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560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docx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边防公路勘察大纲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汀汀拉至勒边防公路

整治改建工程勘察大纲

1、工程概况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汀汀拉至勒边防公路整治改建工程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境内,路线起点位于顶顶拉山口处,与省道202线在距错那县城约6公里处的顶顶拉前的桥头处相接;止点位于错那县勒乡宗教圣地色木扎,全长48.897公里。

公路整治改建工程还包括三条支线(基巴支线、麻玛支线、连队支线)。

其中基巴支线为原路改建,长约8.663公里;麻玛支线基本为新建,长约1.505公里;连队支线长约0.888公里。

线路起于汀汀拉山口,途径基巴、贡日、麻玛,止于错那县勒乡宗教圣地色木扎。

最高海拔4515m,最低海拔2437m,高差达2078m。

公路沿线地形、地质复杂,不良地质病害较多,地质勘察尤为重要。

2、工程区内自然概况

本项目工程建设场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境内。

地势总体约为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海拔约2437~4515米,相对高差约2078m。

2.1地形与地貌

错那县境内整个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境内纵横曲伸着一条康格多山主山脉(喜马拉雅山系)。

以县境内的角母拉雪山为起点,纵向延伸至南部的宁桑拉为顶点,转折向东偏北方向伸展与康格多山峰相连并与莫嘎岗拉、觉姆拉、秀拉拉连成一体,继而沿本县境内东侧的格几拉为止,又转向南延伸,构成了“

”之状,从而形成了本县境内横跨东西、纵横交错的高山深谷形地貌骨架。

  康格多山南北两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迥异。

以角母产为上限纵向山脉,其西侧形成了高原深谷地貌,本县的郭梅、曲卓木、洞嘎、库局和勒布就分布于这一带的沿谷两岸。

海拔高差为1600米至4500米之间,是本县的半农半牧地带。

其东侧,是比较高而缓的高山地貌,形成了许多沼泽和湖泊。

本县的错那、吉松、浪波就分布在这一带。

海拔高差在4200米至5000米,是全县的主要牧业基地。

  本县东西方向以康格多山脊为上限,形成了横跨东西的境内主山脉,期间两侧又形成了纵向分支,从而构成了县境内崎岖陡峭、纵横勾连、巍严庄观的高山地貌。

其北侧的土伦拉为康格多山南北走向的分支,土伦拉的西侧与吉松、浪波等地相连,地势较为开阔,海拔高差多在2700米至4000米之间,是本县重要的农业产粮地带,觉拉、卡达、扎洞就座落在这一地带。

康格多山脊南侧,由西向东形成了以色拉、伐德拉、格几拉等南北向分支山脉,其地势越向南海拔越低,一直至最南边的中印边境线。

勒布和达旺、门隅地区就在这一带。

气候湿润、降水量大、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县的主要森林覆盖区。

2.2气象与水文

错那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马拉雅区。

气候大致可以分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区和喜马拉雅山北麓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两类,但南部海拔646米至3000米之间的地区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

前一类气候特点是降水多,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类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冬春寒冷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588小时,年无霜期49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气温—0.1℃。

本县雨季的平均开始期为5月9日,最早为4月20日,最晚为5月29日,相差39天。

雨季平均结束期为10月5日,最早为9月10日,最晚为10月24日,相差44天。

复杂的气候带分布,形成了错那县气候独特的特点:

太阳辐射强:

错那县平均太阳辐射量(1967年—1990年)为7060.6兆焦耳/米2,在山南地区属较少的县,仅比加查县多,在全国尚属较充裕的地区。

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较多,占全年总量的28.7%;冬季较少,占年总量的20.6%。

日照时间长:

县境地处北纬26°52′—28°27′,东经91°28′—94°22′,年均日照时数(1967年—1990年)为2641.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

年内日照时数变化较大,最多月12月达261.4小时,比最小月(7月)的159.3小时多104.8小时,雨季的6—9月份日照时数较少,各月均在190小时以下;11月—1月较多,各月均在250小时以上。

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由于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源地不同,性质不同,控制的时间不同,致使错那县降水的季节分配非常不均。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高原上空为西风急流,地面为冷高压控制,干旱多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1%左右。

5—11月份,高原近地面为热低压控制,西南季风登上高原。

在它的支配下,错那县雨量十分集中,一般都占年降水量的79%左右,且多夜雨。

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县境南低北高,境内纵横曲伸着一条康格多山主山脉。

其西形成高原深谷地貌,海拔高差在1600米至4500米之间;东侧是高而缓的高山地貌,海拔高差在4200米至5000米之间;北侧海拔高差在2700米至4000米之间;南侧主要是勒布、达旺和门隅地区,海拔高差在18米至4500米,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如此丰富地形,形成了垂直分布的五种气候类型。

总体来说:

