来看氮气与氧气的体积为4:

1,则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约为5:

1是错误的。

故答案应选B。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蒸馏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酱油、橙汁、奶茶中含有的物质都不止一种,所以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应选A。

14.【答案】B

【解析】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导致森林减少,不符合低碳生活。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答案应选B。

16.【答案】

(1)混合物;

(2)使铜丝充分与氧气接触,氧气反应完全;(3)铜丝的量不足

【解析】用上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细铜丝燃烧,会消耗掉氧气,而燃烧后还有气体剩余,能说明空气的成分并不全是氧气,还会有其他气体成分,但其他气体成分的确切组成并不清楚,可以证明空气是混合物。

实验时要不断的缓慢的交替推动两注射器内的活塞的原因是使铜丝充分与氧气接触,氧气反应完全,实验更加准确。

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后,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是铜丝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等。

17.【答案】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小)1白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3)除氧气外,镁还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解析】

(1)红磷燃烧的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小明又设计了如上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直接通过加热铜丝,进而点燃装置内的白磷,使得整个实验过程都在密闭的装置内进行,故优点是:

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小),从理论上分析,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1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可能原因是白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3)他用镁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

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

除氧气外,镁还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18.【答案】④⑥⑦①②③⑤⑧⑨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氧化镁、液态氧、红磷分别都只含有一种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而海水、糖水、洁净的空气、白酒、加碘食盐、可乐饮料、食醋含有的物质都不止一种,所以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应为纯净物:

④⑥⑦,混合物:

①②③⑤⑧⑨⑩。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