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439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河南省许昌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

神是什么样子?

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

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

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

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

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

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

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

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

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

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

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

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

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

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

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

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

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

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

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者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

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是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说法绝对,文中说“大约,是一个通例”,并不是确定的。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表述不同于原文,原文说的是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良渚人的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

”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

”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

能方便去看看吗?

”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

”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

”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

”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

”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

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

”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

“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

”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

”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

”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授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

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AC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

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②他对瓷瓶的真假和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该卖多少钱。

(3)①知恩。

在家人被救后,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王家还是把瓷瓶送给了救命恩人。

②图报。

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③重义。

当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王教授又毅然把瓷瓶送回。

(4)要点: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③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人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他并不是授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有误,原文说,父亲当时还不愿要,嫌它不能吃,还易碎。

D项“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与原文不同,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看到这个瓷瓶很像自己送出的那个,在确认卖者的父亲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才以30万元成交。

E项“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有误,无中生有,是为了交代瓷瓶的来历,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了解到故事情节开端发展。

(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文中他说“不一定卖”的内容,再从其上下文的内容来探究。

人物的言行会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

考虑卖与不卖,文中顾林之所以卖瓷器是因为父亲住院生病,没钱交手术费。

通过母亲给顾林打电话催交钱,可看出顾林是出于无奈,不想卖又不得不卖。

古董行经理说“不知是真品还是赝品”时,他说“应该是真的”。

看见顾林内心有些心虚,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母亲常说那是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所以顾林又不太想卖,内心一直处于犹豫、纠结的状态。

(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从人物经历,主要事件来梳理。

综合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抓住细节来体会其展现的形象特点。

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

在文中王教授以30万买下瓷瓶并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报恩。

由此可知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文中还叙述了他为了报恩,一直寻找恩人,为此到了江北开设分店,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最后在文末得知瓷瓶真正价值之后,又把瓷瓶送回,是一个有道义之人。

组织答案时,先明确人物形象特点,再从文中找到例子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考虑结尾所起的作用。

情节设置来说,结尾的内容出人意料,开始教授找人鉴定瓷瓶是伪造的,结果又找专家鉴定是清代粉彩瓷器真品。

使情节出现波折。

而结尾王教授又将瓷瓶还给顾家,更凸显了人物的重情重义。

而且以最少400万结尾,不再加以叙述,戛然而止。

更凸显了文章的深意,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通过情节、人物强烈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善意,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条作答,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在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氯喹类药物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氯喹类药物完全丧失了已有的“抗疟”效果。

B.由于试验的条件艰苦,屠呦呦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是,抗疟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E.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这个大奖,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一株小草改变世界”的意蕴及作用。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利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

(1)BC

(2)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3)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

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煮沸和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4)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努力和研究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纵然因科研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

④不居功自傲:

获奖后,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成绩和荣誉。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氯喹类药物完全丧失了已有的‘抗疟’效果”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是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而不是药物本身丧失了抗疟效果。

D项“描写细腻”在文中没有体现。

E项“正因为屠呦呦获得这个大奖,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加因果。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蕴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概括意蕴时应注意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一株小草”表面指青蒿,“改变世界”写出了青蒿治病的效果。

也暗示了屠呦呦对世界的贡献,这是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应从它对主题的凸显方面作答,具有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作用。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抓住题干限制信息,获得突破的关键性信息。

第四段结尾说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

屠呦呦的寻找也陷入僵局。

第六段,开头“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由此可知,研究的突破主要集中在第五自然段,梳理出主要的关键句子“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最后整合要点,归纳组织语言分条答出。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探究传主身上的可贵品质,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主要事件和关键句子。

这些关键句子是一些总结性比较强的评价性句子。

重点注意以下句子:

“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翻看医书,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先概括精神品质特点,再分析具体体现。

综合归纳,可分四条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

“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