错那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热量水平低。

错那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腹地,高山耸峙,河流湖泊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河流多外流向,属印度洋水系和藏南内流水系。

河流长度多在50公里以内,流域面积一般不足500平方公里。

河流:

错那县境内河流属于外流向印度洋水系,县境内纵横交错的分布着77条大小河流,河流总长度为3050公里,总流域面积122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41%。

河流径流总量8.87万立方米,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5条。

主要河道有洞嘎雄曲、错那曲、罗雄曲、洛曲、加玉曲、娘江曲和门隅地区的包罗里河、南巴尔河、迪克朗河、苏班西里河11条大河,有56条较小的河流。

分行其中南部的达旺—娘江曲河长129公里,流域面积6300平方公里,占县总流域面积的52.75%,平均年径流量37.8亿立方米,占西藏外流水系区年径流量的1.1%。

年平均流量120立方米/秒,流域平均径流深600毫米,流域平均径流数1.90升/秒平方公里。

县境内河流总流向多为南北纵向。

最长的两条河流分别是娘江曲和苏班西里河,娘江曲的上流为洞嘎雄曲和错那曲,流经中国与不丹边界流入印度洋在我县境内全长260公里。

湖泊:

县境内湖泊大小众多,其中大的湖泊8个,小湖泊199个,湖泊多集中在本县中部的错那、吉松和浪坡一带。

境内主要有拿日雍错、羊错、捏巴错、马文拉错、格金错、古姆错。

其中面积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县城北20公里,东径91°9′北纬28°30′的拿日雍错,总面积为58.33平方公里。

错那县境内的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高山区的冰雪融水。

地表水:

区内降雨量小,地表水不发育,坡体上冲沟内平时无水,为干沟,仅在雨季或冰雪融化时有少量水流。

K28+000~K48+500段经过处河流为区内最大的河流,水流常年不断,水量丰富。

K8+000~K28+000冲沟内常年有水、水流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

错那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土层滞水、潜水和泉水三种。

土层滞水多为湖泊,河流两岸附近的低洼处,滞水深度一般在15米—60米;潜水型地下水,多分布在湖河两岸的低阶地,一般靠降水和河流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地下水位降低,表层“泛盐”,雨季地下水位上升,“白霜”消失;泉水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以地热泉为多。

(1)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中的地下水:

分布于河滩、阶地上的砂卵(砾)石层中,以孔隙潜水为主,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位受地表水的影响较大。

(2)第四系冰水沉积层(Qfgl )中的地下水:

主要分布于坡体上低凹地段的冰水沉积物中,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排泄于冲沟及河流内。

(3)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各类裂隙介质岩体中,一般以压扭性或压性断层上盘影响带或裂隙发育带中,含水丰富,直撑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排泄于冲沟内。

在线路经过处有四处基岩裂隙水出露,对路基有一定影响,路基设计时应重视。

地下水是水人循环的很重要环节,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土层滞水、潜水和泉水三种。

以上类型错那县都有,是构成潜育型草甸土和沼泽型草甸土的基本条件。

土层滞水多为湖泊,河流沿岸附近的低洼处,滞水深度一般在15至60厘米,在错那县多见潜育型和沼泽型草甸土形成复区,面积较大的地域分布在错那县城四周。

潜育型地下水多分布在湖、河两岸的低阶地,一般靠降水和河流补给,因此有明显季节性变化。

旱季地下水降低,表层“泛盐”,雨季地下水上升,“白霜”消灭。

3、工程地质勘察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汀汀拉至勒边防公路整治改建工程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境内,全长48.897公里。

公路整治改建工程还包括三条支线(基巴支线、麻玛支线、连队支线)。

其中基巴支线为原路改建,长约8.663公里;麻玛支线基本为新建,长约1.505公里;连队支线长约0.888公里。

公路等级为三级,勘探总长度为60Km。

本次勘察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要求进行。

另外结合工程区内的实际情况,为更准确地了解上覆土的情况,拟在勘探点之间布增设部分钎探。

3.1勘察目的

(1)采用钻探、钎探及原位测试等勘探方法和手段查明沿线路基地层分布情况、岩土成因、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查明公路沿线有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质;如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应查明基规模、形态、形成原因;

(3)查明公路沿线水文情况,并采取水样分析,判别水对砼及钢结构的腐蚀性;

(4)收集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活动情况和区域性地质构造资料,查明场地内断层、断裂发育情况,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5)提供合格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2勘察的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09版)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7)《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9)《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

(10)《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11)《泥石流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

(12)《钻探技术规范》(DZ/T007-91)

(13)《工程测量规范》(DZ/T0218-2006)

(14)《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

(15)《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

3.3勘察的工作内容

(1)调查公路沿线及桥位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各类土层的性质,基岩的构造、风化程度及深度;断层的位置、破碎带宽度及填充情况和含水性;并对岸坡稳定性、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评价。

(2)调查公路沿线及桥位区的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

(3)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

(4)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当采取桩基时,重点调查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变化规律,提出桩尖持力层最佳方案的建议;提供土层的极限摩阻力值、桩尖处极限承载力值、岩石的但轴极限抗压强度。

3.4勘探孔布置及预估工程量

勘探孔布置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要求,路基勘探孔沿路基中心线布置,间距初步确定为500m(不良地质地段除外),另外结合工程区内的实际情况,为更准确地了解上覆土层的情况,拟在勘探点之间布增设部分钎探(麻花钻);大、中桥勘探孔按端、台布置,每个端、台不宜少于1个孔。

按规范要求,勘探孔分为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大于总勘探孔的1/3,且保证每个地貌单元均有控制性钻孔,路基勘探孔12个,不良地质地段勘探工作量见下表。

冻土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冻土

K7+798.00~K7+883.00

85.0

2/3

2

冻土

K8+550.00~K8+824.00

274.0

3/6

3

冻土

K9+726.00~K9+771.00

45.0

0/3

4

冻土

K10+075.00~K10+161.00

86.0

0/3

5

冻土

K24+938.00~K25+101.00

163.0

2/3

合计

8/18

软土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软土

K10+700.00~K11+100.00

400.0

3/6

2

软土

K40+588.00~K40+650.00

62.0

0/3

合计

462.0

3/3

坍塌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坍塌

K4+400.00~K4+550.00

150.0

0/6

2

坍塌

K11+050.00~K11+150.00

100.0

0/5

3

坍塌

K12+050.00~K12+270.00

220.0

0/6

4

坍塌

K16+400.00~K16+600.00

200.0

0/5

5

坍塌

K16+900.00~K17+000.00

100.0

0/3

6

坍塌

K17+900.00~K17+950.00

50.0

0/3

7

坍塌

K18+400.00~K18+500.00

100.0

0/3

8

坍塌

K19+000.00~K19+100.00

100.0

0/3

9

坍塌

K20+100.00~K20+160.00

60.0

0/2

10

坍塌

K18+400.00~K18+500.00

100.0

0/3

11

坍塌

K32+440.00~K32+454.00

14.0

0/2

12

坍塌

K40+056.00~K40+074.00

18.0

0/2

13

坍塌

K41+450.00~K41+465.00

15.0

0/2

合计

0/42

水毁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水毁

K48+134.00~K48+480.00

346.0

3/6

合计

346.0

3/6

滑坡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滑坡

K11+386.00~K11+480.00

94.0

0

2

滑坡

K12+620.00~K13+203.00

583.0(新增待定)

0

3

滑坡

K13+620.00~K14+246.00

626.0(新增待定)

0

4

滑坡

K18+952.00~K19+192.00

260.0

0

5

滑坡

K44+231.00~K44+313.00

82.0

0

合计

2135.0

0

涎流冰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涎流冰

K5+400.00~K6+430.00

1030.0

0/6

2

涎流冰

K12+751.00~K14+815.00

2064.0

0/6

3

涎流冰

K17+978.00~K23+431.00

5453.0

0/6

合计

8547.0

0/18

雪害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积雪

K0+000.00~K14+815.00

14815

0/10

2

雪崩

K10+075.00~K11+100.00

1025.0

0/9

3

雪崩

K11+150.00~K11+480.00

330.0

0/6

合计

16170

0/25

地下水出露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地下水出露

K13+296.00~K14+260.00

964.0

0

合计

964.0

0

泥石流

序号

名称

线路位置

钻孔/探坑

1

泥石流

K46+140.00~K46+169.00(右侧)

3/6

2

泥石流

K48+160.00~K48+208.00(左侧)

3/6

合计

6/12

高边坡

序号

名称

起讫桩号

长度(米)

钻孔/探坑

1

高边坡

K9+040.00~K9+090.00(右)

50.0

0/2

2

高边坡

K14+090.00~K14+160.00(右)

70.0

0/3

3

高边坡

K18+490.00~K18+565.00(左)

75.0

0/3

4

高边坡

K19+110.00~K19+220.00(左)

110.0

0/6

5

高边坡

K19+635.00~K19+690.00(左)

55.0

0/3

6

高边坡

K20+045.00~K20+115.00(左)

70.0

0/3

7

高边坡

K20+270.00~K20+320.00(右)

50.0

0/2

8

高边坡

K21+825.00~K21+880.00(左)

55.0

0/2

9

高边坡

K22+100.00~K22+170.00(右)

70.0

0/3

10

高边坡

K22+900.00~K22+970.00(左)

70.0

0/3

11

高边坡

K23+510.00~K23+585.00(右)

75.0

0/3

12

高边坡

K26+720.00~K26+835.00(左)

115.0

0/3

13

高边坡

K30+025.00~K30+110.00(左)

85.0

0/3

14

高边坡

K30+715.00~K30+795.00(左)

110.0

0/4

15

高边坡

K38+230.00~K38+335.00(左)

55.0

0/2

16

高边坡

K38+760.00~K38+805.00(左)

70.0

0/3

17

高边坡

K40+380.00~K40+420.00(右)

50.0

0/2

18

高边坡

K43+825.00~K43+900.00(右)

75.0

0/3

19

高边坡

K43+975.00~K44+065.00(左)

90.0

0/3

20

高边坡

JBK1+655.00~JBK1+700.00(左)

45.0

0/2

21

高边坡

JBK1+910.00~JBK1+985.00(右)

75.0

0/3

合计

1520.0

0/61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以调查、坑探为主,钻探为辅,除滑坡、桥梁勘察外共布置钻孔32个,坑探185个。

沿线地质调查12Km2;泥石流地质调查8Km2。

5、勘察的难点、重点及解决措施

勘察的难点:

本项目勘察为公路工程勘察,勘探线长,勘探点分散,跨越村、镇多,协调难度大。

依据项目的情况,本项目确定一个后勤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各勘察小组及地方的协调工作。

勘察的重点:

本项目勘察的重点为桥梁、重要结构物及沿线不良地质段的勘察,特别是冻土、软土、滑坡、涎流冰、泥石流的勘察。

本项目确定由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桥梁、重要结构物及沿线不良地质段的勘察,邀请专家对冻土、软土、滑坡、涎流冰、泥石流的勘察进行指导,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勘探方法

本项目工程建设场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海拔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工程勘察采用调查、坑探为主,钻探为辅的勘探方法,结合附近地区的勘察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建议值,为设计提供依据。

1、钻探:

采用100型、30型钻机抽样取芯,保证岩石和土的分类和鉴定。

2、原位测试:

采用N63.5标准贯入试验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对地基土进行测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

3、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资料应保证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4、调查:

应查明公路沿线及附近的不良地质现象。

五、工程勘察实施过程

1、成立“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汀汀拉至勒边防公路整治改建工程”项目组。

2、依据线路布线方案和线路工程地质概况,拟定勘察方案与工作量。

3、组织实施野外勘探工作:

依据勘察方案实施测放勘探点、调绘、探槽与钻探、采取岩土样品等野外勘探工作,在野外还要进行野外原始资料的整理。

4、野外工作结束后立即进入内业资料整理与勘察报告编写,《勘察报告》复核。

5、按审核意见修改《勘察报告》,申请《勘察报告》出版。

6、《勘察报告》成品印制、装订与交付使用。

六、资源配置

(一)人员组成

1.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选择经验丰富的注册岩土工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1人)、技术负责人(1人),负责野外勘探的组织实施、野外记录的质量监督、资料整理,组织成果资料的复核、编制、审核,以及安全和对外协调工作;

2.其他人员:

按工作量及工期要求配备。

拟配置技术人员3人、一般工作人员6人。

(二)生产设施设备

—钻机3台(其中2台100型、1台30型)。

—电脑:

笔记本1个;

—全站仪:

1套;

—对讲机:

4个;

—花杆:

9根;

—皮尺:

3个;

—卷尺:

3个;

以上设备均为单位自有的合格设备。

七、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1、质量目标

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执行现行有效的国家规程规范和有关行业的强制性规定。

最终成果资料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主管部门和认证机构的检查、审核和认证,让顾客满意,争创院级优秀项目。

2、质量管理体系

贯彻执行GB/T19001—200idtISO9001:

2000标准

3、保证措施

(1)钻探前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大纲和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了解工程概况,增强质量意识;

(2)勘察过程中,对勘察的各个工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各工序严格按国家现行勘察规程、规范执行;

(3)勘察事项按设计要求不遗漏、不违规;

(4)各个工序工作人员做好本工序的记录,记录必需真实可靠,不得随意涂改记录;

(5)岩芯编录、原位测试数据做到采集全面、准确,数据分析合理,成果资料详实;

(6)钻探完成后,必须经技术人员验收,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终孔;

(7)每个勘探点配备一名监督员,负责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督。

八、勘察工期及保证措施

1、勘察工期

依据上述设备能力,预计外业质勘察工作时间为35天;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时间为30天;审查及装订时间为6天。

总工期为71天。

2、保证措施

(1)依据每台钻机每天的工作量量化工期,并依此确定勘察计划;

(2)搞好设备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能正常工作;

(3)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九、安全保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体系,贯彻执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及我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勘察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

1、组织员工学习安全条例及相关管理规定;

2、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

3、定专人负责安全,每天要对钻机的运转情况、柴油机的运转情况、三角架的稳定性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